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華商韬略出品人 畢亞軍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點擊小程序邊聽邊看
企業家,尤其大企業家全世界飛來飛去原本是家常便飯,但最近這兩年,一些人對國内知名企業家的行蹤特别敏感,無論其出國,還是歸國,往往都會被搞出一個大新聞:不該是新聞的大新聞。
今天就又有一條這樣的大新聞:劉強東已回國工作。其潛台詞好像,他已出國多久,不工作多久似的。
劉強東回國工作不該成為新聞,是因為,他不是回來了,而是從來沒有離開過。
看看京東這些年的發展,你會相信他沒有工作嗎?甚至會像一些總想搞個大新聞的人說的那樣,會跑路嗎?
2020 年 6 月,京東集團正式回港二次上市,募集資金近約 300 億港币;
2020 年 12 月,京東健康正式在香港上市,募集資金超過 260 億港币;
2021 年 5 月,京東物流正式于香港聯交所主闆上市,募集資金超過 240 億港币;
所有這些募集資金,都被投入到相關企業的基礎設施、關鍵技術與實體業務領域,而所有這些設施、技術、業務,都是深深紮根中國,開枝散葉地遍布在中國各地……
最近這些年,包括疫情爆發以來,京東持續堅定信念和信心,持續加大投資與發展,無論業務規模,業務質地,還是整體發展布局與格局,都取得了曆史上的最好成績,而且是完全以紮根和服務中國為核心,以高質量新型實體經濟為着力的成績。
這些成績包括但不限于:2022 年前三季,京東實現了近 60 億元的淨利潤,走到了全面盈利的重要時刻;在 2022 年 9 月全國工商聯的 2022 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上,京東則憑借 2021 年實現 9515.92 億元營業收入首次排名第 1,同時也是員工人數最多的民營企業。
截至 2022 年底,京東體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員工數已達到 54 萬人。
從自營到物流,京東一直以幹最重、最累、最難的活兒聞名。
一家企業為什麼要去做最重,最累,最難的?這背後包括了一份決心:它真正将這個事情當成一個事業,而且對這個事業抱着很長很長的打算、很大很大的期待。否則,大可以用最小的投入,最容易的方式,撈幾把快錢,賺一些财務收入。
做了 20 來年的重活兒,累活兒,難活兒,終于走到了種子開花結果,公司開始全面盈利的門檻上。
在這個門檻上,從企業家到企業,理性的選擇一定是繼續堅守,守到雲開月明,黃金始見。
除了自身發展,過去這些年,京東也更進一步地在社會責任,公益慈善上積極主動承擔。
從疫情爆發之初集中核心資源與能力緊急馳援武漢,創造抗疫防疫的京東效率與品質,到去年疫情嚴峻時,哪裡有困難,就主動到哪裡去。不惜力,不算賬,以有責任的供應鍊支援各地抗疫保供。
僅 2022 年上半年在支援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抗疫保供期間,京東累計投入及商家減免費用就達 20 億元,京東物流運送物資超 15 萬噸。
而在更多的層面上,京東這些年的利國利民,為國為民是有目共睹。
2022 年一季度,京東自營商品的庫存周轉天數達到 30.2 天,這個全球領先的水平,帶動了全行業供應鍊效率的提升,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對中國制造業形成了最強的助力。
近兩年,京東零售僅在用戶服務方面,投入超過 400 億元,因此形成的全鍊路的服務與保障,也幫助京東快遞在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中,躍居行業第一。
截至 2022 年三季度末,京東體系在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已超過 900 億元。用數智化技術實現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助力城市、企業客戶在數字化轉型中提升韌性。過去一年,京東雲以超 110% 的高速增長,服務超 95% 的大型央企、100 座城市、2048 家大型企業、914 家金融機構和超 207 萬家中小微企業。
截至 2022 年 8 月底,京東鄉村振興 " 奔富計劃 " 用 22 個月的時間,帶動農村實現産值超 6200 億元。在全國,京東打造了一批 " 奔富村 ",幫助數百萬農戶大幅增收,有望提前實現三年産值超萬億的目标。在家國情懷和擔當奉獻面前,京東從未缺位。
事實上,從劉強東的管理者意志,到京東的戰略,都沒有任何離開互聯網經濟舞台中心、離開中國經濟舞台中心的可能。反而還在以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加碼投入,加倍努力。
2022 年 11 月底,由劉強東親自召集的 4 小時内部管理會,正是一個強烈信号。
這個會議上,過去幾年持續大放權的劉強東,不僅痛批了京東内部的一些不良風氣,甚至還用 " 騙子 " 來形容一些高管:" 拿 PPT 和假大空詞彙忽悠我的人就是騙子!"
