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艦載機的整備間 ,作者 Zero601
前言
在二戰中,同盟國和軸心國都曾經研制和服役四引擎的重型轟炸機,美英兩國的重型轟炸機更是成爲了深入軸心國領空實施戰略轟炸的主力飛機。但鮮爲人知的是,不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的四發重型轟炸機,都曾經進行過反艦攻擊的嘗試乃至實戰。各國的重型轟炸機爲什麽會走上對艦攻擊的道路?它們在攻擊艦船時又有着怎樣的表現呢?
發射 Hs 293 反艦導彈的德軍 He 177 重型轟炸機
美國:跳躍轟炸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爲了打擊日軍在前線的海上航運,美國陸軍航空兵開始探索發展使用現有的轟炸機進行反艦攻擊的能力。當時,美國重型轟炸機對艦攻擊的唯一武器,就是傳統的鐵殼航空炸彈。在 1942 年 6 月的中途島戰役中,美軍就曾經出動 B-17 轟炸機對日軍的航母編隊進行水平轟炸。但是,面對海上的移動目标,傳統的水平轟炸要想命中敵艦幾乎完全依靠運氣,B-17 投下的炸彈對于日軍艦隊隻能起到一定的幹擾作用。
1942 年 7 月,新上任的美國陸航第五航空隊司令喬治 · 肯尼中将接手了殘留在太平洋戰區的美軍轟炸機部隊的指揮權。當時,日軍正在大肆往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一線增兵,如何運用手中的 B-17 轟炸機投入攻擊日軍運輸船隊的反艦作戰成爲了他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太平洋戰區作戰的 B-17 重型轟炸機
英國皇家空軍在戰争初期進行的一些反艦作戰,讓他得到了啓示:使用航空炸彈進行 " 跳躍轟炸 "(Skip bombing)。所謂 " 跳躍轟炸 ",就是讓轟炸機攜帶裝有延時引信的炸彈在低空高速接近敵艦,在距離敵艦 300 米的距離上投下炸彈,讓炸彈如同在水面上打水漂的石頭一樣跳躍着沖向敵艦。皇家空軍就曾經利用類似的方式,成功攻擊了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水壩群。
1943 年 5 月 16 日夜,英軍 " 蘭開斯特 " 重型轟炸機投放彈跳炸彈攻擊魯爾水壩
" 跳躍轟炸 " 戰術讓曾經毫無準頭的航空炸彈一躍成爲了絕佳的反艦武器。在肯尼中将的指揮下,美軍的第 19、第 43 轟炸機大隊等一線轟炸機部隊都開始了使用 B-17 轟炸機進行 " 跳躍轟炸 " 戰術的訓練。從 1942 年 10 月開始,第五航空隊的 B-17 就開始使用 " 跳躍轟炸 " 戰術攻擊位于拉包爾港内的日軍艦船。
美軍 B-17 轟炸機使用 " 跳躍轟炸 " 戰術攻擊日軍艦船的示意圖,飛機從 600 米高度降低至 60 米左右的低空進入投彈航線,爲炸彈設置的 4-5 秒的延遲引信可以避免他們被卷入爆炸中
實戰證明," 跳躍轟炸 " 戰術在反艦作戰中擁有極高的價值,面對高速跳躍而來的炸彈,日軍的艦船幾乎沒有閃躲的能力。但是,由于 B-17 缺乏前射火力,難以壓制敵人的艦載防空炮,再加上 B-17 自身較爲笨重,難以規避防空炮火,在戰鬥中多有戰損。随着 B-25 中型轟炸機數量的增加," 跳躍轟炸 " 戰術轉而由 B-25 來執行,給日軍在太平洋上的航運造成了顯著的損失。
攻擊日軍艦艇的 B-25 轟炸機
日本:航空雷擊
在推動使用陸基轟炸機實施反艦攻擊戰術的國家中,日本是最爲積極和狂熱的。日本海軍在研制中大型轟炸機時,往往要求飛機同時具備水平轟炸和挂載航空魚雷對敵艦實施雷擊的能力,究其原因,是日本海軍希望将遠程陸基轟炸機部隊作爲 " 漸減邀擊作戰 " 的一環,用于消耗從太平洋上遠道而來的美國艦隊實力,爲最終的艦隊決戰赢得優勢。
1941 年 12 月 10 日的馬來海戰中,日本海軍的一式陸上攻擊機投雷攻擊英軍海軍 Z 艦隊
在日本海軍曾經研制的四發重型轟炸機 " 深山 " 和 " 連山 " 上,除了常規的航空炸彈配裝外,能夠攜帶 2 枚航空魚雷、對敵艦進行雷擊的能力,成爲了它們重要的 " 賣點 "。
日本海軍 " 深山 " 重型轟炸機
日本海軍 " 連山 " 重型轟炸機
