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波音的麻煩很大。
前天 3 月 15 日,又一架新加坡航空的波音 787-8 型客機從天津飛往新加坡途中發生機械故障,空姐讓靠窗乘客密切關注左側發動機,随後備降在香港。
同一天,一架美聯航的波音 777-200 客機在降落後,發現機身與機翼連接的位置有一塊面闆沒了,應該是飛行時脫落。
而這已經是 2024 年以來,波音客機發生的第 10+N 次故障或緊急狀況了(我已數不清次數),最近一周内連續發生三次事故,艙門脫落、引擎空中起火、起飛時輪胎掉落、各種設備故障,頻出不窮。
巧合的是,就在 3 月 9 日,曾在波音公司任質檢經理并曝光公司質量問題的約翰 · 巴尼特,被發現在自己的車内開槍 " 自殺 "。
要知道,約翰 · 巴尼特正在和波音打官司,原本計劃在 9 日再次提供證詞,而且還提前給家人說過,如果他出了什麽事,肯定不會是自殺。
但沒想到,9 日他突然在車裏 " 自殺 " 了。
雖然波音馬上說,對巴尼特去世感到難過,但幾乎所有人都懷疑,波音,你是不是爲了掩蓋醜聞而做了什麽?
那麽,波音到底怎麽了?
我們先來看看巴尼特到底舉報了啥。
巴尼特是波音的老員工了,從 2010 年起,巴尼特到北查爾斯頓工廠工作,負責飛機制造的質檢工作。
但是,巴尼特剛開始工作就傻了,工廠對質量問題的忽視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比如,波音 787 氧氣系統存在嚴重缺陷,也就是說,一旦飛機高空失壓,氧氣面罩脫落的話,你戴上以後根本吸不到氧氣,很快就會因爲缺氧而昏迷。
再比如,瑕疵品管理,是一個制造業最最最基本的要求了吧?發現質量有問題的零部件,應該果斷停止使用。但有些時候,工人在知情的情況下,竟然仍然從廢品庫直接拿報廢零件出來安裝到飛機上!
巴尼特作爲一個質量經理,肯定不能容忍,他也曾向管理層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波音飛機爲了能在趕上交付日期,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相反,巴尼特 " 不懂事 " 的行爲,讓他開始處處被波音針對,在 2017 年安排他退休了。
退休後,收入可就少了一大截,于是巴尼特就開始起訴波音,說波音诋毀他的品格并阻礙了他的職業生涯,最終導緻他退休。
巴尼特的起訴引來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調查,間接證明了巴尼特反映的情況并非空穴來風。
調查發現,北查爾斯頓工廠内至少有 53 個不合格零件 " 位置不明 "。
FAA 的話很含蓄,但其實透露出來的意思是,這 53 個不合格零件,很可能已經被裝在了飛機上了,不知道哪個飛機正在帶病飛行呢。
至于氧氣系統的問題,波音倒是自己承認了,說 " 發現來自供應商的一些氧氣瓶沒有被正确部署。我們與供應商解決了這個問題。"
本來這次 FAA 的調查屬于 " 罰酒三杯 ",但是在 2018 年和 2019 年,印尼獅航和埃塞俄比亞航空的 737 max 接連墜毀後,讓美國不得不開始重視波音的質量問題了,于是司法部和 FAA 開始對波音開展聯合刑事指控。
2021 年,爲解決這個刑事指控,波音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同意支付 25 億美元和解金并承諾遵守一系列條款,以換取延期執行協議,延期期限爲 3 年,如果 3 年内不發生問題,那麽相關指控取消。
結果呢?2024 年 1 月,延期期限結束前兩個月,美國阿拉斯加航空的一架波音客機在飛行途中應急艙門突然掉落。對此,美國司法部介入調查,主要是看波音是否違反了延期協議。
可以說,3 月份延期期限到期後,是波音的最關鍵時刻,波音要面臨更嚴苛的審核,如果審核通過,那麽波音就不會被起訴,如果不通過,那麽波音麻煩就大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深知波音質量問題内幕的關鍵證人,竟然自殺了?
