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163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6187 字,配圖 28 幅,閱讀需要 18 分鍾,2024 年 1 月 25 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 " 坦克戰史 " 專輯裏,歡迎延伸閱讀。
接上期(第 1159 篇)
圖 1. 畫作:海島叢林中的惡戰,前景的盟軍士兵頭戴鋼盔,手持湯姆遜沖鋒槍,左上臂佩戴下士軍銜臂章,可能是班長一類的兵頭将尾,仰卧在下士官腳下的顯然是一名日軍,頭部有一挺九六式(或九九式)輕機槍。在叢林的背景中有一輛 M3/M5 輕型坦克,正在殺傷面前的一名沖鋒的日軍,畫作的左側有一輛側翻的卡車,有意思的是看不到車的後方是車輪還是履帶
圖 2. 海島作戰中的輕型坦克,前景的士兵仍然佩戴一戰風格的托米盔,後方坦克上的士兵似乎佩戴澳軍風格的牛仔帽。實際上早在陸戰 1 師登陸時,其坦克營的主要裝備還是更時的 M2A4 輕型坦克
圖 3. 1942 年 8 月 20 日,陸戰 1 師坦克連 2 排的一輛 M2A4 輕型坦克正在掃蕩日軍一木清直先遣隊藏身的椰林,坦克用火炮和機槍反複掃射,用履帶碾壓日兵,以至于最終履帶上滿是血肉模糊
圖 4. 這張照片拍攝于 1942 年 6 月拍攝于緬甸仁安羌油田附近,中國遠征軍的 5 名士兵搭乘英軍第 7 裝甲旅的 " 斯圖亞特 " 輕型坦克趕赴前線
圖 5. 畫作:1941 年 12 月,日軍戰車第 7 聯隊第 2 中隊的兩輛九五輕戰(竹葉狀的隊徽)在菲律賓呂宋島摧毀了一輛美軍坦克營的 M3 輕型坦克,在戰車前方有一些竹簽狀的路障
圖 6. 這張照片大約拍攝于 1942 年 1 月,日軍戰車第 7 聯隊在擊潰當面的美菲軍獨立坦克營後,繳獲了一些 M3,照片中有 4 名日軍和 2 名平民打扮的人員正在觀察美坦克的内部,注意車身側面寫着 " 熊谷部隊 " 的字樣,代表這個玩意已經是該部隊的戰利品。菲律賓戰役結束後,部分 M3 被編入當地的留守部隊,并曾在 1945 年出現在土格加勞一帶前線
1941 年底太平洋戰争爆發以來,無論是駐紮在菲律賓的美軍獨立坦克營,還是防禦緬甸的英軍裝甲旅,甚至是支援陸戰隊防禦瓜島的海軍陸戰隊第 1 師坦克營,其裝備都是戰前剛剛發展成熟并開啓批量生産的 M3" 斯圖亞特 " 輕型坦克。這種坦克雖然相較于日軍的主力裝備——九五輕戰和九七中戰仍有一定優勢,但是優勢差距還不算太大,日軍通過調整戰術并靈活使用手頭的武器,仍然可以摧毀盟軍的輕型坦克。而且,自諾門坎戰役以來,日軍緊急研發了裝備 47 毫米戰車炮的九七式中戰車改,并在呂宋島上拿繳獲的 M3 進行了射擊測試,結果證明能夠有效擊穿,這讓日本人誤以爲自己的坦克還能一戰。
然而,從 1943 年底開始,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陸續換裝 M4" 謝爾曼 " 中型坦克和 M3" 格蘭特 " 中型坦克,這些安裝了 75 毫米坦克炮的武器讓太平洋戰場雙方的陸戰技術兵器拉開顯著的差距。在開始導入具體的戰鬥前,有必要回顧一下這兩款中型坦克的開發曆程。
M4" 謝爾曼 " 的原型是 1941 年 4 月開始研發的 T6 中型坦克,在 T6 之前,美軍對已經量産的 M3" 格蘭特 / 李 " 中型坦克并不滿意,因此 T6 在設計中參考了很多已經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考慮到大口徑主炮的重要性,T6 選擇了 M2 型 75 毫米火炮,但也有換用雙聯裝 37 毫米炮、105 毫米榴彈炮或英制六磅 57 毫米反坦克炮的計劃。
