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238 篇原創文章,作者:汪明軍。
全文共 7845 字,配圖 11 幅,閱讀需要 17 分鍾,2024 年 5 月 12 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 " 汪明軍專輯 "
北宋寶元元年(1038)十月,西北黨項族首領,北宋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李元昊在完成了易風俗、治禮儀、定官制、修文字等一系列準備之後,正式繼位稱帝,定國号 " 大夏 "、史稱 " 西夏 "。在黨項人興起至建國的漫長時間内,其與北宋王朝之間長期處于戰争狀态,西夏政權要想生存、壯大,就必須與遼國保持友好關系。
爲此,從李元昊祖父李繼遷開始,便求娶了遼國宗室之女,兩家結爲了姻親。李德明繼位後又爲元昊向遼聖宗請婚。天聖九年(1031)十二月,遼興宗将姐姐興平公主嫁給李元昊,但兩人感情一直不睦。遼、夏雙方也經常因爲遼國邊境上的黨項部族叛逃等問題産生糾紛,伴随着李元昊稱帝,兩國矛盾愈來愈大,最終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戰争。
圖 1. 李元昊稱帝劇照(出自央視紀錄片《神秘的西夏》)
一、暗潮湧動:遼夏雙方的戰争準備
在宋、遼、夏三強并立的時代,以遼國疆域最爲遼闊,軍事實力也最爲強大。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北至庫頁島,北至今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河北省霸州、涿州和山西省代縣雁門關一帶。《遼史》記載:"(其疆域)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東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河,南至白溝,幅員萬裏。" 特别是澶淵之盟後,遼國南方邊界已基本穩固。軍事方面,遼朝平時保持 20 萬左右的軍隊,戰時傾國動員可達百萬人。《遼史》記載:" 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 "。
圖 2. 遼國疆域圖
遼軍編制分爲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軍。其中宮帳軍是直屬皇帝的軍隊,由隸屬于遼朝帝後、親王的斡魯朵下屬稱爲着帳戶的部族民戶組成,任務爲值宿宮禁和對外征戰。宮帳軍最初由耶律阿保機設立,設立之初其兵員均爲契丹貴族子弟,專門負責保護耶律阿保機的人身安全,并跟随他外出征伐。
統和四年(986)五月,遼聖宗命蕭排壓率領弘義宮兵、南北皮室、郎君、拽剌四軍至山西攻打宋兵,這是明文記載宮帳軍最早出征情況。聖宗朝以後,宮帳軍出征已成定制。至遼朝末期,單是宮帳軍就有十萬騎兵。部族軍是由契丹人以外的部族壯丁組成,職責是守衛四方,遼朝建國後,部族可分爲遼内四部族、太祖十八部、聖宗三十四部、遼國外十部,部族軍的征集範圍是太祖十八部和聖宗三十四部。以上兩種隊伍是遼軍的主力。京州軍,又稱五州鄉軍,是征集五京道各州縣的漢人、原渤海國人中的壯丁組成。屬國軍,由遼朝臣屬國壯丁組成。後兩軍爲輔助兵力。
