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 AI 眼鏡這個話題,在這裏展開聊下,大家都注意到,2 月 18 号,在 2025 餘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靈伴科技(Rokid)的創始人祝銘明戴着 AR 眼鏡上台作報告。

他說," 我的發言稿就在這眼鏡上,翻頁靠手上戒指就能完成,而且這應該是 AR 眼鏡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大會上 ",他戴的就是最新款 Rokid glasses。
說到 Rokid glasses,它的供應鏈也挺有料。代工是舜宇,SOC 用的高通 AR1,顯示靠 JBD,光學是鲲遊光電,鏡片來自暴龍,存儲是佰維,電池有紫建電子和比亞迪,攝像頭模組還是舜宇,揚聲器是 ADI,麥克風是敏芯,用的大模型是通義千問,線下渠道有暴龍和博士眼鏡。
昨天,中國信通院正式啓動 AI 眼鏡專項測試,還首發了 RayBan - Meta AI 眼鏡測試報告。
這個報告覆蓋了 7 大模塊,超過 60 項測試指标,搞出了全球首個 AI 眼鏡系統性評測體系。
這 7 大模塊包括基礎配置、音頻性能、圖像處理、交互體驗、續航能力、安全隐私。
爲什麽說這個報告意義重大?
第一,建立了評估标準,第一次給 AI 眼鏡性能定了基準,像語音喚醒誤觸發率得小于 0.5 次 / 小時;
第二,推動技術升級,把行業裏那些共有的短闆都暴露出來了,比如說多設備協同延遲普遍大于 200ms;
第三,能指導用戶體驗,靠量化數據幫消費者做決策,像推薦選續航大于 8 小時、防抖等級大于等于 3 級的産品;
第四,加速生态構建,通過開放測試方法,降低了中小企業研發門檻,還給出攝像頭防抖算法優化路徑,明确了 AI 模型輕量化部署規範;
第五,指明産品叠代方向,重點要突破散熱設計,解決高溫續航問題,還有提升端側 AI 算力,滿足多模态技術需求。
總結來說,這個報告一發布,标志着 AI 眼鏡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化商用階段了。
它建立了科學評估體系,解決了行業之前 " 野蠻生長 " 時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還給 AI 眼鏡産業化鋪好了路。
以後消費者能按這報告選合規産品,開發者也能找準技術突破方向,而且還能給政策監管提供前瞻,給工信部制定 AI 眼鏡入網标準提供數據支撐,估計後面還會發布強制性安全規範。
再說說小米 AI 智能眼鏡,現在好多相關信息都流出來了。它采用高通 AR1 加恒玄的雙芯片方案,據說續航時間能提升,超過 Meta。
小米 AI 智能眼鏡有普通款和墨鏡款,墨鏡款支持電緻變色,配色是 SU7 配色色系。有消息說,2 月底它可能會和小米 15Ultra 一起亮相,5 月正式發布,6 月開售。
小米用的是定制攝像頭模組方案,模組尺寸更小,外觀比 Meta 更好,拍攝品質估計也能提升。和雷鳥 V3 一樣,它會采用國内一家領先的計算機視覺算法提供商的圖像算法,實現 HDR、防抖、夜景拍攝這些效果。這小米 AI 智能眼鏡是歌爾代工的,目标銷量超 30 萬。
再聊聊 AI 眼鏡 / 端側 AI 近期觀點。
先說說節奏行情複盤,最近好多投資者都在問,端側 AI 回調不少,能不能追,啥原因?