圖 7. 正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測試中的 M3" 格蘭特 / 李 " 中型坦克原型車,爲了容納 75 毫米火炮而在車體右側設計了一處怪異的炮架,車身也是鉚接結構,這也是 1930 年代世界各國坦克的通常做法
圖 8. M4 的原型—— T6 中型坦克,可以看到他使用了與 M3 中型坦克幾乎一樣的六組小型負重輪的設計
很快,T6 中型坦克演化出了最早的兩個謝爾曼型号—— M4 型和 M4A1 型。M4 型采用的是焊接車體,看上去就像一個棱角分明的大鐵箱子。M4A1 采用的是鑄造車體,看上去比較圓乎。值得一提的是,M4A1 型比 M4 型生産得更早,而且最初的一批 M4A1 是從 M3 中型坦克轉産過來的,M3 和早期型号的 M4 之間有不少能通用的零件。
生産型的 M4A1 型坦克與 T6 坦克最直觀的區别在炮上,T6 的短管 M2 型 75 毫米炮有着炮口配重物,且原本打算在炮塔上再安裝一個小型機槍塔,類似 M3 中型坦克的操作。M4A1 型則删除了很多 T6 的不實用設計,包括會成爲防禦弱點的車體側面艙門。M4A1 和 M4 的正式生産型換用了長管 M3 型 75 毫米炮,反坦克能力顯著提高。最終,M4 型一共生産了 7000 多輛,而 M4A1 生産了将近 10000 輛。
圖 9. 采用焊接車體的 M4 早期型,車體正面與側面鋼闆的銜接處棱角分明
圖 10. 采用鑄造車體的 M4A1 型,顯然跟焊接車體相比表面更加平滑
圖 11. 圓乎乎的車首裝甲後邊有一條巨大的焊縫就是混合車體的特征,這輛 M4 顯然經曆了殘酷的裝甲抗彈性測試,側面裝甲闆上有許多處彈着點的痕迹
然而,M4 型和 M4A1 型還都不是很讓美國軍方滿意—— M4 的焊接車體又高又大防護能力也差,圓弧形的 M4A1 雖然防護性能好一些,但整體鑄造生産起來很麻煩。後來,底特律兵工廠突發奇想設計出了混合車體 M4 ——車體大部分仍采用焊接結構,但在車首焊上鑄造而成的弧形前裝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防護性與生産性的有機結合問題,堪稱美國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亮點。
雖然 M4 和 M4A1 的生産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始了,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其采用的大陸公司 R975 汽油發動機不夠用了,美國軍械局不得不挑選了幾款新發動機用于生産坦克,M4A2、M4A3 和 M4A4 也就應運而生。
M4A2 坦克沿用了 M4 型的焊接車體,換用了通用公司的 6046 型柴油發動機。雖然 M4 系列有很多采用焊接車體的型号,但 M4A2 的技術水平是最高的,其傳動系統大體移植自 M3A3 型中型坦克,因此與其他 M4 型号也有着不少區别。基本上大多數 M4A2 的零件都沒法和其他 M4 通用。M4A2 一共生産了 11000 多輛。
圖 12. M4A2,與 M4 的外形差不太多
圖 13. M4A3,與前邊幾個焊接型相比有些肉眼能看出來的細微差别
圖 14. M4A4 型的 " 屁股 " 看起來比其他幾個都大,因爲這個改型安裝的克萊斯勒 A57 汽油發動機體積較大
M4A3 坦克采用福特 GAA V8 汽油發動機,出力 450 馬力,比其他幾款發動機那 300 多馬力高出了不少,因此 M4A3 也就成了 M4 系列中衍生出最多子型号的母體,著名的 " 大家夥 "M4A3E2 就是依靠 GAA 發動機那強悍的動力驅動的。M4A3 共生産了 12500 多輛,是 M4 系列幾個型号中産量最多的。