爲保障兵員數量,遼朝規定 " 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 ",幾乎全民皆兵,并且自備兵器、戰馬。遼軍以騎兵爲主,其主要兵器是刀矛和弓箭,後來從中原地區引入抛石機後專門編制了砲手部隊。爲了保證軍隊戰鬥力,遼朝戰時不提供糧草,而是任由騎兵以牧馬爲名,到周邊國家、部落去搶掠财物,名爲 " 打草谷 "。在得到幽雲十六州等農耕地區之後,遼朝統治者也鼓勵軍隊開展屯田以供給軍需。
圖 3. 契丹騎兵 CG 圖
作爲遊牧民族,契丹人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其境内從陰山以北至胪朐河,從土河、潢水至撻魯河、額爾古納河流域,曆來是水草豐美的牧場。其統治下的阻蔔、烏古、敵獵、回鹘等部族盛産羊、馬,不但爲遼國廣大人民提供了生産生活的重要保障,也爲遼軍騎兵提供了優良的戰馬。
《遼史》記載:"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于野,馳兵于民。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 "。同時,遼國在滅亡渤海國後,吞并了盛産鐵礦的遼東地區,直接推動了冶鐵等手工業長足發展。從遼墓出土的鐵器看,鐵的應用已相當廣泛。依賴于發達的冶鐵業,其盔甲、兵器、馬具等都能自産自足,遼軍士兵裝備的盔甲模仿自唐宋劄甲,兵器有 " 弓四,箭四百,長短槍、骨朵、斧钺、小旗、錘錐、火刀等等 ",可謂是裝備精良。
圖 4. 契丹牧馬圖
雖然國土面積和軍事力量超過北宋,但在人口規模、經濟體量等方面,遼國還是無法與北宋相比,爲此,遼國積極鼓動扶植西夏頻繁騷擾北宋邊境,從而将大批精銳宋軍牽制于西北方向,迫使北宋無法全力經營北方。而遼國自身在宋、夏之間縱橫捭阖,在三方政治架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李元昊建國稱帝打破了這種戰略局面。
站在西夏角度,隻要與北宋的戰争綿延下去,其控制下的河西走廊貿易之路就無法真正暢通。那些來自西域諸國的商隊更願意于從遼國控制下的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幹省青托羅蓋古城)或雲州進入中原。這對于北宋和西夏來說自然不是理想局面,但北宋畢竟家大業大,有着衆多出海口岸可以延續海上絲綢之路,而西夏隻能在内外交困中持續衰弱。
爲此,從慶曆三年(1043)正月起,宋、夏雙方通過一年多的拉鋸談判,圍繞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稱爲吾祖等 11 個問題反複讨價還價,最終宋朝以每年賜予西夏絹 15 萬匹、銀 7 萬兩、茶 3 萬斤,并重開保安軍(今陝西省志丹縣)、高平寨(今甯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曹窪古城)等沿邊榷場貿易爲代價,換取李元昊取消帝号而以西夏國主名義向北宋稱臣。在西夏 " 給面子 "、北宋 " 貼裏子 " 的情況下,兩國終于達成了協議。
宋、夏媾和,撬動了遼國主導下的東亞地緣政治體系。爲此,遼國很快就發動了針對西夏的貿易戰,除了普通生活物資之外,嚴禁馬匹、鐵器、銅礦等軍事物資進入西夏,并開始爲對西夏用兵尋找各種借口。前文提到,興平公主嫁給李元昊之後雙方始終感情不睦。後來興平公主病重,元昊依然對公主不聞不問,至其憂郁而死。遼興宗得悉公主病逝消息後,立即派遣使者手持诏書前往西夏問罪,豈料使者反遭元昊羞辱,這對遼國來說無疑是大逆不道的僭越行爲。