1 月份就提醒過,第二波行情得注意魚尾風險,因爲這波行情沒有 eps,全靠發布會催化。
當時闆塊短期漲幅超 1 倍,投資者兌現止盈情緒高,2 - 3 月又沒什麽催化,按道理催化沒了,主升浪可能就停了。
可實際情況是 CES 前,端側 AI 整體調整了 10 多天,幅度 15%;之後漲了半個月;最近又跌了快 10 天,從 1 月份到現在基本沒收益。
正常看那時候估值和催化空窗,上漲行情該告一段落了,結果業績預告超預期,還有豆包、deepseek、星際之門、小米發布會提前這些事兒,又讓行情加速了一陣。
從闆塊最新觀點看,看 2026 年 PE,現在星宸科技 71 倍,瑞芯微大概 69 倍,恒玄科技約 54 倍,炬芯科技 42 倍左右,市場已經提前算進去大概 2 億個 AI 硬件終端增量了。
現在行情走勢比産業進度快不少,估值漲得比盈利增速快。
現在不好說後面會不會又有像 deepseek 這樣的事兒來加速或者催化行情,所以短期行情走勢和節奏沒個明确結論。
但從産業趨勢來講,AI 還在不斷進化,grok3 剛發布,Meta - Rayban 激活量數據一直在創新高,24Q4 RaybanMeta 出貨量 130 多萬,依視路剛宣布擴産和銷量計劃,26 年底産能要到 1000 萬,産業鏈裏廠家和發布會還在不斷增加,25 年 Q1 之後有 50 多款 AI 眼鏡等着發布。
所以産業鏈的市場關注度、出貨量、滲透率、業績,估計在 25 年底到 26 年要爆發。
短期行情受好多因素影響,長期産業進展相對客觀獨立。
市場一直看好小米發布會附近開啓的第三波主線機會,前兩波是普漲逼空行情,第三波要是進入主線,更看好細分龍頭,大家可以在組裝、SOC、品牌、鏡片、存儲、電池、顯示、光學這些裏面選龍頭标的。
另外,持續看好 AISOC 産業鏈,在端側 AI 各細分闆塊裏,AI SOC 受益領域可多了,像機器人、機器狗、智能座艙、AITV、AI 耳機、AI 眼鏡、AI 玩具等等,老領域 AI 化價值量提升,新領域不斷冒出來,價值量還更大。
AI SOC 主要變化是增加 NPU(transformer)、ISP(多模态),對 WiFi、藍牙、語音等要求更高,方向是大算力、小尺寸、低功耗、平台化,以後估計會像手機主控一樣,走向更先進制程,提供的價值越來越高,而且 AI SOC 闆塊格局和盈利能力都更好。

後面行情還有不少催化因素,一是大模型超預期進化,特别是多模态方面;二是發布會,像小米、字節這些大廠的發布會;三是出貨量穩步上升,前期看 Meta,後面看大盤和蘋果;四是重磅産品發布,現在 AI 眼鏡核心問題是重量,産業鏈 2025 年最輕的鏡框是 25 克。
在電話會上,也有機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AI 更早的時候,也就是幾年前就炒過,但是由于蘋果的 MR 産品率不及預期,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近期之所以又起來,是因爲我們看到有一些數據是得到支撐的。
看海外的雷朋眼鏡,預計今年就達到 200 萬台,這個量是不小的,而且預期明年如果能解決産能問題的話,至少做到翻倍,這個量就很大了。
同時布局的公司也在變多,比方說像小米、字節跳動、三星、亞馬遜、華爲都在做,而且蘋果可能會把自己的重心從 MR 這個方向切換到眼鏡上去。
那這個市場空間有多大?這個市場空間其實很不好拍,主要是不确定什麽樣的人會去戴這個眼鏡。不像拍手機和拍電腦,因爲你直接拍多少人用手機就行了。
一個最樂觀的拍法就是拍替代眼鏡的産品。如果是這種樂觀拍法的話,空間是巨大的,因爲現在全球近視眼鏡一年銷量是 7 億台。
然後還有一些是太陽鏡,大概是 8 億台,加起來有 15 億。
當然可能很多有近視眼鏡的人,也會有太陽鏡,所以這肯定是一個最樂觀的算法,我們先不考慮這些。也就是說這兩者加起來一年有 15 億台。
這是比手機還要略多一些的市場,所以市場也炒了一段時間這個方向,明年仍然是值得重視,如果它的産品裏真的能夠立住的話,市場空間确實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