此次會議之後不到 48 小時,劉強東還發布了全員内部信,核心議題包括,對 2000 多名京東中高層降薪,給集團一線員工增加福利,給并入京東的十幾萬德邦快遞員工繳齊五險一金;拿出 100 億元為所有員工設立住房保障金,以及他本人捐一億擴充 " 員工子女救助基金 "。
了解劉強東的人因此預言,2023 年,他會更多參與日常,帶領京東再沖鋒。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一個前景可期,但現實問題多發的關鍵時期。
對于前景而言,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口與市場,擁有全球領先的數字化商業模式與設施,這些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一步普惠,以及科技成果應用與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中國經濟重要動能的互聯網平台大企業,這些都構成了京東看多未來前景,堅定做實自身的信念。
但從宏觀上看,中國經濟也已經到了必須切換發展模式的時候,要在保證相當經濟增速的前提下去完成切換,其挑戰和難度猶如踩着油門換發動機,過程中的問題與陣痛也是在所難免。
從微觀上看,經濟模式切換之下,企業和企業家也會遇到新的挑戰,爆發新的問題,曾經在舊模式風雲高光的企業可能轉眼就樓塌了,曾經正确的可能會變成不夠正确,甚至錯誤。
還有,當經濟發展推動物質财富豐富到一定程度,社會上對如何發展經濟,如何分配财富,對财富創造與創造者的态度,也都會有一定的改變。
最近這些年,上述的問題就體現格外明顯。其中,既有經濟轉型現實之痛,也有轉型之下的觀念之争。比如,對民營經濟與一些民營企業的争論,比如曾是經濟增長動力,并被視為國家經濟榮耀的互聯網平台大企業,在這幾年的特别遭遇和起起伏伏。
最近,網絡上依然充滿着關于民營經濟的讨論,很多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媒體人都在呼喊提振民營經濟信心,但也依然有人再講 " 發展民營經濟是為了消滅民營經濟。"
如此種種,再疊加疫情沖擊之下的各種社會情緒迸發,最終讓整個社會都感受到民營經濟面臨的寒氣,不少民營企業也的确都在主動龜縮,淡出舞台,遠離聚光燈。
抑制民營經濟發展,這顯然不是國家希望看到的。事實上,1992 至今,國家政策一直都是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而且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二十大支持力度就最大,第一次在黨的大會報告中明确——
"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二十大之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顯然也是注意到了社會上對民營企業的陰陽怪氣,因而特别強調:要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如此環境之下,民營企業該如何自處?當然是堅定地相信國家:相信國家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方針不會改變。
事實上,不隻是今天,社會上一直都有人隔三差五就會把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拉出來公開批鬥。而且基本上都有一個特點:每當國家經濟發展得更好一點,老百姓日子更好一點,民營企業的經營更出色一點,就有人出來對民營經濟喊打。
典型事件包括,早在 1995 年,有人以 " 萬言書 " 之名攻擊民營企業,稱當時的民營企業已發展過度,并且會影響國家安全;2001 年初,又有人發文章警告黨要 " 謹防資本主義複辟 ",并且堅決反對民營企業家入黨……
但這些年下來,中國的民營經濟顯然是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不是受到了打壓。
相信國家政策,堅定信心發展的也都成了赢家。
通過這些曆史看未來,沒有理由不對未來有信心。真正有遠見,并且對自己有信心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們,事實上也都在搶抓新的機遇,以行動表達信心。
比如,京東這些年,就以實際行動和實在業績,體現着民營經濟和平台經濟大好機遇與前景,增進着更多人對中國經濟,對民營經濟,對平台企業的信心。
如果非要用跑不跑來形容,那也是,他們不但自己不會跑,而且會讓更多人不跑。
自《别讓李嘉誠跑了》以來,網絡上常常充斥着各種誰要離開,誰看衰中國經濟,誰遠離舞台中央的内容。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離開、看衰,絕大多數都是不成立的。
包括李嘉誠在内,也都是撤出一些業務的同時,也在新增着投資。
去年以來,配合民營經濟質疑論,以及一些公司創始人公司任職的變化,這種論調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潮,其捕風捉影,小題大做,甚至到了企業家出趟國就是要跑路、就是看空唱衰的程度。
這也是連劉強東都會被質疑是不是要淡出的大背景。
雖然不是事實,但這種今天别讓這個跑了,明天誰又看空唱衰的捕風捉影,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對民營企業家們的社會形象,以及社會對民營企業家印象,都是很有現實摧毀力的。
如果梳理這些年對民營經濟信心有沖擊,對民營企業家感情有傷害的輿論,這類動不動就跑了,就别讓人跑了,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括,這一輪對民營經濟的質疑乃至否定輿論風波,基本上也就是從《别讓李嘉誠跑了》開始的。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曾經受推崇的企業家,被拉下神壇。
全球化時代,普通個人出國買點東西,出國旅行旅行都已越來越是家常便飯,更無論企業與企業家。出去投點資不是企業就要跑了,創始人在國外露個面不是就要淡出中國經濟舞台了。如果總是有人想用這些搞大新聞,大家要對這些有個基本的常識,基本的認知。
何況,那些真正要離開的人,又豈是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能管住的?甚至,隻要人家合法合規,如果人家真的離開,又豈是應該去阻止,去批判的?
民營企業們,也是要守住自己的理性、決心和信心,别稍微有點風吹草動,甚至風言風語,就被打擊了信念,看不清形勢。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陳斯文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