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新能源車的展台,已經完全失去了吸引力。" 這是今年上海車展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也是看到的一種現象。
從今年上海車展的展品來看,智能電動産品的比例越來越高、覆蓋各個不同細分市場,這也直觀反映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
以上汽集團展台爲例,旗下智己、飛凡、榮威、MG 等 " 組團 " 亮相,新能源車占據 C 位,且産品涵蓋不同價格區間、不同使用場景。
同時,在此次車展發布會上,上汽明确了 " 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到 2025 年,上汽新能源車年銷量達到 350 萬輛,較 2022 年增長 2.5 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将達到 70%;基本完成新老賽道的發展動力切換。
品牌優化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 1300 萬輛,市場滲透率超過 25%,今年預計将超過 35%,到 2025 年将超過 45%。
實際上,一旦電動汽車滲透率突破 30%,就會跳過鴻溝,就會進入加速增長階段,并迅速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
可以說,中國新能源市場已成爲全球首個,邁過早期與主流市場鴻溝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品牌也以 80% 的市場份額成爲新能源的絕對主流。
這兩個月,中國的車企們都很忙,忙着開發布會、摔杯子、掀桌子,然後交朋友,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都勇敢地亮出底牌,希望破局。
然而,這場戰役才剛剛開始,要想嬴,更重要的是底氣。
那麽,底氣是什麽?底氣是一家車企所具備的綜合實力,這裏面包含了品牌、産品、技術等的綜合比拼。
接下來以上汽爲例,展開看一看一家傳統車企向新能源全速轉型的實力。
爲了如期完成上述目标,上汽進一步梳理了旗下各個品牌的分工,推動品牌戰略優化,爲用戶提供多樣化選擇。
具體來看,智己定位爲 " 高端純電智能汽車品牌 ",将會率先搭載新一代 " 三電 " 系統,以及 " 中央計算 + 區域控制 " 的全棧 3.0 智能車解決方案等最新技術創新成果,爲用戶帶來極緻駕控、智能、安全體驗。
飛凡和榮威則努力成爲中國消費者 " 首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提供純電、插混等多種新能源解決方案。
其中,飛凡旗下全部爲純電産品,将爲用戶帶來超越同級車的極智舒适感受;榮威的主攻方向也将是新能源,插混、增程等相關技術将會率先在其産品上落地。
中國市場卷出的競争優勢,最終将外溢到全球市場。上汽也吹響了新能源出海的号角,做到了 " 國内開花,國外更香 "。
值得一提的 MG,定位爲 " 全球知名汽車品牌 ",自 2019 年起連續四年保持 " 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 ",已成功進入 9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澳新等多個高能級市場與國際巨頭同台競技,累計出海破百萬。
據了解,未來 3 年,智己将推出 4 款全新電動車型,飛凡、榮威、MG 将發布超過 13 款新能源汽車。
随着旗下各個品牌定位日益明确,新産品不斷推出,上汽在新能源領域的用戶認知将會不斷加強。
新能源汽車開始迅速滲透進入各個細分市場,通過建立面向全球消費者的新能源陣營和産品序列,不僅能夠應對當下新能源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也能實現帶動集團各整車品牌向新能源汽車的全面轉型。
那麽,如何讓 " 高端純電智能汽車品牌 "" 首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 全球知名汽車品牌 " 等标簽深入用戶的心智?
這就需要讓用戶充分了解自家的産品和技術儲備,改變消費者固有的一些認知,新能源車并不是隻有比亞迪和特斯拉,上汽在新能源領域的積累和技術儲備也是非常強大的。
實際上,上汽在新能源領域已經有了十餘年的積累,2022 年,其成爲國内行業首個新能源、海外市場 " 雙百萬輛企業 ",已累計有 260 萬用戶選擇了上汽的新能源産品,赢得全球消費者的青睐。
同時,在汽車市場數十年的生産制造底蘊和豐富的渠道規模體系,也爲上汽集團在新能源賽道的持續發力凝結了強大的底氣。
用技術打造高性價比的爆款産品
從當下汽車消費者的購買因素來看,已經從燃油車時代的 " 功率、馬力、油耗 " 等,向電動智能網聯新賽道上的 " 電力、算力、體驗 " 等逐漸轉化。
可以說,市場與用戶需求都在展現出 " 新變化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着劇烈的調整。隻有瞄準用戶痛點,研發更可靠節能、更具性價比的爆款産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認爲,未來自主品牌要繼續提高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比,重塑市場格局,最關鍵的就是做好技術攻關和産品發力。
" 我們通過技術創新,更加全力聚焦練好新能源汽車的 " 基本功 ",讓用戶用一樣的錢,享受更安全的出行體驗;讓用戶用一樣的錢,跑更遠的路;讓用戶用一樣的錢,擁有更全的功能體驗。"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汽集團的發布會上,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表示。
