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槍與戰線 Author 老槍與戰線
大象第一次出現在意大利的戰場上,據我所知是公元前280的赫拉克利亞戰役。當時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塔蘭托人的邀請,以雇傭軍的形式出兵對抗羅馬人。
羅馬人的兵力是四個羅馬軍團20000人、四個同盟軍團16800人、同盟輕步兵2400人,還有2400或6000騎兵。而皮洛士大王的兵力爲3000輕盾兵、20000馬其頓型方陣兵(其中5000人由馬其頓王國提供)、5000塔蘭托重步兵、2000弓箭手和500投石手,以及4000騎兵。此外皮洛士還有樣羅馬人沒見過的東西,20頭埃及托勒密王國提供的大象。
開戰前羅馬士兵就看到了遠處的大象,頗爲驚詫。交頭接耳後統一了認識,這是"盧卡尼亞的牛"。所謂盧卡西亞,就是現在意大利南部的巴西利卡塔大區,也就是他們腳下這塊土地。既然是當地的牛,雖然大隻些,那也沒啥了不起的。爲什麽羅馬士兵會有此認識?因爲這仗也是羅馬軍團第一次見識馬其頓方陣,那些方陣兵帶着4米到5米長的矛,豎起來就是一片長矛森林,相當之壯觀,所以落在後面的大象也顯不出來大小了。
開戰後雙方先是側翼騎兵對攻,步兵組成的正面逐步接近,但是誰也拿不下誰。僵持之際皮洛士命令大象從側翼發起沖擊,此時羅馬人才發現這玩意兒不是牛,騎兵的戰馬立刻陷入混亂,從而帶動整個戰線潰退。最終羅馬一方損失了7000人,皮洛士也損失了4000人。
羅馬軍團青年兵對抗皮洛士的大象
一年後,雙方在阿斯庫盧姆再次對陣,這仗雙方兵力在不同史源中出入較大。羅馬一方大概有4萬或7萬人,主力是四個羅馬公民兵組成的軍團,其餘是同盟部隊,騎兵爲8000人。皮洛士的兵力與羅馬人大緻相當,騎兵還要多一些,主力是16000名馬其頓方陣兵,還有19頭大象參戰。
由于上次吃了大象的大虧,這次羅馬人預先作了準備,他們發明了一種專用的反大象戰車。這種戰車用牛牽引,戰車前面有伸出的長杆,裝着鐵質的尖刺或鈎爪,外面包裹塗了瀝青的布以點燃驚吓大象。車上樹有立柱,在立柱上安裝了可旋轉的長柄武器,包括長矛、三齒叉、大砍刀,還有滑輪繩索懸挂的鐵爪。車上還載有弓箭手和投石手,除了石塊還配置了投擲用的鐵蒺藜、包裹燃燒物的抓鈎以攻擊大象的鼻子和臉部。羅馬人一共準備了300輛這樣的戰車。
這種戰車隻有文字描述,它的外觀可能是這樣的:
反大象戰車複原圖一
這種複原的問題是拉車的牛毫無保護沖在最前,不但容易被殺傷,并且牛也可能被大象驚吓不聽使喚,所以又有了這樣的複原:
反大象戰車複原圖二
這個方案的牛在後,比較安全,車頭的堡壘裏還安上了弩炮,這就是公元前的突擊炮啊!真是太先進了。不過它怎麽操縱呢?就靠前面喊話,然後最後面那位壯士抓住架子硬扳嗎?這東西戰時恐怕隻能直挺挺的向前,他們最好祈禱前面不要剛好有個坑才是。
據說當地河岸有茂密的樹林,不适合使用大象和騎兵,因此雙方都在竭力機動,最終皮洛士将羅馬軍隊逼到了一處平原上接受會戰。雙方重步兵主力排成相對的陣線,皮洛士将大象和騎兵分成兩組,布置在兩翼後方稍高的地方待命。而羅馬人的騎兵、反大象戰車以及配合其作戰的輕步兵也在戰線外活動。
重步兵陣線上爆發了激戰,羅馬人拼命進攻,希望能在大象到達前擊潰馬其頓方陣。皮洛士命令大象正面沖擊羅馬陣線,此時反大象戰車出動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希臘輕步兵很快包圍上來,車上的人紛紛跳車逃回羅馬陣線,造成了很大的混亂。而重整的大象從己方陣型後繞到戰線另一端,避開戰車的位置對羅馬騎兵發起沖鋒。此戰羅馬軍再次敗北,但他們擊退了對手的一翼,并因爲偶然因素洗劫了皮洛士的大營。