同時,由于境内人口稀少,李元昊嘗嘗策動遼國境内的黨項部落叛逃到西夏。當遼興宗派遣使者去索還這些部落時,又被元昊拒絕。到了這步,雙方戰争已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諷刺的是,在遼夏開打之前,兩國均從北宋占了更多便宜。遼國逼迫北宋在澶淵之盟基礎上每年多交納 10 萬兩白銀和 10 萬匹絲織品,史稱 " 慶曆增币 "。西夏也要求北宋增加歲賜數量,暫時不願意攙和遼夏紛争的北宋隻能順水推舟地奉上更多了白銀、絲綢和茶葉,甚至史無前例地承認了李元昊皇帝身份。在确保宋朝袖手旁觀之後,西夏和遼國都已爲開戰做好了全部準備。
圖 5. 澶淵之盟複原圖
二、緻命的沙塵暴:第一次賀蘭山之戰
(一)遼國攻略計劃
慶曆四年(1044)五月,遼國西南面招讨都監羅漢奴率軍讨伐叛遼的山南黨項部落,以此敲山震虎警告西夏。西夏不甘示弱,出兵大敗遼軍,遼國招讨使蕭普達、四捷軍詳穩張佛奴等将領戰死。遼興宗大怒,下诏諸路兵馬會聚于遼夏邊境,決意親征西夏。
圖 6. 遼興宗 CG 圖
當年十月,遼興宗以皇太弟、天齊王耶律重元爲馬步軍大元帥,率騎兵 7000 爲南路軍;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率兵 6 萬爲北路軍;親率 10 萬中軍出金肅城(今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馬場壕鄉),趙王蕭孝友率師爲後應,三路軍馬合計 10 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壓向西夏。此次西征,遼軍主力是蕭惠率領的北路軍。該路軍以幽州爲基地集結出發,其軍隊構成中不僅精銳的禁衛鷹軍(遼代軍隊名号,《遼史 · 國語解》有記載:鷹,鷙鳥,以之名軍,取捷速之義。後記龍軍、虎軍、鐵鹞軍者,皆取其義),還有幽州當地的漢人和奚人提供的騎兵、步兵與辎重車隊。北路軍準備從北面攻打賀蘭山,進而威逼西夏首都興慶府。耶律重元率領的南路軍作爲偏師,計劃在橫渡黃河後掃蕩河套地區,并牽制當地西夏守軍,使其不能及時救援賀蘭山戰場。遼興宗則跟從中路軍穩步推進,中路軍中不僅有數萬名契丹近衛騎兵部隊,還有不少來自遼東地區的渤海人與女真人組成的仆從軍。
圖 7. 西夏疆域及對外戰争示意圖
作爲進攻一方,遼軍希望以最快速度攻克西夏首都興慶府,爲此,除了進行襲擾作戰的南路軍外,中路軍和北路軍都直接向賀蘭山區挺進。但爲了打亂西夏防禦部署,作爲主力的北路軍特意迂回到賀蘭山以北進攻,中路軍則準備穿過河套地區後從東面進攻。這樣一來,無論西夏将主力軍隊放置在任何方向,都會面臨顧此失彼的問題。
(二)西夏防禦布局
從排兵布陣看,遼國此次西征兼顧了各個方向,若是面對北宋這樣墨守成規、行動遲緩的對手,可能會非常有效。但實戰經驗豐富的李元昊顯然不會被遼軍牽着鼻子走。西夏地處戰略要沖,周邊強鄰環伺,早已構建了一套機動靈活的防禦體系。從地理上看,西夏擁有三方面的天然優勢。首先是天險賀蘭山拱衛着首都興慶府,遼軍主力想從這裏突破非常困難。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隊列,一旦進入賀蘭山區就難以從容展開,緩慢薄弱的後勤辎重也很容易被防守方截斷。其次就是流經大半個西夏邊境的黃河,這道天塹不僅在東南方向上保護着首都,也在客觀上阻擋了遼軍的推進速度。最後是西夏國内大量沙漠化的地貌環境,這無疑是任何入侵者的後勤夢魇。
圖 8. 賀蘭山風貌圖