更有意思的是,關于死亡原因,警方的用詞并不是 "Suicide"(自殺),而是 "self-inflicted"(自殘、自傷),很難想象,一個上個月還信心滿滿和波音打官司,并提前聲稱自己絕對不會自殺的 人,這個月在提供證詞之前,竟然莫名其妙低以 " 自殘 " 的方式自殺了?可能麽?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巴尼特的自殺是波音幹的,但根據 " 誰受益最大,誰嫌疑最大 " 的原則,波音恐怕很難自證清白。
畢竟,波音太龐大了,關系着幾十萬人的飯碗,更關系着美國制造業的榮耀。如果出于這個考慮,似乎 " 解決掉一個提出問題的人 ",也是一個波音和美國政府都能接受的方案了?
這一點,從事後美國媒體詭異的一片沉默,也許就能窺得端倪。
随着巴尼特的死,波音似乎安全了,但乘坐波音的人,可就危險了。
畢竟,質量問題也許會被掩蓋,但并不會消失。
我們随便搜索一下,僅僅 2024 年過去的這兩個多月時間,波音就發生了多起事故症候。
我先選幾個給大家掌掌眼。
今年 1 月 5 日,美國一架波音 737MAX 9 型客機在空中發生艙門掉落,事後調查顯示,在艙門掉落之前,門上至少有 3 個螺絲孔是空的,大概率是飛機在生産出廠時就沒安裝。
▲飛着飛着,艙門沒了,就問旁邊的乘客怕不怕
1 月 10 日,新加坡航空飛往韓國的一架波音 787-10 客機起飛後發生空調組件故障,艙内氣壓不穩,被迫返回,這架客機的機齡僅爲 0.3 年,屬于全新的飛機。
2 月 5 日,美聯航一架波音 737-900 客機在飛行時發生引擎起火,從窗戶可以看到引擎如同火箭發動機一樣向外噴火。
還有上周 3 月 7 日,美聯航一架飛往日本的波音 777 在起飛時輪胎脫落,砸爛一輛汽車,随後迫降。美聯航事後聲明,波音 777 兩側各有 6 個輪胎,設計時就考慮了安全性,丢失一兩個輪胎沒關系。
3 月 8 日,美聯航一架波音 737 在降落時輪胎又發生故障,沖出跑道坐在草地上。
3 月 11 日,一架從悉尼飛往新西蘭的波音 787-9" 夢幻 " 客機發生 " 空中急降 " 事故,飛機突然下墜,造成至少 50 名乘客受傷。
總之波音近期的事故五花八門,實在是太多了。
顯然,波音的品控不但沒有因爲 FAA 的調查而加強,問題反而日益嚴重。
這麽多事故症候,最後竟然沒有發生墜機,我們隻能說是運氣,可是誰能保證,墜機不會在明天發生?
這可是波音啊,美國最輝煌的飛機公司,全世界民航班機的先驅者,創造過人類飛行史上的無數個第一,那麽爲啥質量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了?
原因很簡單,波音的品質控制體系,已經崩潰了。
今年 1 月份波音飛艙門發生後,FAA 對波音進行了 6 周的審計,發現波音公司 " 在質量把控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在全部 89 項審計中,波音公司通過了 56 項,33 項未能通過,未通過占比超過 37%,共發現了 97 處可能不合規的情況。
特别是在針對 737Max 機身承包商 Spirit AeroSystems 的調查中,報告顯示有 7 項審計不合格,不合理超過 50%。
報告中提到了 Spirit 在生産過程中,各種匪夷所思的奇葩現象。
比如,出事的 737MAX9,設計載員 180-220 人,根據 FAA 要求,如果超過 200 人,那麽就要開四個逃生門。波音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在所有生産的飛機上都開了四個逃生門,如果客戶購買選擇低密度布局 180 座的型号時,就要把兩個逃生門堵上。
然後波音質檢工程師在驗收時,發現被堵住的門框周圍有 5 個受損的鉚釘,于是下達了整改通知單,但等工程師去驗收的時候,發現 Spirit 壓根沒修,隻是拿油漆把鉚釘又塗了一遍!