此戰羅馬損失了6000人,皮洛士損失了約3500人。然而羅馬人的援兵無窮無盡,皮洛士從希臘帶來的老兵和軍官卻越打越少,并且很難補充。因此後來有了"皮洛士的勝利"這個說法,專指代價慘重得不償失的勝利。皮洛士也被這種毀滅性的成功搞得心浮氣躁舉止失措。公元前275年,他在貝内文圖姆被羅馬軍擊敗後離開了意大利,此後再沒回來。
在這最後一戰中,羅馬人用标槍攻擊了一頭小象,小象受傷後甩掉騎手,四處狂奔亂跑尋找母象。它的狂躁又引起其他大象騷亂,希臘軍隊陣型因此崩潰,士兵紛紛逃跑。此戰羅馬人擊斃兩頭大象,并俘虜了八頭。
大象再次出現在意大利本土戰場要等到第二次布匿戰争,迦太基名将漢尼拔帶着軍隊從西班牙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意大利。
這是空前的軍事冒險,當時的阿爾卑斯山區可以看作是沒有開發的蠻荒之地,那裏的道路就不是爲大規模軍隊準備的。從他們入山時起後勤線就徹底中斷,隻能依靠随軍攜帶的糧秣,在當地部落向導帶領下尋路向前。更糟糕的是山中部落也不打算讓他們安然通過,雖然部落軍在肉搏交手中打不過漢尼拔的職業軍人,但他們從更高處射箭或者推下巨石的時候,擁擠在下方山崖小路上的迦太基軍毫無辦法,全靠天靈蓋硬撐,損失相當驚人。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之一
漢尼拔的軍隊是在公元前218年10月中旬進入阿爾卑斯山的,在山中走了15天。他們離開羅讷河時有5萬步兵和9000騎兵,到達意大利波河平原的時候隻剩下1萬2000名非洲步兵、8000西班牙步兵和6000騎兵。出發時他們帶着37頭大象,與很多文藝作品表現的相反,這些畜生絕大部分(有的研究者認爲是全部)成功走完了全程。這是因爲大象在崎岖地帶行走比騾馬和人更加小心,并且在最激烈的戰鬥開始時,大象、辎重和騎兵組成的先頭部隊已走出了敵軍攻擊範圍的緣故。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之二
在最後一段行程中,道路被300米長的滑坡阻斷。繞路失敗後,迦太基全軍上陣,砍伐樹木點起大火,然後用水和醋澆在燒盡的餘灰上,以此破碎岩石,終于開出一條通路。騎兵和馱畜立即從此穿過,跑到林線以下的草場恢複體力。然而所有的大象都已經餓壞了,無力從此通過,于是又用了三天時間整修道路方得前行。
公元前218年12月,漢尼拔與羅馬軍團在今皮亞琴察附近的特雷比亞河下遊展開正面會戰。因爲11月份漢尼拔在提契諾河的騎兵和輕步兵戰鬥中擊敗羅馬軍團的戰績,不少高盧人加入他的軍隊,使其兵力擴充至21000名重步兵和8000名輕步兵以及11000名騎兵。他的對面是兩個羅馬執政官率領的四個羅馬軍團和四個拉丁同盟軍團以及一支高盧同盟軍隊,合計30000至32000名重步兵、6000名輕步兵和4000名騎兵。兩相比較,漢尼拔的騎兵占優,而羅馬人的重步兵占優。
戰前雙方騎兵多次發生接觸,羅馬騎兵總能輕易取勝,這使羅馬指揮官産生了對方不過如此的想法。12月22日或23日天亮前不久,努米底亞騎兵出現在羅馬營寨附近并攻擊巡邏隊,羅馬人按慣例派出騎兵驅逐。但這次努米底亞騎兵拿出了真本事,羅馬人又不得不派出了輕步兵,最終全軍出營。當天是雨夾雪,天氣很冷,沒吃早飯的羅馬軍隊被騎兵挑逗着徒涉了齊胸深的特雷比亞河,上岸後他們發現面前是列陣完畢的迦太基全軍。而這些人不但吃飽喝足,還在火堆前烤熱了身體并塗上了防寒的油脂。