在軍事制度上,黨項人作爲遊牧民族,其特點非常鮮明。首先是全民皆兵、平戰結合。據《宋史》記載:"(西夏)其民一家号爲一帳,男年登十五爲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贍一人爲一抄,負贍者,随軍雜役也 "。" 抄 " 是西夏軍事組織中最基層的單位。每抄之中又分爲正軍、輔主和負擔。正軍是抄裏的主要戰鬥員,輔主是次要戰鬥人員,主要擔當正軍副手,當正軍戰死需要替補時,輔主則升爲正軍。負擔是随軍雜役,爲正軍料理後勤和照料馬匹。正軍裝備有官馬、甲、披,弓一張、箭三十支,槍一枝、劍一把、長矛杖一支、全套撥子手扣;輔主裝備有弓一張、箭二十枝,長矛杖一枝、全套撥子手扣;負擔裝備有弓一張、箭二十枝,劍一把、長矛杖一支,若發弓箭,則撥子手扣亦當供給。軍隊除了負責打仗以外,還要進行生産,這和很多遊牧民族的習慣類似。
其次是點集制度,《宋史》中記載:" 每有事于西,則自東點集而西;于東,則自西點集而東;中路則東西皆集 "。通俗來說,就像現在團長和各營長的關系,隻要司号員一吹号,各個部隊就要聚攏等待團戰。正是利用這套嚴密的軍事制度,西夏組建了一支戰鬥力不俗的軍隊。同時,西夏非常重視戰場偵察,根據斥候與邊境部落傳回的消息,李元昊已基本掌握了遼軍的進軍态勢。
圖 9. 西夏鐵鹞子騎兵影視形象(出自紀錄片《神秘的西夏》)
針對負責牽制的遼國南路軍,元昊要求沿途各城閉門堅守。由于南路軍都是騎兵,很難攻克嚴密設防的城市,隻要西夏堅壁清野,自然就無能爲力。針對擁有雄厚兵力的北路軍,元昊計劃将他們阻滞在賀蘭山區。爲此,大量西夏軍隊被集結在這個方向上,并沿着賀蘭山麓梯次布防。一旦遼軍發現西夏大軍雲集在此,必然不會輕易轉到其他方向,數萬遼軍陷在賀蘭山區,也能大大減輕其他戰場壓力。針對耶律宗真所在的中路軍,李元昊實施 " 焦土 " 政策,大量河套地區的人口從原來的定居點裏撤出,來不及運走的物資統統燒毀,并通過填埋水井等方式來阻止入侵者獲得水源。以上部署意味着西夏暫時放棄了中路和南路,而将主力集中到賀蘭山尋求與北路軍決戰,後來的交戰進程也證明這種部署非常成功。
(三)沙塵暴來襲
随着時間推移,三路遼軍進展不一。作爲配角的南路軍和元昊預料的完全一緻,由于缺乏有效攻城手段,耶律重元的騎兵在碌碌無爲之中度過了整場戰争。倒是北路遼軍打出了不錯的開局。當發現西夏大軍之後,蕭惠立即派遣殿前副檢點蕭叠裏得、護衛經宿直古叠縱兵沖擊,元昊也親率親兵掩擊遼軍,一度将遼軍重重包圍。但論野戰能力,契丹人還是要高出一籌,遼将叠裏得奮勇力鬥、左右馳射,并躍馬直擊西夏中軍,夏軍頓時大潰。
潰敗之後,元昊率軍退到賀蘭山中,見遼軍勢盛,不得已上表請和。随後遼興宗進軍次于河曲(今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元昊親率黨項諸部待罪,遼興宗命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诘問元昊納叛背盟之罪,後又賜酒許以自悔。但是主将蕭惠認爲 " 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計,今車駕親臨,大軍并集,天誘其衷,使彼來迎,天與不圖,後悔何及!" 奉勸遼興宗乘機拿下元昊,再一鼓作氣滅掉西夏。
