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女性來說,每個月的狀态就像坐過山車——
上周還精力充沛、信心百倍,這周就唉聲歎氣、隻想躺平;某幾天突然想要甜甜的戀愛、幻想上頭,過了幾天又隻想開心快樂做自己;有時候沒來由地 emo,躲在被子裏偷偷抹眼淚,有時候又焦慮煩躁,看什麽都不順心,連自己都不知道爲何會情緒失控……
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女性也因此常常被冠上 " 情緒化 " 的标簽,但背後,其實是激素在偷偷操控我們的身體和情緒。
圍繞着月經,女性的一個月可以簡要概括爲:" 快要來月經——正在來月經——月經剛結束 "。
來月經的前幾天,抑郁、疲憊、易怒;經期中,痛經、腰酸、水腫;經期結束,活蹦亂跳沒幾天,就又要爲下次月經做準備了。
這麽一看,一個月裏沒有幾天是舒服的。而月經帶來的影響,其實和我們體内激素的周期性變化息息相關。
月經周期大緻可以分爲月經期—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四個階段循環往複,周期一般在 21~35 天。
在月經期,體内雌、孕激素水平較低,子宮内膜脫落,也就形成了我們熟知的月經。脫落的子宮内膜細胞中會釋放大量的前列腺素,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痙攣,産生疼痛感,這也是原發性痛經的主要原因。
身體的不适,加上較低的雌激素水平,很容易導緻情緒波動。處在經期的女性,不僅要忍受痛經、腰酸,腹瀉這些生理上的痛苦,還更容易産生疲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遠遠不是一句 " 多喝熱水 " 能夠解決的。
好不容易熬到月經結束後,終于迎來了卵泡期,這是女性一個月中爲數不多的快樂時光。
在這一時期,爲了卵子能夠更好地發育,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都會快速增長,而激素水平的回升,也會帶來更積極的生活狀态。月經剛剛結束,身體沒有什麽負擔,心情也輕松愉悅,可以說是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電視劇《錢的盡頭是愛情的開始》
這段時間裏,體内的卵子也逐漸發育成熟。當激素水平達到峰值的時候,也就是月經周期的第 13 天到 14 天左右,排卵就出現了。
在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較高,陰道分泌物增多,可能出現透明蛋清狀的白帶。受雌激素和睾酮的影響,女性還會更容易感到孤獨,有更高的性欲望。
如果一個向來追求單身主義的女性突然說 " 想談戀愛了 ",别擔心,她可能隻是排卵期到了。
随後,激素水平開始下降,這段時間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少量出血以及下腹部鈍痛感。當進入黃體期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我們要爲下一次月經做準備了。
尤其是月經前的一周,雌孕激素迅速下降到不足以維持子宮内膜生長的程度,對于那些對激素波動較爲敏感的女性來說,就會經曆一段痛苦的時間。加上月經前血清素水平的降低,更是爲痛苦推波助瀾。
這種周期性生理、精神上的波動,被叫做經前綜合征(PMS)。
電視劇《我的解放日志》
頭痛、腰椎酸痛、乳房脹痛、失眠、水腫……身體上的不适還可以忍受,更難熬的是沒來由的煩躁、難過、疲憊、生氣,有時還會出現短暫的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等,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嚴重的甚至可能會發展成經前焦慮障礙(PMDD)。相較于 PMS,PMDD 的症狀要更加嚴重,持續的時間也更長,而且可能引起極端的情緒變化。
這種月經前的不适往往是突如其來、無緣無故的,很多時候連自己都搞不清楚是怎麽回事。
但隻有女性才知道,伴随月經而來的,絕不僅僅是痛經,也意味着對身體和情緒的全方位影響和改變。
此時此刻,真的很想感歎:"人,不過是激素的奴隸。"
如果說黃體期激素水平的下降是精子和卵子沒有結合時的 A 計劃,那當精卵順利結合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啓動 B 計劃——雌激素、孕激素,爲懷孕保駕護航。
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我們體内的激素水平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從懷孕開始,女性的體内就會分泌大量的催産素、孕酮、雌二醇和皮質醇。催産素可以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刺激泌乳,也會讓媽媽們在和孩子相處時産生發自内心的愉悅,加強和嬰兒之間的 " 連接感 "。
但同時,催産素也會提高情緒的敏感度,使得懷孕的女性情緒更加敏感多變。
而雌二醇、皮質醇等激素的作用,不僅會降低女性的注意力、認知能力,還有可能會損害記憶功能,這種損害甚至會持續到産後。
我們常說的 " 一孕傻三年 ",不僅僅是由于女性因照護嬰兒而疲勞、睡眠不足,耗費了巨大的精力,也離不開激素的影響。