戰鬥以雙方輕步兵互擲标槍和投石開始,很快饑寒交迫的羅馬輕步兵就敗下陣來,退回重步兵戰線,雙方重步兵開始主力接戰。與此同時,兩翼的迦太基騎兵擊敗了羅馬騎兵後和輕步兵一起攻擊羅馬戰線側翼,迫使越來越多的羅馬重步兵轉向側面作戰,而預先埋伏在山溝裏的數千迦太基軍攻擊了羅馬軍後方。羅馬軍中的高盧人和同盟軍團首先陷入混亂,見勢不妙的羅馬指揮官集中1萬重步兵打穿了迦太基正面戰線成功突圍,落在他們後面的人被迦太基人合圍屠戮。
包括成功突圍的部隊和留守營寨的部隊,羅馬軍隊最後的幸存者大概是12500人,最多不超過15000人。死在戰場上的大約有20000人,其他人做了俘虜。此戰中大象被部署在迦太基軍隊的兩翼,作用是防止兵力占優的羅馬重步兵向兩側延伸戰線出現包圍迦太基戰線的狀況,據說它們在騎兵戰鬥開始時再次成功驚吓了羅馬騎兵的馬匹,戰鬥後期大象配合騎兵攔截了試圖渡河逃生的小股羅馬突圍部隊。
特雷比亞河戰役中努米底亞騎兵和大象追逐羅馬敗兵下河
很明顯,特雷比亞河戰役的勝利主要原因是漢尼拔的謀略和指揮,大象參戰最多起到了輔助作用。這是因爲在第一次布匿戰争中,羅馬軍隊與迦太基的戰象已進行過多次交手,互有勝負。在突尼斯附近的巴格拉達斯河,迦太基人用100頭大象沖垮了羅馬軍團的密集隊形,被蹂踐而死者達8000人。而在西西裏島上,迦太基人投入了至少超過150頭大象,它們最終被羅馬人用計擊敗。100至140頭俘虜的大象被送往羅馬,在馬克西姆斯競技場展出後就地屠殺。人們用鈍矛輪流刺擊大象,最後用标槍處死。羅馬人宣稱殺死它們的理由是"不知道它們有什麽用",以此對大象的威力加以貶低,同時破除其神秘感。而此舉也顯然産生了效果,據記載戰役中羅馬步兵曾勇敢向大象沖擊,用短劍割斷象腿上的筋腱,殺死了其中數頭。
漢尼拔本人也沒有指望大象能對羅馬軍隊産生決定性作用,他攜帶大象上路主要是爲了在穿越阿爾卑斯山時以其巨大的體型威懾那些沒見過這種巨獸的高盧山地部落,至于它們能安然通過山區并投入戰鬥完全是意外之喜。但漢尼拔也注意保持大象在羅馬人中仍潛在的威懾力。據說在戰前的動員中,漢尼拔強令一名羅馬戰俘與大象搏鬥,言明如果獲勝就給他自由。結果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個家夥真把大象殺了,漢尼拔馬上意識到此事的象征意義過于巨大,于是立刻食言殺掉了獲勝者。
跟着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大象終于走到了征途的終點,除了一頭之外,其他的都在此戰後不久死掉了。唯一活下來的那頭大象叫"Surus(叙利亞)",是來自印度的亞洲象,據說體型最大,在戰鬥中也最勇猛,但是斷了一顆牙,這是漢尼拔本人的坐騎。其他大象都是北非森林象,這種象因爲溫順易馴化更受迦太基人喜愛,但它們體型較小,沒能扛過那年冬天的嚴寒。既然隻有一頭,那也沒法指望它做出什麽成就了,所以後來的特拉西美諾湖和坎尼這兩次史詩戰役中都不見關于大象的記述。
公元前215年,南意大利的港口小城洛克裏投入漢尼拔一方,迦太基趁此機會向漢尼拔海運了一批援兵和物資,這是漢尼拔在意大利16年獲得的唯一一次補給。這次送來的援兵中包括數目不詳的大象,因此在公元前211年哈尼拔攻擊包圍卡普亞的羅馬軍時,大象又作爲主力出現在戰場上。