對此,遼興宗猶豫未決,元昊也知道自己處境艱難,于是主動退兵三十裏以觀察遼軍動向。前後三次,夏軍連續後退近百裏,但每一次後撤都實施 " 焦土 " 政策,使得遼軍進入西夏國境越深,後勤補給便越發困難,如此遷延數日,遼軍已是糧草将盡、人困馬乏。就在此時,西夏突襲遼軍大營,遼軍主将蕭惠沉着應戰,很快就逼退了西夏精銳的鐵鹞子騎兵,斬殺夏軍數千人。但遼軍騎兵随後卻被西夏步兵設置的拒馬和大盾牌阻擋。這些步兵多爲西夏從宋朝招降或俘虜,尤其擅長以設防陣地來抵抗騎兵沖鋒,爲此,蕭惠一面親率騎兵追擊,又命另一支騎兵繞過西夏步兵陣地去包抄西夏軍後路。一番激戰後夏軍再度潰敗,李元昊率數千殘兵拼死突圍,遼軍緊追不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突然狂風驟起、飛沙走石,沙塵暴不期而至。
對這種天氣,黨項人早已習以爲常,但長居于漠北草原或者幽雲漢地的遼軍卻很少碰到,風沙迎面襲來頓時陣腳大亂。元昊立即抓住機會,發起反撲,人馬具裝的鐵鹞子在滾滾沙塵中呼嘯而來,瞬間沖垮了已經混亂不堪的遼國騎兵隊伍,敗退的騎兵又沖亂了己方步兵,自相踩踏者不可勝計。混戰中元昊集合全軍攻打遼軍南壁大營,遼軍很快全線崩潰,遼興宗單騎突出重圍,其禦用的器服、車騎都被西夏俘獲。随後西夏軍又攻入蕭孝友寨,俘虜了遼國驸馬蕭胡睹及近臣數十人,第一次賀蘭山之戰(又名 " 河曲之戰 ")以西夏先敗後勝而告終。
圖 10. 沙塵暴示意
關于這場戰争,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據《遼史》記載,遼興宗戰敗之後蒼惶逃命,其身邊有個戲子名叫羅衣輕,趁着遼興宗駐馬喘息時刻意打趣問:" 陛下您看看鼻子還在嗎 ?" 彼時遼、夏發生戰争,西夏總愛把被俘的遼人鼻子割掉再放歸,羅衣輕原本想以此爲樂逗遼興宗開心。哪曾想遼興宗剛撿得一命正狼狽不堪,被羅衣輕如此調侃,頓時怒上心頭,叱命衛士把羅衣輕斬首。一旁的太子耶律洪基(後來的遼道宗)趕緊解勸:" 插科打诨的不是黃幡綽(有名的搞笑戲子)",羅衣輕順口接聲:" 行兵領隊的也不是唐太宗 ",繼續拿遼興宗找樂,遼興宗聞言也哭笑不得。
三、差強人意的結局:第二次賀蘭山之戰
爆發于慶曆四年(1044)的第一次賀蘭山之戰,雖然以西夏勝利而告終,但作爲勝利者的李元昊卻難言喜悅。一方面戰争發生在西夏境内,對于遼國本土沒有任何影響,西夏卻因爲 " 焦土 " 戰術,造成了大量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遼軍雖然被暫時擊敗,但戰争中契丹鐵騎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無疑給西夏帶來巨大沖擊。就連王牌部隊鐵鹞子都無法抵禦遼國騎兵沖擊,那其他雜牌部隊就更不可能在正面交戰中獲勝了。
經過這場戰争,遼國也開始意識到西夏對于西部邊境的現實威脅。戰争結束後當年,遼興宗升雲州爲大同府,正式升格爲遼五京之一。這一舉措無疑強化遼國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和軍力部署,也爲第二次對夏戰争提供了基礎。
慶曆八年(1048),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被長子所弑,國内一時處于群龍無首狀态。因爲前次戰敗,遼國上下對于李元昊非常忌憚,其在世之時,未敢再啓戰端。但元昊之死,又讓遼國看到了機會。剛剛繼位的新帝李諒祚隻是一個年幼的孩子,西夏的軍政大權都被國舅沒藏訛龐把持。面對主少國疑的局面,沒藏訛龐不想大動幹戈,便同時向北宋和遼國發出了希望承認李諒祚地位的請求。承平日久的北宋滿足于在名義上占據高位,順水推舟冊封李諒祚爲夏國國主,但遼國人卻難忘河曲戰敗之辱,直接把西夏使者扔進了牢房。
圖 11. 沒藏訛龐影視形象(出自紀錄片《神秘的西夏》)
