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比起德軍較爲先進的裝甲部隊,日軍在整場太平洋戰争中都鮮有裝備過自行火炮的記錄。而以九七式中戰車底盤改進的四式 Ho-Ro 自行火炮,則是個例外。
就技術角度上而言,四式自行火炮借鑒了德軍的 " 蟋蟀 "(Grille)自行火炮的設計,采用現役坦克底盤進行改造。該車由三菱重工生産,總數 12 輛。
【美國阿伯丁兵器博物館内展出的 " 蟋蟀 "K 型自行火炮。該車以捷克制 38(t)型坦克爲底盤,配有一門 SIG-33 型 150 毫米步兵炮,備彈 15 發。車體機槍已被拆除,正面則挂有一節備用履帶闆。" 蟋蟀 " 自行火炮同樣沒有多少防護,全車僅 10 至 15 毫米】
【四式自行火炮實物,該車仍采用雙臂曲柄懸挂,引擎仍爲三菱制百式風冷柴油機(170 馬力),全車重 16.3 噸,最大行程 200 公裏,時速 38 公裏,全車共有 12 發彈藥,每分鍾最快可發射 5 發】
武備方面,四式自行火炮配有一門三八式 150 毫米的榴彈炮。實際上 1942 年起,日本陸軍的炮兵單位就已不再使用該炮。将這門服役數十年的老炮拖出來,完全是 " 廢物再利用 " 的想法。該炮主要發射八八式高爆彈,同時也可發射破甲彈應對裝甲目标。
三八式榴彈炮的火炮初速爲 282 米 / 秒,其有效射程約 6 公裏。全部彈藥儲存在發動機艙上的一個容器内。
【芬蘭海門林納炮兵博物館展出的三八式 150 毫米榴彈炮實物。該炮原産于日本,随後被沙俄購入,最後在芬蘭内戰期間被繳,序列編号 44】
【操作三八式 150 毫米榴彈炮的日軍炮兵。該炮原産于德國克虜伯工廠,後在 1905 年授權日方生産,并根據當時的紀元命名爲 " 明治三十八年式榴彈炮 "】
【由木輪驅動的三八式 150 毫米榴彈炮,該炮全重 2.25 噸,炮管長 1.64 米,發射的高爆彈重達 36 公斤。最大射程 7200 米。在長沙、武漢會戰等大型戰役中,日軍發現己方使用的三八式榴彈炮射程遠不如中方,因此在此之後逐步将該炮從一線撤下,準備采用新式火炮替換。然而,由于資源緊張、戰線過多等問題,日軍始終無法将較新的九六式 150 毫米榴炮全部列裝部隊,因此隻能繼續留用這款老炮于軍中,直至戰敗】
四式自行火炮的正面裝甲厚度從 12 毫米至 25 毫米不等,火炮方向射界爲 3 °,高低射界爲 10 至 20 °。全車共配有 6 名乘員,後部呈敞開設計,極易受到輕武器或炮彈破片的殺傷。該車原先車體機槍則被拆除,移至車頂。
四式自行火炮也是少數具有實戰記錄的日軍裝甲單位。該車曾參與過 1944 至 1945 年的菲律賓戰役,據稱,當時的日本第 14 方面軍手中,就有 4 個炮兵連配備該車。
剩下的四式自行火炮則是在沖繩支援步兵作戰。然而,面對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壓制,這麽點自行火炮根本是杯水車薪。
戰後,僅有一輛四式自行火炮幸存下來。該車是在菲律賓的呂宋島(Luzon)被美軍繳獲,随後送至匡提科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Marine Corps)内展出。
【俯視角度下的四式自行火炮。其後部呈敞開設計,完全沒有裝甲保護。正面的 25 毫米炮盾雖能擋住槍彈射擊,但是面對 37 毫米、57 毫米甚至是 75 毫米級别的火炮時,依舊不堪一擊】
【四式自行火炮(左)與四式中戰車 " 奇托 "(Chi-To)的合影】
【與繳獲的九七改(左)中戰車一同展示的四式自行火炮(右),攝于菲律賓某地】
【一組四式自行火炮的模型封繪彩圖】
【美軍士兵在一輛四式自行火炮上的留影,據稱該車是從菲律賓的日軍第 38 師團手中繳獲的】
【四式自行火炮四視圖】
【美軍戰史資料宣稱,1945 年呂宋島作戰中,陸軍第 754 坦克營麾下的 B、D 連,曾在支援第 129 步兵團 K 連攻擊克拉克菲爾德(Clark Field)的途中,遭到兩輛四式自行火炮的攻擊。最終這兩車均被繳獲。按照美軍說法,該營的 " 謝爾曼 " 坦克主要是因爲地雷損失,沒有被自行火炮擊毀的記錄。兩輛四式自行火炮中,前者被送去了匡提科,後者則下落不明】
【被擊毀的四式自行火炮。地點不明】
【美國海軍陸戰隊國家博物館的這輛四式自行火炮,如今被暫借給斯托(Stow)的美國遺産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