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NO.2362- 英國 VS 法國作者:無夢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闆栗在本屆世界杯上,火星撞地球般的國家對局并不少見,前有小組今天Retired 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英法大戰,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362- 英國 VS 法國
作者:無夢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闆栗
在本屆世界杯上,火星撞地球般的國家對局并不少見,前有小組賽階段英格蘭和美國一場悶平導緻的美國伊朗生死之戰,後有淘汰賽階段西班牙和摩洛哥這兩個存在領土糾紛國家之間的點球大戰。現實中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越對立,必然提高這兩支國家隊對決的關注度。
西班牙和摩洛哥那場看得真是心焦
看着球一次次從門前經過,雙方愣是沒進一個球
(圖:壹圖網)▼
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這場于 12 月 11 日北京時間淩晨三點舉行,由英格蘭隊對陣法國隊的比賽,同樣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最終法國人笑到了最後,2:1 力克老對手,晉級四強。
盡管目前英法兩國同屬西方發達國家陣營的一份子,但在曆史上兩國之間曾多次爆發激烈的戰争,用 "千年冤家" 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熱門小說和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裡的宮鬥劇本
就部分取材于曆史上的英法恩怨
(金雀花家族的王位之争 圖:壹圖網)▼
而更有意思的是,讓英法之間實現關系緩和的,反倒是在小組賽中就早早回家的德國人……
地理注定,宿命之敵
作為自歐洲中世紀時期起便一直相愛相殺的兩個國家,英法之間的相對地理位置可謂十分微妙。
從地圖上看,英國孤懸于歐洲大陸主體之外,西邊是愛爾蘭島和遼闊的大西洋,東邊是北海,與日德蘭半島上的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瑞典挪威隔海相望,隻有南邊是一灣淺淺的英吉利海峽,距離法國所屬的諾曼底和加萊地區較近。
英法之間的 " 恩怨情仇 " 的故事,千年前就已上演
今日的英國和法國 ▼
可以說,在技術條件相當落後的中世紀,英格蘭人既沒有能力穿過大西洋發現新大陸,也不願意向東深入苦寒之地,去征服信奉剽悍的維京人。這樣一來,英國人想要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必須要向南進發,與身處西歐腹地的法國人一較高下。
雖然現在看起來怪 " 萌 " 的
但在冷兵器時代維京人可是怪 " 猛 " 的存在
(圖:wiki)▼
反觀海那邊的法國,在法蘭克王國解體後,查理曼三個孫子之一的 " 秃頭查理 " 不僅靠着一份《凡爾登條約》分到了王國的西境,還在自己的大哥洛泰爾死後再次瓜分到了中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進而奠定了現代法國的雛形。
後來又簽訂了《梅爾森條約》
這條條約奠定了今天德、法、意三國國界的基本雛型
(經過三次瓜分後的法蘭克王國 底圖:wiki)▼
此時,法國西邊的伊比利亞半島被穆斯林所統治,基督教徒們所發起的 " 收複失地運動 " 一直到文藝複興初期才完成,南邊是細碎的意大利邦國,而曾經的強勁對手東法蘭克王國在變成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 " 的神聖羅馬帝國後,内部同樣也是一盤散沙。
神聖羅馬帝國内部勢力交錯龐雜
再加上征戰并入的領地,要管理起來可太難了
(底圖:wiki)▼
看來看去,整個歐洲地區也就隻剩下基本完成了國家統一的英國有挑戰自己的可能。
巧的是,這兩個歐洲大陸上的強國,又的的确确在領土和王位繼承兩個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
1066 年,英格蘭國王 " 忏悔者 " 愛德華去世,由于他沒有留下子孫,絕嗣的盎格魯 - 薩克遜王朝不得不另尋繼承者。這時,法國國王的封臣、諾曼底公爵威廉靠着自己和英格蘭王室之間的親戚關系,加入到了這場王位争奪戰中,并獲得了時任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支持。
威廉是愛德華的姑表侄子,十分骁勇善戰
他聲稱愛德華曾許他王位,但即位的卻是哈羅德
(中間是威廉 圖:wiki)▼
在兩場硬仗之後,有" 征服者 "之稱的威廉先後擊敗了挪威國王哈拉爾德和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成功登上英格蘭王位。問題在于,橫掃整個英格蘭的威廉這時既是英格蘭的國王,又是法王的下屬,那麼諾曼底地區的主權歸屬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另外,由于歐洲王室的繼承看的是血脈,若以後法國卡佩王朝絕嗣,那麼英格蘭國王就很有可能靠着親戚關系 " 趁虛而入 ",将英法的兩頂桂冠都歸于己身。
就這樣,危機的種子在這次被後來人稱為 " 諾曼征服 " 的重大曆史事件後悄然種下,等待着能讓自己開花結果的那天到來。