M4A4 型坦克采用的是克萊斯勒 A57 汽油發動機。與前邊幾個型号不同的是,M4A4 基本上沒怎麽裝備美軍自己,絕大多數都援助給了其他盟軍國家。中國在二戰前後接收的謝爾曼坦克基本都是 M4A4 型。裝備該型最多的是英國,其在 M4A4 上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進,使之成爲性能最好的謝爾曼坦克型号之一。M4A4 一共生産了 7499 輛。由于克萊斯勒汽油機的體積很大,M4A4 也成爲了體積最大的 M4 基本型号,因此很多換用動力系統或懸挂系等新設備的試驗車都是改裝自 M4A4。
圖 15. 加拿大的公羊 2 中型坦克,被美國命名爲 M4A5
除了上面這些大規模生産并裝備部隊的型号之外,謝爾曼坦克還衍生出大量試驗型号,比如采用了懷特 D200A 星形柴油發動機的 M4E1 及其正式生産型 M4A6。另外,加拿大生産的 Mk.2 中型坦克也被美國軍方定名爲 M4A5 型。謝爾曼坦克能衍生出枝繁葉茂的科技樹,與各有優缺的幾個基本型号關系巨大。
1943 年 11 月,在美軍進攻中太平洋的馬金環礁和塔拉瓦環礁的戰鬥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動用了 M4A2 型中型坦克,給日本守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中太平洋的反攻包括一系列海島的登陸作戰,這些島嶼上的守軍都是日本海軍人員。按照日本陸海軍的分工,隻有在馬裏亞納群島以内的 " 絕對國防圈 " 内才由陸軍師團級的部隊來駐防,在這條線以東隻有特别重要的特魯克環礁有師團級别的陸軍部隊,其他大量的島嶼隻能靠海軍的海兵隊來防禦。
對于瘋狂擴張後的日本帝國來說,遙遠的吉爾伯特群島是其勢力所達的最大範圍,1941 年 12 月 10 日,太平洋戰争爆發兩天後,日本海軍第 4 艦隊下屬橫須賀第 6 特别陸戰隊一部就登上了吉爾伯特群島北端最大的馬金環礁和塔拉瓦環礁,輕松驅趕了當地的英國官員,宣布占領此地。
圖 16. 日本勢力的最大範圍,太平洋上自西向東依次是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位于吉爾伯特群島南端的馬金環礁又是前線中的前線,自然而成就成了美軍拿來練手島嶼登陸戰的首選
圖 17. 吉爾伯特群島由大量的珊瑚島環礁組成,北面的馬金環礁和塔拉瓦環礁比較适合人員駐防,也建有機場
圖 18. 塔拉瓦環礁的礁盤,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南部的貝蒂歐島(Betio),也因此在這裏爆發最激烈的戰鬥
圖 19. 1943 年 11 月 30 日的貝蒂歐登陸戰,美陸戰 2 師、陸戰 3 師同時從潟湖内部發起沖擊,由于島嶼實在太小,而且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從沒有那麽多人類同時出現在這座島上,堪稱 " 人肉磨盤 "
圖 20. 1943 年 12 月 4 日拍攝的貝蒂歐島西側視角(美軍稱爲綠灘),可以看到在這個形似煙鬥的島嶼上主要場地用作一座海軍機場,美軍登陸是從右側的潟湖方向發起,這裏的風浪輕微,綠灘的海灘上還标注出日軍雷達站、海水中的兩輛 LVT 殘骸的位置
1942 年 8 月 17 日淩晨 2 時,美軍以兩艘潛艇 " 鹦鹉螺 " 号和 " 魟魚 " 号搭載 211 名美軍海軍陸戰隊員登陸馬金環礁的主島布塔裏塔裏,這 211 人就是兩個連的兵力,由埃文斯 · 卡爾森中校指揮,島上守軍隻有海軍第 51 警備隊下屬馬金派遣隊的 90 人,其中布塔裏塔裏島上僅有金光久三郎兵曹長率領的 42 人。經過晚上的夜戰,金光向特魯克發出訣别電報:"9 時 5 分,全員從容戰死。" 美軍實際上赢得了戰鬥的勝利。