波音的工程師非常生氣,再次下達了整改通知,然後 Spirit 不得不去修,但是修的時候,不小心又把門框裏面的膠條給弄壞了,爲了修這個膠條,Spirit 隻能把門給拆了,重新更換安裝。但問題在于,裝好門之後,用來防止逃生門移位的 4 個螺栓中,有 3 個竟然忘了裝了!
我們小時候組裝玩具,經常出現裝完多了幾個零件的事,玩幾天就散架了,這很正常。可是你這是載着 200 人的飛機啊!你都沒發現螺栓沒裝嗎?
因爲波音工程師并不知道 Spirit 拆艙門的事,所以他隻是檢查了鉚釘之後就放行了,也不知道螺栓沒裝。
就這樣,少裝了螺栓的飛機,一路通過了質檢,交付到了航司的手上,經過多次起落震動,導緻内外限位裝置無法再限制艙門,再加上起飛後客艙加壓,艙門受的壓力加大,最終 boom 的一聲,艙門脫落。
其實這個例子,隻是波音現在的質量管控問題的一個縮影。報告中還提到,FAA 曾目睹 Spirit 公司的機械師使用酒店房卡檢查飛機的門塞,還看到 Spirit 的機械師在門塞上塗抹肥皂液體作爲适配中的 " 潤滑劑 ",然後用濕的幹酪布去清潔門塞。
更可怕的是,這還隻是 FAA 發現的問題,那麽沒被發現的,還有多少?不敢再想下去了。
那麽,你以爲隻有 Spirit 工廠有這個問題?不,質量問題在波音的工廠普遍存在。
半島電視台一名記者攜帶隐藏攝像機深入南卡羅來納州的波音工廠,發現了波音飛機工廠内部的驚人秘密。
記者發現,很多員工在工作中摸魚,有的甚至在吸食毒品,吸 high 了之後,再去打螺絲 ...... 對這種行爲,管理層毫不關心,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來幫助他們戒毒或開除他們。
記者問工人,這麽組裝出來的飛機,你們願不願意坐?結果 15 人中有 10 人表示不願意乘坐,比例高達 67%,而且他們還讓家人也不要去坐波音。
工人們還爆料稱,工廠管理層對生産過程中出現的 90% 的問題選擇視而不見,顯然,這已經不是責任心問題了,而是質控體系的問題了。
除此之外,工人素質也是波音質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波音爲了迎合 " 政治正确 ",搞了個 DEI 計劃,意思是多樣化、公平和包容性。爲了這個 DEI 的執行,波音搞了一套指标體系,其中有一項非常核心的是要按照族群、宗教、文化和性别去向比例去招人,比如黑人必須招多少,LGBT(同性戀或跨性别者)要招多少,LGBT 比例直接與企業的高管績效挂鈎。
咱們暫且不否認黑人和 LGBT 的素質,畢竟這涉嫌歧視了,但問題是,你作爲一個造飛機的企業,招人的首要條件不應該是工人的技術水平嗎?
工業制造是需要技能的,也是需要組織紀律的,連性别都搞不清的人,能有足夠的服從性搞高度組織化的工業生産嗎?
結果就是近些年波音工人的素質直線下降,很多人進來之後壓根不學技術,波音還很難開除他們,整個生産環境烏煙瘴氣,不出事才怪了。
難怪就連馬斯克都發文諷刺說:" 你想乘坐 ‘ DEI 招聘’優先于您安全的飛機嗎?"
有人可能奇怪,波音作爲一家造飛機的公司,爲何對質量問題如此漠視呢?難道不知道質量問題可能關乎公司的生死嗎?