在「更安全」這件事上,上汽通過 " 預、導、卧、隔、疏 " 的電池包創新設計,已經實現動力電池系統的零熱失控。
具體來看,通過大數據遠程監控預警熱失控,熱失控醞釀期即開啓最大功率散熱,躺式電芯設計确保單個電芯熱失控不發生骨牌效應,對所有電芯物理隔離以确保單個電芯熱失控不影響周邊,精确設計洩壓通道以确保熱氣及時疏散,安全水平達到行業最優。
同時,上汽也正加緊着手固态電池電芯研發工作,全力推進固态電池的規模化應用。據祖似傑透露,首款搭載固态電池的量産産品将于 2025 年下線,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高。
今年被稱爲是混動的元年,各家都紛紛推出了自家的混動産品。在混動方面,上汽的技術能力也早已達到行業領先且早已有布局。上汽一直在持續攻堅燃燒系統核心技術,驅動系統熱效率達到 43%,目标是到 2025 年進一步提升至 47%,達到行業最優。
同時,面向全球市場,上汽還将推出全新一代混動系列産品,最高車速超過 200 公裏每小時,整車純電續航超過 100 公裏,不僅給用戶帶來澎湃動力性能,同時還将帶來比肩行業最高水平的電感化體驗。
另外上汽将運用 CTB、一體式壓鑄等先進制造集成技術,創新電動智能汽車的軟硬件生産流程,新建了電動車專屬全球樣闆工廠,實現簡約化、大規模、低成本的生産,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爲用戶提供同等車型 " 價格最優 "、同等價格 " 配置最優 " 的整車産品。
總之,通過技術創新,再加上自身所具備的實力,上汽想要打造高性價比的爆款産品,不僅有越級的配置,還具有越級價格和用車體驗。
智能化的大環境下做極緻化産品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普遍認爲,新能源汽車電動化的上半場已經結束,下半場較量的是智能化。特斯拉、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的先入爲主,讓用戶們直覺認爲他們在智能化上的水平遙遙領先?
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需要打一個問号。近年來,随着自主品牌在智能化上的發力,我們看到,實際上這種智能化上的差距早已拉齊,或者說現在自主品牌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上做得更爲突出,用戶體驗上更加人性化。
在此次發布會上,祖似傑表示," 我們相信:智能化是汽車發展的未來,真正的智能是讓用戶忘記技術的存在,專注在出行中的體驗與交互。" 也就是說,要在智能化的大環境下,打造具有差異化的極緻化産品。
那麽,如何實現好的體驗與交互,從而打造出極緻化的産品呢?
上汽給出的答案是 " 場景創造價值、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 "。通過技術創新,上汽爲新能源汽車打造了 " 智慧的腦 "" 敏捷的身 ",智能化上的水平不輸任何造車新勢力。
根據祖似傑的介紹," 智慧的腦 " ——以智能駕駛和融合體驗爲終局,以軟件全棧式架構爲支撐,重新定義電子和通訊架構、融合感知架構,以實現智能車全生命周期數據閉環,不斷驅動用戶體驗提升。
基于此,上汽打造了行業内領先的 " 中央計算 + 區域控制 " 的全棧 3.0 智能車解決方案,自研智能車廣義操作系統,實現跨車雲、跨芯片的 " 感知、算力、存儲 " 等硬件資源融合、艙駕數據的高速流轉和運算,提升了整車軟件集中度和硬件利用效率。
同時,全棧 3.0 的應用将使整車與 IOT 生态深度互融,并讓車輛具有超強自學習、自進化和自成長能力,讓智能車 " 越用越懂你 ",實現場景連續的極緻智能體驗。
去年,上汽聯合 OPPO 在行業内首創 " 生态域 " 概念,率先實現了手機生态與汽車的跨界融合,推出 " 車與手機 " 應用場景下的 30 項功能,并将不斷拓展到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辦公等 IoT 領域,實現智能技術的跨界躍遷,滿足用戶 " 場景連續、多端協同 " 的需求。今年,生态域體驗将通過 OTA 推向用戶,率先開啓智能汽車、智能手機 " 生态互融 "。
" 敏捷的身 " ——在 " 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VMC)技術 " 上率先實現新的突破。
具體來看,将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将全面納入制動、驅動、轉向、懸架控制等功能,實現車體 6 自由度集中控制,從而使車輛在不同駕駛模式和各種路況下,始終保持車身穩定,帶來極緻安全體驗和極緻舒适體驗。
作爲上汽集團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關鍵産品,智己 LS7 包含的諸多 " 黑科技 ",則是上汽集團創新成果的再次落地,也是集團快速轉型的直接體現。
具體來看智己 LS7 上的 " 黑科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106 度 "IMAX 級視野 ",将前擋風玻璃延伸至車頂,且其風擋玻璃首次應用了 " 三層鍍銀技術 ",能讓紫外線隔絕率達到 99.99%;還配備了可升降智慧場景屏,搭載了國内首款量産應用的半幅方向盤等。這些均成爲智己 LS7 應對競争的獨有 " 利器 "。
從智己汽車在智能化上的表現,可以看到背後上汽在智能座艙上的水平,已達到行業頭部水平,且已實現了獨特的差異化體驗。
小結
通過品牌戰略優化和創新技術深耕落地,以及未來三年主攻目标的确定,上汽将集中資源打造具有高性價比的爆款産品,全力沖刺銷量新高。
可以說,面對如此卷的當下和未來,上汽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正在加速向電動智能網聯新賽道前行。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