但是,将重型轟炸機作爲魚雷機來用,存在着巨大的問題。在實施航空雷擊時,由于航空魚雷的射程有限(日軍的主力航空魚雷:九一式魚雷的射程在 2000 米以内),魚雷機需要盡可能地貼近敵艦,同時爲了避免摔壞魚雷、穩定魚雷的入水角度,魚雷機進入投雷航線時還需要維持低空飛行。在這期間,靠近軍艦的魚雷機就會成爲艦載高射炮的絕好靶标,日軍魚雷機的損失率也因此居高不下。
1943 年 12 月 4 日,一架抵近美軍 " 約克城 " 号航母投雷的日軍 " 天山 " 艦載攻擊機被防空炮火擊中墜落
單發且體型較爲小巧的艦載魚雷機尚且難以規避敵艦的防空炮火,笨重的大型轟炸機面對美軍艦隊的防空 " 鐵壁 " 自然也不會有什麽好下場。同時,由于日本在重型轟炸機這一領域的技術積累太淺,發動機動力不足、飛機操控性也很差," 深山 " 甚至被海軍飛行員們譏諷爲 " 笨鳥 ",用重型轟炸機進行航空雷擊的戰術最終成爲了泡影。
到了戰争末期,日本海軍計劃将僅存的 " 連山 " 重型轟炸機改造爲可以挂載 " 櫻花 " 火箭自殺攻擊機的母機,試圖投入到對盟軍艦船實施的神風特攻當中,但直到日本戰敗投降也未能完成這方面的改造工作。
使用 " 連山 " 作爲 " 櫻花 " 特攻機發射母機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意大利:空中炮艇
将大口徑火炮搬上飛機用于對地攻擊之途,在二戰中已是屢見不鮮。擁有較爲強大的載荷和動力、可以利用機體中軸線空間安裝火炮的雙發飛機,被視爲是最佳的空中火炮搭載平台。美國陸航在太平洋戰場上所使用的、搭載 75 毫米火炮的 B-25G/H 型攻擊機,成爲了後世 " 炮艇機 "(Gunship)這一概念的先行者之一。
在機頭安裝一門 75 毫米火炮的 B-25G 型攻擊機
既然雙發飛機都有如此實力,那四發的重型轟炸機是否也能搭載更大口徑的火炮,成爲更強勁的 " 炮艇機 " 呢?對此,意大利人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比亞喬 P.108A 重型攻擊機。
P.108 是意大利空軍在二戰期間唯一得以服役參戰的四發重型轟炸機,裝有 4 台 1500 馬力風冷發動機,最高速度 475 公裏 / 小時,最多可挂載 3.5 噸的炸彈,改造成運輸機的版本能夠裝載 13 噸以上的貨物。3200 公裏以上的航程足以覆蓋地中海和北非戰區的作戰範圍。
意大利比亞喬 P.108B 重型轟炸機
意大利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在戰時承擔着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截斷盟軍在地中海戰區的海上運輸線,特别是前往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占據地中海交通咽喉的馬耳他島航線。
爲了提升空軍攻擊盟軍運輸船隊的效率,意大利空軍于 1942 年 11 月開始了将 P.108 改造爲 P.108A 對地攻擊機的計劃。改造計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爲 P.108 加裝 1 門 102 毫米的大口徑火炮,用空中發射的 102 毫米炮彈直接攻擊盟軍運輸船。P.108 也因此成爲了二戰中搭載火炮口徑最大的一型飛機。
機頭加裝一門 102 毫米火炮的 P.108A 重型攻擊機
對于這一做法,意大利人給出了他們的理由:
首先,P.108 擁有強大的動力和裝載能力,在保證不用爲機身上其他自衛武器做減法的基礎上,能把 1 門重 1.5 噸的 102 毫米重炮裝在機體内,同時還計劃爲其加裝 6-12 發裝的機械裝彈機,主炮總備彈量達到了 50-60 發。滿足 102 毫米火炮搭載的同時,機内還能額外再攜帶 3 枚航空魚雷,可以在必要時實施航空雷擊。
P.108A 重型攻擊機的 102 毫米火炮和彈藥架系統示意圖,爲了安裝火炮和承受後坐力,還安裝了特制的剛性火炮支架
其次,對于 " 炮艇機 " 通常需要考慮的、機身是否能夠承受重炮射擊帶來的後坐力這一問題,意大利人認爲,P.108 重達 30 噸的機身足以吸收火炮後坐力,無需擔心。