抵禦住了丹麥人和挪威人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最終卻被海峽對岸的諾曼人征服了
(哈羅德在與威廉的黑斯廷斯之役中被殺死 圖:wiki)▼
王位争奪,百年戰端
不知不覺間,時間過去了幾十年。
12 世紀時,在位的法王路易七世實際統治的地區其實很小,最富饒且面積最大的阿基坦地區都歸屬于一位名叫埃莉諾的女大公。為了吞并阿基坦公國,讓法國的有效領土得到擴大的同時提高卡佩王朝的聲望,路易六世在去世前指名讓自己的兒子路易七世和埃莉諾結婚,一步到位地解決這個問題。
法國王室這領地,早就沒多大一點了
與阿基坦公國相比真是相形見绌了
(1030 年的法蘭西王國 底圖:wiki)▼
但問題在于,埃莉諾受過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個個性活潑、善于交際的女性,而路易七世從小就被送進了修道院,對基督教耳濡目染的他異常虔誠。因此,路易七世非常讨厭 " 舉止輕浮 " 的埃莉諾,兩人結婚後感情極差,且隻育有兩個沒法繼承王位的女兒。
十字軍東征失敗後,埃莉諾以同族血親婚姻無效為借口
轉而嫁給法國最大的競争對手,英格蘭亨利二世
(左 埃莉諾路易七世婚禮,右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52 年,感情不和的兩人勞燕分飛,而埃莉諾也很快攀上了年輕英俊的英國人亨利,兩人光速結婚(此時距離她和亨利七世離婚才一個半月),還在十年的時間裡連續生了 8 個孩子,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 " 獅心王 " 理查一世。
" 獅心王 " 理查一世 16 歲就率領軍隊平定叛亂
他的軍事謀略和騎士形象在後世流傳甚廣
(圖:wiki)▼
兩年後,英國諾曼底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斯蒂芬去世,亨利登上王位,這使得法國徹底失去了宣稱阿基坦地區主權的可能性。
更要命的是,亨利本人還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和安茹公爵,這一通操作下來,半數法國國土都落到了英格蘭王室的口袋裡。
亨利二世于 1154 年繼承英格蘭後成立了安茹王朝
而法國之後花了數百年才重新奪回這些領地
(紅色為 1154 年安茹王朝領地,藍色為法蘭西王國領地)
(底圖:wiki)▼
不過好在路易七世的兒子腓力二世是個雄主,在對内執行一系列改革增強中央集權的同時還南征北戰,極大地擴大了王室統治的領土,算是變相緩和了英法兩國之間的矛盾。
腓力二世是第一位稱法蘭西國王的君主
因饒富謀略與政治手腕而被稱為 " 尊嚴王 "
腓力二世在位期間
法國一度成為了歐洲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
(腓力二世時法國領土的擴張 圖:wiki)▼
隻是導火索既然已經被點燃,火藥桶的爆炸也隻是遲早的事。
1328 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卡佩王朝絕嗣,英國人趁此不失時機地站了出來——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自然有繼承法國王位的權利。
愛德華三世 14 歲加冕,17 歲發動政變開啟個人統治
這王位一坐就是 50 年,是英國曆史上統治最長的君主之一
(圖:shutterstock)▼
但早就吃過一回虧的法國貴族們聯合了起來,共同推舉卡佩王朝的旁支腓力六世繼位,這一下就惹惱了愛德華三世,對待敵人一向鐵石心腸的他毫不猶豫地向法國宣戰,英法百年戰争由此開始。
縱使名義上叫" 英法 " 百年戰争,但這場前後持續了 116 年的大規模沖突其實将周邊所有的勢力都卷了進來,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王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和葡萄牙王國、地中海文化圈的熱那亞王國,乃至神聖羅馬帝國中的波西米亞王國,等等。
戰火燒遍了法國各地
英法雙方都拉了不少盟友加入混戰
總體來說,百年戰争共分為四個階段,法國僅在第二階段結束時占據上風,在第三階段結束時,更是面臨着首都淪陷,幾近亡國的局面,直至法蘭西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取得了奧爾良大捷後形勢才得到了逆轉,但戰争在之後仍然持續了 24 年。
貞德是一名突破了性别限制的軍事領袖
但也因此在被俘後被冠以女巫的罪名燒死在火刑柱上
(貞德奧爾良大捷 圖:Wiki)▼
1453 年 7 月,法軍在卡斯蒂永戰役中獲勝,在消滅了英軍主力的同時解放了加斯科涅地區。至此,英國除一個港口城市加萊外,在歐洲大陸上再無據點,英法百年戰争也畫上了一個休止符,法國人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終于笑到了最後。
老将約翰 · 塔爾博特戰死于卡斯蒂永戰役
宣告百年戰争的結束
(正從馬背上摔下的塔爾博特 圖:wiki)▼
德俄崛起,握手言和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後,作為典型陸權國家的法國急于向世界的各個角落散播自己的影響力,而這就與持全球殖民主張的英國相沖突。不出意料的,這次兩國又杠上了。
英國自知在歐陸角逐正面戰場上沒法和法國一較高下
就轉而專注地發展自己的海外勢力
(伊麗莎白一世私底下就是海盜金主啊 圖:壹圖網)▼