但到了 17 日中午,美軍發現了天空中的日軍飛機,當晚 19 時 30 分,開始乘橡皮艇返回潛艇,但由于風浪較大,多條橡皮艇被打翻。次日清晨,實施了第二次橡皮艇撤退,途中遭日機空襲不順。18 日下午至晚上,第三批撤退的美軍終于回到潛艇上,但還是留下了 19 具遺體和 9 名俘虜。反攻的日軍在 10 月 16 日将這 9 名美陸戰隊員的俘虜斬首,首犯日海軍第 6 根據地隊指揮官阿部孝壯因此在戰後于關島被處以絞刑。美軍在戰後曾多方尋找被處決的 9 名隊員的遺體,遺憾至今未果。
圖 21. 美國根據卡爾森突擊隊襲擊馬金環礁這一事件拍攝的電影 "Gung-Ho!" 劇照,這裏出現了陸戰隊員和日本兵的肉搏劇照
關于日軍處決盟軍士兵有一張著名的照片廣爲流傳,這張照片中不幸被斬首的是澳大利亞特種部隊的倫納德 · 西弗利特(Sergeant Leonard Siffleet,1916.1.14-1943)中士。他于 1943 年 5 月 5 日被提升爲中士後不久派往新幾内亞北部執行情報偵查工作,但在日軍敵後行動時被當地土著發現并出賣,土著将西弗裏特和兩名土著偵察員包圍并抓捕後送交當地的日本駐軍。最終根據日本第 22 特别根據地司令官鐮田道章中将的命令,3 名俘虜被進行公開處決。
1943 年 10 月 24 日,西弗裏特中士和列兵帕蒂瓦爾(Pattiwahl)、列兵雷哈林(Reharin)被帶到艾塔佩(Aitap)的海灘上,在一群日本士兵和土著的圍觀下,由日本海軍軍官安野周夫(Yasuno Chikao)執行了斬首,并被随軍記者拍攝下來。盟軍于 1947 年 10 月 18 日對下達命令的鐮田道章執行了絞刑,但是實施斬首的劊子手安野僅被判處 10 年徒刑,遣返日本後沒有了音信。
圖 22. 澳大利亞特種部隊的倫納德 · 西弗利特中士
圖 23. 倫納德 · 西弗利特中士和他的兩名土著戰友被日本兵帶往艾塔佩的海灘殺害,爲避免遭到反抗,三人都被蒙上眼睛
圖 24. 最著名的一張斬殺白人戰俘的照片,這張照片是我能找到的最清晰的版本,周圍圍觀的日本兵和土著的臉清晰可見,持刀的劊子手安野周夫帶着眼鏡,可憐的倫納德 · 西弗利特跪在沙灘上,他的手被一根繩子捆綁在身體兩側
圖 25. 倫納德 · 西弗利特被斬殺前的一刻,旁邊的軍官顯然不是最終的執行人安野周夫
圖 26. 倫納德 · 西弗利特的土著戰友被斬殺的一刻,劊子手似乎是更換了另外一個大胡子的軍官
圖 27. 倫納德 · 西弗利特中士被斬殺地點的紀念碑,使用了安野周夫揮刀一刻的照片,紀念碑上記錄了行刑時間 1943 年 10 月 24 日,巧合的是,進攻馬金環礁失利被俘的 9 名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在一周前的 10 月 16 日被同樣斬首殺害
經曆了前期的小規模試探性進攻和在所羅門群島的跳島反攻後,美國海軍力主在中太平洋實施兩栖登陸,一來可以在日軍中太防線上踹開一個大洞,同時也可以鍛煉剛剛建造和完成訓練的新航空母艦特混艦隊。
馬後炮的說,此時的美特混艦隊實力雖然已經超過聯合艦隊,但差距并沒有後來的 1944-1945 年那麽大,但因爲聯合艦隊在所羅門群島航空戰中損失了太多的熟練飛行員,加上以偏向保守的古野峰一擔任指揮官,他選擇不在這個偏遠的島群上投入聯合艦隊的主力。也就是說,古賀放棄了其前任山本一直追求的海上決戰決勝思路(珍珠港、中途島和瓜島都是這種決戰決勝思路的表征),而寄希望于等待最有利時機,以一場防禦作戰來赢得海上的勝利。然而你強敵更強,1944 年的天空更加是美國人的天下。
圖 28. 古賀峰一海軍大将,海兵 34 期,海大 15 期,在山本在前線陣亡後接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任期是 1943 年 4 月 21 日(山本死後 3 天)到 1944 年 3 月 31 日,前後不足一年。在其任期内,經曆了美軍在南太、北太和中太的反攻和跳島作戰,因爲偏保守的操作而沒有實施大規模交戰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