1943 年 2 月,P.108A 的改造工作順利完成,同年 3 月開始了飛行和射擊測試。意大利空軍對這種飛機表現出的潛力非常感興趣,一度下達了 5 架 P.108A 的生産訂單。但随着德意軍隊在地中海護航戰中最終失敗,P.108A 很快失去了用武之地。1943 年 9 月,意大利向盟軍投降後,僅存的 1 架測試機也被德軍擄走,送回德國進行試飛測試,并最終毀于盟軍的戰略轟炸當中。
被德軍擄走使用的 P.108 重型轟炸機
德國:導彈革命
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在反艦作戰上也有着相當豐富的經驗。駐紮于地中海戰區的德國空軍第 10 航空軍,曾經與英軍艦隊進行過大量戰鬥,是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的主要對手之一。德國空軍在反艦作戰中發現,傳統的投擲鐵炸彈或者魚雷的攻擊方式,不但打擊精度較差,帶來的戰損率也較高。
投擲炸彈攻擊盟軍運輸船隊的 Ju 88 轟炸機
但是,全新的反艦武器:制導彈藥的到來,讓德國空軍在戰争中後期的反艦作戰形态産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西班牙内戰結束後,德國就已經在秘密研發全新的反艦武器:世界上最早的航空制導炸彈—— " 弗裏茨 X"(Fritz X),以及反艦導彈的 " 始祖 ":Hs 293 空對艦導彈。兩種制導彈藥都采用無線電遙控控制,使用中型或者重型轟炸機作爲搭載平台,在空中發射後,機上的武器操作員目視遙控彈藥飛向目标。
" 弗裏茨 X" 重型制導炸彈
Hs 293 空對艦導彈
在具體的目标分工上,以 500 公斤炸彈爲基礎改造的 Hs 293 主要對付運輸船、驅逐艦等裝甲薄弱的目标,而以 1400 公斤穿甲炸彈發展而來的 " 弗裏茨 X" 則承擔了對付戰列艦、航母等大型重裝甲艦艇的任務。
1943 年 8 月,這兩種制導彈藥幾乎同時進入德國空軍并投入實戰。1943 年 9 月 9 日," 弗裏茨 X" 就取得了其服役生涯中最爲知名的戰果:從 Do 217K 轟炸機上發射的 " 弗裏茨 X" 将意大利海軍 " 維托裏奧 · 維内托 " 級戰列艦的 2 号艦 " 羅馬 " 号擊沉。Hs 293 在戰場上也有較爲優秀的表現,從 1943 年到 1944 年擊沉擊傷了大量盟軍運輸艦和驅逐艦。
飛向 " 羅馬 " 号戰列艦的 " 弗裏茨 X"," 羅馬 " 号成爲了世界上第一艘被制導炸彈擊沉的戰列艦
反艦制導彈藥的運用,不但讓原先執行反艦任務的轟炸機損失率大爲降低,而且對盟軍艦船的打擊效率隻增不減。爲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德國空軍引入了他們的重型轟炸機:亨克爾 He 177。經過改造的 He 177 A-5 可以同時挂載 2 枚 " 弗裏茨 X" 或者 3 枚 Hs 293 起飛作戰,從而變身爲一個強大的空基反艦平台。
挂載 2 枚 " 弗裏茨 X" 的 He 177 重型轟炸機
但是,随着盟軍發現德國制導炸彈是通過無線電控制後,很快研制并投入了無線電幹擾機,在戰場上實施了電子幹擾措施,使德國人發射的制導彈藥失去了準頭。再加上 He 177 自身大小毛病不少、出勤率低下、有限的航空燃油被優先供給戰鬥機部隊等因素影響下,德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挂載反艦制導彈藥投入實戰的計劃最終付諸東流。
結語
重型轟炸機應該如何投入反艦作戰,各國的航空兵都進行了适應自身作戰環境和需求的探索。從結果來看,傳統的反艦攻擊方式風險過大,并不适合機動性較差的重型轟炸機,許多國家也在戰争中将類似的任務轉移給了相對靈活的中型轟炸機。而德國空軍将重型轟炸機改造爲發射反艦制導彈藥的空基反艦平台的做法,最爲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美國在冷戰期間發展出了使用 B-52H 遠程轟炸機搭載發射 " 魚叉 " 反艦導彈的能力,中國空軍現役的轟 -6K/J,也成爲了遠程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絕佳的空射平台。
☆ END ☆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艦載機的整備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