當時漢尼拔在羅馬軍營外的一座小山上埋伏了精銳的騎兵部隊,大象和輕步兵趁夜色沖入羅馬營地制造騷亂,大量号手在周圍跑動吹号制造聲勢,另一些人則用拉丁語大叫着假傳軍令,要羅馬軍撤出營地去小山上集結。一開始羅馬軍隊确實陷入混亂,但羅馬指揮官非常謹慎和警惕,他用衛隊堵在去小山的方向上,同時整頓各營秩序,命令所有人點起火把。這下子大家立刻發現打進營寨的迦太基人數量其實很少,集合的羅馬軍隊很快将他們消滅了。而失去支援的大象遭到标槍集中攻擊,它們在營帳之間運轉不開也無法沖擊,最後傷痕累累逃出營外。
公元前207年春天,漢尼拔的弟弟哈士杜巴帶着30000士兵和10頭大象從西班牙趕來增援其兄長。他走的是11年前漢尼拔的老路,因爲一路上的敵對部落都已被解決加上漢尼拔在意大利取得的聲望加持,所以隻花了兩個月就走完了漢尼拔走了六個月的路。但是漢尼拔并不知道哈士杜巴到來之事,哈士杜巴派出聯絡的信使卻落入了羅馬人手裏,因此羅馬人得以用少量部隊虛張聲勢與漢尼拔對峙,同時集中了兩個執政官率領的約37000人合擊哈士杜巴。
哈士杜巴在意識到羅馬軍的規模後選擇撤退,卻在蒙泰馬焦雷亞爾梅陶羅附近的梅陶羅河畔被數量占優的羅馬軍追上并包圍殲滅。此戰中哈士杜巴的10頭大象布置在戰線正面,開戰後它們直接沖破了羅馬防線,造成很大混亂。但最終在集中攻擊下失去控制,開始不分敵我踐踏,其中6頭被背上的騎手用鐵錘和鐵鑿擊斃,另外4頭被俘。哈士杜巴看到大勢已去就帶着自己的少量西班牙衛隊沖入羅馬軍中,然後自然就挂了。這個人是個十足的莽夫,比他兄長大有不如。因爲此戰後尚有多達萬人的迦太基軍保持着組織逃離戰場,最後因無人領導自行解散。還有一名叫哈米爾卡的迦太基軍官不願放棄,居然在山南高盧拉起了一支4000人的隊伍。也就是說形勢雖然糟糕但遠未到絕望的地步,這位哈士杜巴如果不去主動求死,本可以多少給他哥帶來一些幫助的。
公元前205年漢尼拔的另一位兄弟瑪戈在意大利北部的熱那亞登陸。兩年後他率部南下試圖和哈尼拔會合時,被羅馬軍隊在現代米蘭附近的因蘇布裏亞攔截。羅馬軍大約爲35000人,迦太基軍大約21000人,大象7頭。雙方進行了常規的正面交戰,當羅馬人試圖用騎兵打破僵局時,瑪戈投入了大象,配合努米底亞騎兵擊敗了對手。大象轉攻羅馬步兵,造成極大傷亡。然而羅馬人适時投入二線軍團,大象遭到标槍攢射,一些被擊斃,另一些被迫退回本方戰線。此戰迦太基軍因瑪戈大腿被刺穿而不得不撤退,損失5000人;羅馬一線步兵戰死2300人,二線也死了不少人,包括三個軍事保民官,此外不少貴族騎兵被大象踐踏而死。至此,最後一次試圖援助漢尼拔的嘗試也失敗了。
迦太基大象踐踏羅馬輕步兵
漢尼拔在意大利始終受限于兵力不足,雖然在初期通過三次史詩勝利聲名大噪,但無力直接攻擊羅馬,不得不轉入長時間對耗。羅馬則能在意大利始終保持10萬左右的野戰部隊,其部隊規模足以限制漢尼拔分兵的企圖并阻斷對他的兩次陸上增援嘗試。漢尼拔的處境其實和當年的皮洛士大王也差不多,羅馬軍隊不和他進行主力會戰,隻是通過盯防逼迫的方式限制他的行動。雖然在局部戰役中他仍能做到一次殲滅上萬人的羅馬軍隊,但代價是他的軍隊特别是老兵越來越少,到後期隻能龜縮一隅。與此同時羅馬尚能分兵西班牙、西西裏、希臘等地與迦太基及其同盟交手并戰而勝之。到公元前205年,羅馬軍團已登陸北非攻擊迦太基本土,标志着漢尼拔進兵意大利的戰略企圖已徹底失敗。在羅馬軍連續取得勝利後,迦太基不得不于公元前203年将漢尼拔和瑪戈的殘軍從意大利召回,以應付已迫在眉睫的威脅。
自漢尼拔兄弟離開後,大象就在意大利的戰場上消失了。雖然羅馬軍隊還會在對外征戰中與大象交手,大象也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凱旋式和角鬥場上,但羅馬人在地中海區的霸權已經形成,已不會再有異族軍隊帶着大象攻入意大利本土。