17 世紀下半葉,英國與 " 海上馬車夫 " 荷蘭之間圍繞着殖民地和貿易航線産生了沖突,并因此爆發了三次英荷戰争,法國借此漁翁得利,攫取了大片土地和大量商業利益,國力一舉超越英荷,成了歐洲大陸上實力最強的一個,而這自然讓英國人心生不滿。
英荷戰争裡雖然英國把荷蘭打趴了
但勝利果實都被法國攫取
1688 年,英國爆發 " 光榮革命 ",詹姆斯二世被推翻,英國人從荷蘭請來了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執政。此前,法荷兩國之間發生了一連串沖突,且威廉三世一直将自己視為新教的守護者,看不慣信奉天主教的法國人。另外,盡管詹姆斯二世倒台,但詹姆斯黨人在法國政府的庇護下依然活躍,幾次試圖奪回英國的王位。
基于這三點考慮,威廉在帶上英格蘭皇冠後就立刻把英國拉進了反法陣營的聊天群裡,兩國再次成了死對頭。
威廉三世這算是新仇舊帳一起算了
事情發展到後邊,兩國之間的敵對已經從宗教和貿易領域,逐漸擴展到針對殖民地的争奪中。1756 年 5 月,英國與普魯士結盟,共同對抗法國和奧地利的聯盟,七年戰争爆發,戰火很快從歐洲大陸燒到了南北美洲,西非和菲律賓群島上。
在這場堪稱法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幾次失敗之一的戰争中,法國丢掉了自己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算是徹底失去了對于美洲的控制權,不得不重新回到對歐洲陸權的争奪中。不過,郁悶至極的法國人在随後反将一軍,有力地支援了北美十三州的武裝鬥争,在美國誕生過程中狠狠地惡心了英國人一次。
英國人把七年戰争期間的戰争費用都轉嫁給了美洲人
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資産階級迅速掌握了政權,其中也包括雖然施行帝制,但仍然全力維護資産階級利益的拿破侖。為了掐死法國,英國在短短 20 年的時間裡先後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由于跨度長,沖突次數密集且波及範圍大,有英國學者也将從 1689 年到 1815 年之間英法兩國的高度對立稱之為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争",其強度可見一斑。
這是一場決定這兩個殖民帝國未來的較量
而英國的最終勝利,也确立了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從冷兵器打到熱武器 圖:壹圖網)▼
不過,雖然英法之間發生過無數的龉龃,但在不能讓後起之秀有挑戰自身實力這點上,兩國的看法倒是如出一轍。眼看着東方的沙俄一天天做大,以及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統治了整個北德意志,英法都有些坐不住了。
從 1853 年的克裡米亞戰争開始,兩國之間就基本再也沒發生過什麼大規模的沖突,1904 年的協約國協議簽署後,這對曾經的世仇更是成了同一屋檐下的盟友。
瑪麗安娜(左)、俄羅斯母親(中)和不列颠尼亞(右)
是法國、俄羅斯和英國各自的形象代表
(協約國的宣傳海報 圖:wiki)▼
值得玩味的是,所謂 " 英法同盟 " 的含金量,恐怕并不怎麼高。
一方面,在一戰結束後,秉持着 " 大陸均勢 " 理念的英國人反對過分削弱德國,算是間接在二戰裡害慘了法國。
正是因為沒有根除德國的殘餘勢力
德國才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又組織起來下一步進軍
另一方面,在納粹德國 39 天速通法國後,英國人的第一反應是 "不能讓德國人控制法國海軍",為此他們特别制定了一場 "弩炮行動",先奪取了停放在英國港口的法國海軍船隻,又突襲了停泊在西非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等港口的法國艦隊,重創或擊沉了幾乎全部戰艦……
可憐的法國人,不久前還在幫昔日的英國盟軍
完成那場載入史冊的 " 敦刻爾克 " 大撤退
說白了,英法之間的關系完全契合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的那句外交界至理名言—— "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
事實上,這句話诠釋了英國的外交底色
在後來英蘇和解時,丘吉爾也再度引用過這一名言
(圖:britannica)▼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英國 " 果斷跳船 " 宣布脫歐後,法國可是沒少找英國人的麻煩。等到未來國際局勢如果再度産生重大變化,誰又能保證完全基于實用主義外交思維的兩國,不會再次想起這些跨越千年的血與淚呢?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ndred_Years%27_War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ven_Years%27_War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John_Temple,_3rd_Viscount_Palmerston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
關于英法大戰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Reti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