其實吧,波音早就不算實業公司了,而是一家金融公司。
當年,波音在西雅圖待得好好的,非要搬家。高管們覺得,憑啥華爾街坐在辦公司裏掙大錢,我就要辛辛苦苦呆在工廠裏?所以幹脆把總部搬到了金融更發達的芝加哥,距離工程師團隊 2600 公裏,不用再聽工程師們的聒噪了。
到了金融業發達的芝加哥之後,波音就成立了一家 " 波音金融公司 ",對外開展貸款業務。
這個業務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很多航司想買飛機,但沒錢,那麽波音就貸款給你,你拿着飛機運營後掙的錢還利息。或者說,有的航司資産輕量化,就找其他航司租飛機,波音也可以提供押金貸款。
到了今天,波音的金融業務,已經成了波音内部最賺錢的業務,利潤率達到了 23%,而造飛機也不過 10%。
嘗到金融的甜頭之後,波音開始了 " 輕資産化 ",開始以改革供應鏈的理由,把大量業務都外包出去,比如前面的 Spirit,其實一開始就是波音的工廠,後來獨立出去了又承包了波音的業務而已。
業務外包後,效率的确更高了,成本也更低,利潤率增加導緻股價擡升,高管們分紅個個眉開眼笑,但問題在于,波音對供應商的質量管控能力直線下降。
很多時候,不是波音不想管,而是如果管了,不僅管不住,而且還會影響波音的股價。
比如 " 自殺 " 的質檢經理巴尼特想按照技術标準、施工标準、安全标準去制造每一架飛機,這沒錯,但這必然影響機型的交付周期,如果交付周期變長,年收益必然下跌,這意味着投資人和高層拿不到分紅。
所以,當維護股價成爲波音高管唯一追求的時候,出現各種奇葩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如果單純是一家飛機公司,想漲股價就要推出新機型,但波音的錢都拿去給高管分紅了,哪來的錢搞研發?于是就隻能搞換湯不換藥的升級,借此推動股價,737Max 就是這樣誕生的。
737Max 爲了省錢,用了舊起落架,但由于起落架太短,新換的省油發動機直徑太粗容易擦地,于是隻能把發動機在機翼的位置往前、往上移,但這改變了飛機重心,會造成更大的擡頭力矩而使得飛機容易失速。
于是,天才的波音工程師想了一個主意:飛機不是容易擡頭麽?我裝一個自動低頭的系統不就得了?
▲波音的 MCAS 系統(機翻)
于是,一個會讓飛機自動低頭的 MCAS 系統誕生了,接收到仰角傳感器的擡頭信号後,會自動讓飛機低頭。
結果就是,一旦迎角傳感器故障,飛機就會一頭紮下去,飛行員拉都拉不回來,而波音爲了盡快拉升股價,又沒有經過長時間試飛就把飛機匆匆推向了市場。
波音 737Max 在 2018 年和 2019 年半年内連續發生的兩次慘重墜毀事故,造成 346 人遇難,都是因爲這個原因造成的。
▲ MCAS 系統出現事故,會讓客機向地面俯沖
某種程度上說,波音其實就是美國的一個縮影,脫實向虛、積重難返。
當資本隻想玩 " 錢生錢 " 的遊戲,不願意老老實實搞制造業,這才有了去工業化,才有了大量的上下遊産業鏈消亡,這又反過來導緻技術工人的斷層,反映在産品終端,就是制造業的水平越來越差,哪怕工業王冠上的明珠——客機也不例外。
在這個過程中,高管們忙着掙錢,沒人關心飛機會不會摔死人,至于誰敢指出問題,就讓誰消失,對于有着 " 被自殺 " 傳統的美國來說,太簡單了。
這次吹哨人的 " 及時 " 死去,也許能讓波音暫時渡過難關,但美國的難關,該如何渡過?所有人隻能眼睜睜看着美國滑向衰落,至于真的爲國家操心的巴尼特的人,早已死去了。
也許,這就是資本主義美國的必然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