本文的主要部分到這裏已經可以結束了,但出于叙事的完整性,我還打算多說點,你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接着往下看。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公元前202年的紮馬會戰了。當時漢尼拔手下大約有36000步兵,其中一半左右是從意大利回來的老兵,剩下的是雇傭兵和迦太基組織的公民兵,這些人紀律和士氣都很差,近似烏合之衆。因爲從意大利撤退時抛棄馬匹以及此前迦太基戰敗緻使努米底亞人倒向羅馬一方的緣故,隻有4000騎兵。而對面大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有步兵24000人左右,騎兵則爲6000人。
因爲騎兵的數量少于對方,漢尼拔無法施展其屢試不爽的騎兵側翼決勝然後夾擊合圍中路的戰術。唯一的指望是配備的80頭大象,他将它們在重步兵陣線前列一字排開,希望能夠直接沖破羅馬軍防線。但這些大象是迦太基在羅馬人登陸北非後才征集的,訓練程度良莠不齊。
大西庇阿則放棄了羅馬傳統的百人隊間隔布置的棋盤格陣型,前後排百人隊對齊,這樣就在陣型中形成了一條條貫通的甬道。他希望輕步兵能将大象引入這些甬道之中,然後用标槍加以殲滅,爲此一些人配備了尺寸與弩炮彈藥相仿的超重标槍。
戰鬥開始後,大象緊随迦太基輕步兵前進,并越過他們開始沖鋒。羅馬重步兵吹響軍号并用劍柄擊打盾牌,試圖以此恐吓大象。兩翼的大象因爲訓練不佳很快陷入驚慌,要麽掉頭逃跑要麽開始攻擊伴随前進的己方騎兵,那些騎兵也毫不客氣向它們投擲标槍,羅馬方的騎兵趁機發起進攻,将漢尼拔的騎兵擊退并追逐他們離開戰場。
中路的大象正确發動了進攻,一些沒有經驗的大象追擊後退的羅馬輕步兵進入甬道,在他們試圖躲進兩側的重步兵百人隊時狠狠踐踏了他們。然後它們遭到四面八方的标槍攻擊,沒死的大象開始瘋跑,撞擊重步兵行列。羅馬重步兵因爲身披甲胄躲閃不便一時傷亡慘重,此時大西庇阿命令列陣在最後的意大利騎兵下馬持标槍進入甬道,加入攻擊大象的行列,最終将所有大象打死或逐退。
紮馬戰役中迦太基大象攻入羅馬戰線中的甬道
羅馬輕重步兵圍攻大象
接下來雙方重步兵進行了長時間的血腥厮殺。迦太基一方由瑪戈老兵組成的第一線和迦太基公民兵與其他非洲步兵組成的第二線相繼被打垮,但潰退的殘兵仍聚集在漢尼拔老兵組成的第三線兩翼繼續抵抗。羅馬一方損耗巨大的青年兵也已散開至兩翼,壯年兵和老年兵推進到一線,全軍壓上,不再保留輪換的部隊。
僵局最終被返回戰場的羅馬騎兵打破,他們撲向迦太基軍後背,迦太基軍被合圍屠殺,漢尼拔僅在少數騎兵保護下逃出戰場。就這樣從未失敗的漢尼拔在最後一戰中被大西庇阿以他最輝煌的一戰坎尼同樣的方式打敗了。迦太基一方大概有20000人陣亡,其餘人和至少11頭大象被俘。
有趣的是幾年後大西庇阿和漢尼拔在埃菲索斯偶遇,大西庇阿很有禮貌地向漢尼拔請教他認爲當今之世最偉大的軍事統帥是誰。漢尼拔回答,第一是亞曆山大大帝,他遠征到了遙遠的異域,功業無人能及;第二是伊庇魯斯的皮洛士,他是最好的戰術家;第三嗎,則毫無疑問是他本人。大西庇阿于是笑着問道,如果你在紮馬赢了我呢?漢尼拔回答,那我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從一開始皮洛士依靠20頭大象就能擊垮羅馬全軍,到漢尼拔集中80頭大象也無法沖散羅馬步兵陣型,那麽羅馬人是否完全對大象不屑一顧了呢?