皇祐元年(1049)七月,遼興宗下诏再征西夏。從部署上看,這次遼軍西征依然分成了 " 北—中—南 " 三軍,但具體指揮者和目标任務有所調整。中路軍依舊由遼興宗親自坐鎮,以皇太弟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先爲前鋒。韓國王蕭惠爲河南道行軍都統,趙王蕭孝友、漢王貼不爲副都統,所領南路軍兵力超過 6 萬人,将作爲主力突破黃河,進攻西夏東部的夏州等地。與此同時,還有耶律敵魯古統領的北路軍,這一路軍由阻蔔等部落軍組成,計劃由北面直趨涼州,突入西夏右廂地區。
八月,遼興宗親率中路軍首先出動,中路軍由近衛軍和中京周遭領主私兵構成,直接從陰山一帶出發,渡過黃河後直接攻入西夏東部邊境,行軍路線基本與上次西征一樣。但此次遼中軍并沒有長驅直入,在沿途西夏軍隊紛紛撤退,準備堅壁清野之際,遼興宗直接宣布班師回朝,把勝利的希望留給了南、北兩路遼軍。
九月,蕭惠率領遼南路軍沿着黃河支流的無定河推進。這一路遼軍聲勢浩大,戰艦糧船綿亘數百裏。手握大軍的蕭惠,似乎放下了上次戰争中的戒備心理,當諸将請求嚴加戒備以防不測時,蕭惠傲慢地說:" 諒祚必自迎車駕,何暇及我?無故設備,徒自弊耳。" 數日之内,竟然不設立營栅,不派遣斥候,沒藏訛龐知其不備,在所經之路上提前埋伏下重兵,待遼軍行至山間之時,大批夏軍突然殺出,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遼軍死傷慘重,蕭惠本人幾乎不得脫身,其子慈氏奴也死于此戰。
到了這裏,似乎西夏又将迎來一場勝利,但耶律敵魯古所率的北路軍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此戰由于遼國轉移了主攻方向,西夏也将大部分部隊集中到了南翼,導緻其他方向的防禦力量被削弱很多。遼北路軍繞過賀蘭山脈,向西插入了西夏的大後方—河西地區。當時的河西走廊隻剩下了與西夏貌合神離的甘州回鹘,面對來勢洶洶的契丹大軍,甘州回鹘未作抵抗便開城投降,北路軍輕松占據了涼州。
之後,數千遼國騎兵又馬不停蹄的轉向東方,迅速拿下了攤糧城。該城位于賀蘭山脈的西北邊緣,是西夏人建立不久的糧草儲備基地,也是他們準備同遼國長期對峙的後勤保障。遼軍騎兵在此獲得了大量物資,并順手俘虜了很多來這裏避難的黨項貴族。
攤糧城失守,西夏朝野震動,沒藏訛龐不得不親率 3000 最精銳的鐵鹞子近衛軍北上,決心奪回攤糧城,雙方就此爆發了第二次賀蘭山之戰。激戰中遼軍主将耶律敵魯古大呼奮擊,指揮輕騎兵從兩翼展開包抄,大有一戰全殲西夏精銳的架勢,而西夏鐵鹞子在攻擊過程中又會遇到遼軍部隊中女真和奚人部族車營的阻擋,推進異常困難。戰不多時,西夏全面潰敗,沒藏訛龐隻身逃離戰場。
至皇祐元年(1049)十月,遼北路軍已穿過賀蘭山脈,抵達了興慶府城下。遼軍以女真和奚人組成的步兵部隊進行圍困,契丹騎兵則在外圍不斷機動,在阻斷城内外聯系的同時,也防止西夏援軍到來。經過數月圍困,城内的西夏軍民陷入了饑馑狀态,沒藏訛龐明白大勢已去,隻得放低身段以藩屬身份向遼國求和。西夏貴族也紛紛向契丹人貢獻馬匹、駱駝,最終才獲得遼國網開一面。
皇祐二年(1050)初,遼國北路軍班師。李諒祚母親沒移氏及官僚、家屬皆被遼軍俘虜,大量河西地區的人口和畜群也被一并擄走。此戰之後,西夏徹底認清了形勢,輕易不敢再向遼國開戰,沒藏訛龐把軍事重心轉向了襲擾北宋邊境,企圖從北宋獲得一些資源補償。而遼興宗也因爲數次勞師遠征,卻難以徹底征服西夏,也同意了西夏議和。此後雙方各守原來疆界,直到遼國滅亡也沒有再發生大的沖突。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