當然不是。羅馬人很清楚大象的缺點,大象很容易受驚,從而在戰場上陷入不受控的狀态,騎手爲此不得不裝備了錘鑿以便随時處決它們。阿庇安在記錄西班牙戰争中的一個戰例時評論大象是雙方共同的敵人,寫《自然史》的普林尼同樣認爲大象在戰争中受傷或驚吓時,給己方造成的損失并不比給敵人造成的小。但另一方面羅馬人也認識到大象的沖撞是無法以人力阻止的,幾噸重的東西撞上來的時候無論是密集長矛還是盾牆都别想擋住,是攻破密集防線的不二選擇。與羅馬軍團交錯布置的百人隊方陣相比,周邊國家所用的希臘式和馬其頓式方陣不但需要連續的正面,站位也更加密集,并且更加依賴于完整陣型。即使大象暴亂,無差别攻擊雙方,羅馬軍隊受到的損失也要小一些,并且更容易恢複。
所以羅馬人就興緻勃勃地将大象收入自己麾下。第二次布匿戰争的和約要求迦太基把所有大象都交給羅馬,此後幾十年裏這些大象追随羅馬軍隊征服了希臘和西班牙,羅馬人還要求其非洲盟國提供大象以補充實力。如公元前190年的馬格尼西亞戰役,羅馬軍和塞琉古的安條克三世都出動了大象,羅馬一方16頭,塞琉古一方54頭。公元前168年的彼得那戰役中,羅馬軍出動22頭大象,以快速沖鋒打垮了正在前進未及列陣的馬其頓軍左翼。
一些古代資料稱凱撒在公元前54年登陸不列颠島的時候也帶着一頭大象,這家夥身披鐵甲,背着塔樓,裏面有弓箭手和投石手。當它渡過泰晤士河時,岸邊等待應戰的凱爾特人的戰車和騎兵被這從未見過的巨物吓得狂奔亂跑。因爲凱撒本人在《高盧戰記》中完全沒提到此事,所以有人認爲其實是将公元43年克勞狄烏斯皇帝征服不列颠期間的事附會到凱撒名下。但在羅馬内戰初期,凱撒曾鑄造過一種有大象圖案的銀币,傳統上認爲代表他在高盧的戰功,所以他帶大象登陸不列颠也未必是空穴來風。1715年左右,當時的英國博物學家曾在倫敦的水井河(River of Wells,現已變爲地下河)附近發現了大象骨骼和燧石矛頭。這些人因爲找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遺留而頗爲激動,但現代研究發現這是冰河時期猛犸象和原始人類的遺物,也真不好說價值是高了還是低了。
凱撒鑄造的大象銀币
公元前46年,凱撒在北非的塔普蘇斯與元老院軍隊決戰,對手是梅特盧斯·西庇阿和努米底亞國王朱巴的聯軍。凱撒軍大約有60000至70000人,包括12個軍團約40000名重步兵,5000騎兵,剩下的是弓箭手和投石手。元老院軍隊則包括8個羅馬軍團和3個努米底亞軍團約55000重步兵,14000至16000努米底亞騎兵,20000輕步兵和60頭朱巴提供的大象。
開戰前雙方都作了相應的準備。梅特盧斯·西庇阿将兩組投石手對面排成戰線,然後驅使大象向其中一組前進。當大象被漫天飛石打退時,原來在它們身後的另一組投石手也向它們投石逼迫其轉向繼續進攻,以此訓練大象适應戰場環境,同時也試圖解決大象發狂後反沖己方戰線的問題。凱撒則從意大利運了幾頭大象來,将它們全副披挂,讓己方士兵和馬匹提前熟悉大象,同時以鈍頭标槍練習攻擊大象暴露的薄弱部位。
4月6日雙方開戰。梅特盧斯·西庇阿将大象布置在兩翼前方,凱撒則在兩翼布置了弓箭手、投石手和騎兵,第五"雲雀"軍團分成兩部分布置在側翼後方,作爲反大象預備隊。
戰鬥開始前,凱撒軍突然出現莫名躁動,右翼第七軍團的号手自行吹響軍号,從而帶動全軍開始沖鋒。右翼的弓箭手直接用箭雨打垮了對面的大象,使它們轉身踐踏己方軍隊。而在戰線左翼,大象進行了反沖鋒,凱撒方的輕步兵和騎兵讓出大象前進的通路,第五軍團的七個大隊從後方前出。士兵們用标槍刺擊大象的眼睛并以斧頭劈砍象腿,同時吹起軍号驚吓它們。由于勇敢頂住大象沖鋒的戰績,第五"雲雀"軍團得以将大象作爲軍旗上的标志。
第五軍團向大象沖鋒
第五"雲雀"軍團軍旗
凱撒最終獲得了此戰勝利,将元老院在非洲的勢力一掃而光。據《阿非利加戰記》記載,戰後凱撒将虜獲的64頭大象披挂整齊,在塔普蘇斯城下遊行企圖迫使守軍主動投降。問題是這個作者就在前文還說梅特盧斯·西庇阿和朱巴軍中的大象一共是60頭,就算是一頭也沒打死,那多出來的又是怎麽回事?也許是凱撒把自己那幾頭也放進去了?或者是還有些不适合參戰的大象也被抓住了?咱們也沒有時光機去現場再數數,他是親曆者他說了算(《阿非利加戰記》作者不詳,從内容分析是凱撒軍中的一名年輕下級軍官或士兵)。
塔普蘇斯戰役就是地中海地區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象的戰役,此後直到前述的克勞狄烏斯皇帝時期,大象還在羅馬軍中服役,然後就在西方軍隊中銷聲匿迹。這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羅馬建立環地中海的統治後,人類活動的增加造成北非适合大象生存的自然環境消失;其次羅馬鬥獸場實在太廢大象,一次慶祝活動就要死個幾十上百頭,大象那點兒可憐的繁殖能力實在是頂不住。所以他們很快就把北非的森林象弄絕種了,而在東方他們又一直和波斯人打仗,印度來的大象都提前被波斯人截留到自己的軍隊裏了。也許有一二漏網之魚還能作爲珍獸出現在各種場合,但要集中訓練裝備部隊那就做不到了。
文章的最後我想順便說說"火豬"的話題。
以前玩《羅馬全面戰争》的時候,有個專門對付的大象的兵種就是火豬。可是在前面提及的戰例裏,羅馬人除了在和皮洛士大王交手時制造了一種花裏胡哨的戰車外,并沒有搞什麽其他專門的反大象裝備。除了用喇叭和敲擊盾牌制造噪聲驚吓外,他們用得多的是投石、弓箭之類遠程武器。此外就是标槍,包括常用的輕重标槍、類似弩炮用的手擲超重标槍還有弩炮發射的加寬刃口的重标槍。如果這些都不靈,那就大家上去用矛、劍和斧子死拼。那麽到底有沒有火豬這種東西呢?
這還真的有。據記載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到達印度時,在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擊敗了統治旁遮普地區的印度國王波羅斯。波羅斯的英勇受到亞曆山大的尊重,讓他繼續統治他的國家。波羅斯出于感激,将大象害怕豬叫這個秘密告訴了亞曆山大。
大約是公元前322年亞曆山大在巴比倫鑄造的記功銀币,騎象的波羅斯向騎馬的亞曆山大投擲标槍
電影《亞曆山大》中還原的經典場面,亞曆山大對陣波羅斯
亞曆山大死得太早,沒來得及用上這個秘密。他死後他的部将們就擁兵自重變成軍閥,然後互相攻殺,試圖在亞曆山大的遺産上咬下最大的一塊,此即"繼業者戰争"。托亞曆山大開拓之福,現在繼業者們可以從印度獲得大象了。如塞琉古就以放棄在印度的大片土地爲代價,從旃陀羅笈多·孔雀那裏交換了500頭訓練過的大象以及附贈的象奴,以緻于可以在叙利亞建立一個養殖亞洲象的中心。前文中那位伊庇魯斯的皮洛士,其父是亞曆山大母親奧林匹亞絲的表弟,算起來他也就是亞曆山大的遠房表弟。他在繼業者戰争中相當活躍,積累下人脈和名聲,所以他出現在意大利時帶着原裝正版的馬其頓方陣兵,而他的大象也是來自印度的亞洲象。
現在繼業者們既有大象也知道對付大象的方法,他們首先就把它用在希臘本土的争奪中。公元前318年,當時的馬其頓帝國攝政波利伯孔率領包括65頭大象的25000軍隊進攻梅加洛波利斯,他們已經擊破了城牆,守軍在缺口處樹起栅欄作最後的抵抗。梅加波洛利斯的寡頭政治領袖達彌斯也是參加過亞曆山大遠征的老兵,他預先在栅欄上安裝了尖刺、長釘和倒鈎。第二天波利伯孔以大象爲先驅攻擊缺口,大象試圖用鼻子拔掉栅欄時弄傷了自己。波利伯孔的軍隊被痛苦的大象沖散,大象在希臘第一次上陣根本沒用豬就被打敗了。
火豬被記載要等到公元前266年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二世進攻墨伽拉,城裏的人使用了火豬來對付他的軍隊。他們在豬身上塗以油脂和瀝青,點燃後這些豬就像火流星一樣嘶叫着蹦跳沖入安提柯排列整齊的大象隊列,然後大象就衆望所歸的崩了。安提柯二世後來痛定思痛,下令象奴把大象和豬一起養,這樣大象天天聽豬叫,聽熟了自然也就免疫了。後來的很多古書提到火豬是對付大象的妙方,但真要具體到何時何地用過,好像就隻有安提柯這一例。
火豬奔騰
那麽羅馬人用過豬對付大象嗎?有記錄他們是用過的,并且比安提柯二世遇到的那次更早。就是與皮洛士大王的第三戰,公元前275年的貝内文圖姆戰役中,他們試圖用豬來驚吓大象,但似乎隻是普通的豬,并沒有點火。羅馬人知道這個辦法無疑是從希臘傳來的知識,當時一定有一些大象參加過的戰鬥沒有被文字保存下來,但對付大象的方法卻通過口耳相傳而擴散開來。因爲記錄原話是這麽說的:"大象害怕有角的公羊和豬的尖叫聲。 他們說正是通過這些手段,羅馬人趕走了伊庇魯斯皮洛士的大象,羅馬人赢得了光榮的勝利"。以我們的認識,大象恐怕并不害怕有角的公羊。大概就是羅馬人把道聽途說的辦法統統用上,也未必指望它們都能發揮作用。最後幫助他們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靠了紮中大象的标槍。
此後很少見到用豬對付大象的戰例,有可能是沒被記錄下來,也可能是遇到大象的時候軍隊裏卻沒有活豬。至于平時在軍中保留專門的戰豬部隊根本是不現實的事情,遇到敵軍大象的機會很少,而軍隊供應不足的時候卻很多,與其留待虛無缥缈的大象威脅,不如加個菜。到後來大象因爲來源斷絕在西方的戰場上消失,用豬對付大象也變成了無用的知識被抛諸腦後。
據說公元544年,波斯國王庫思老一世試圖征服美索不達米亞的埃德薩。他的隊伍裏有且隻有一頭大象,但城裏的拜占庭守軍和市民對它束手無策,隻能看着它一步步拆毀障礙打開進城的通路。這時有人可能是從故紙堆裏找到了這個辦法,于是他們弄來一頭豬,把它倒挂在城牆上。這畜生就像汽笛一樣發出連續不斷的高分貝尖叫,大象吓得轉頭逃離,再也不敢靠近城牆。
這可能是被記錄下來的豬和大象在西方的最後一次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