此外,還有不得不提到的産後抑郁。
懷孕時,女性的雌孕激素水平遠高于平時,然而生産後雌激素、黃體酮等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泌乳素還會抑制雌激素的分泌。激素水平的劇烈變化,可能導緻疲倦、反應遲鈍、情緒波動,大大增加了産婦産後抑郁的風險。
同時,生産後身份的轉變、身體的變化、母乳喂養的疼痛、照顧孩子的辛苦,都會加重女性的負擔。
電影《82 年生的金智英》
産後抑郁的普遍性遠比我們想象得高。《産後抑郁防治指南的專家共識》指出,我國産後抑郁的發生率約爲 14.7%。也就是說,平均每 7 個産婦,就有一個可能發生産後抑郁。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婦女有産後抑郁症狀的人群比例高達 50%-70%。
但在新生命降臨的喜悅之下,女性的痛苦往往會被家人忽視。
可能有人會想,又是月經,又是懷孕,等到年紀大了,絕經了,是不是就能擺脫激素的影響了?
當然不是。激素的影響并不限于育齡期女性。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
當卵巢功能自然衰退,雌孕激素降低到一定水平,月經停止,女性進入到一個新的生理階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更年期。
在更年期,女性的身體會出現一系列變化——
生理上,潮熱盜汗、腰背酸痛、關節疼痛,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明顯增加。
心理上,睡眠障礙、易怒、焦慮、健忘、難以集中注意力……
這一切,都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密切相關。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項研究表明,66.9% 的 40~60 歲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狀。但是,作爲所有女性一生中必經的階段,很長時間以來," 更年期 " 這個詞一直被污名化。
它往往和衰老的身體、古怪的脾氣挂鈎,人們諷刺更年期的女性歇斯底裏、不可理喻,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和羞恥感成爲背負在女性身上的又一壓力。
在這種壓力下,隻有約四分之一的女性會走進醫院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多數人選擇在沉默中忍耐。
畢竟,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 忍耐 " 已經成爲她們熟練掌握的人生課題。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激素的影響或明顯或隐秘,伴随着女性的一生。
在成長的過程中,女性長期被規訓要壓抑自己的感受,看到并承認自己的不舒适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就像更年期的女性不會把一系列症狀視作 " 疾病 " 而選擇就醫,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又并不真正了解。
從月經前的不适,到懷孕時的敏感,産後的抑郁,再到更年期的失眠、焦慮,長期以來,僅僅将其歸咎于自己身體不好、抗壓能力差、情緒不穩定。
也有人因此常常給女性貼上 " 身體素質差 "" 情緒化 " 的标簽,認爲她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天然的劣勢,不适宜承擔重要工作,更适合回歸家庭、相夫教子,圍着丈夫孩子餐桌竈台打轉。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到的那樣:"身體不再是身體,而是代表一種處境。"
但是,這些身體、情緒上的變化并不是憑空捏造的,更不是源于女性的敏感多疑,它們根植于女性身體的内部運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得到正視和尊重。
有女生曾在網上發帖:"27 歲未婚未育,我總覺得我好像熟了。像一顆蘋果成熟的那樣,熟了。"
月經趨向正常,經前乳房脹痛,有明顯的排卵期……或許每一個二十多歲的女生都會經曆這樣一個感覺自己 " 熟了 " 的過程,激素的作用愈發明顯,以月爲周期的身體、情緒變化讓人無法避免也無法忽視。
很多人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感受:
" 情緒變得越來越奇怪,莫名低落莫名興奮,尤其來例假簡直要抑郁了。"
"25 歲之後的某一個月就開始規律性的排卵期痛 " ……
也有人驚覺,原來自己那些奇奇怪怪的變化都是激素的影響。
無論是乳房的輕微脹痛,還是突然胃口大開的食欲,亦或是情緒上的一點小小波動,這些豐富的身體訊号,或許也是在幫助我們識别自我的存在。
潮汐一般的月經,孕育新生命時身體和情緒的微妙交叉,絕經後對自我的重新審視,激素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所謂的 " 生育能力 ",更是那些獨屬于女性生命的節律與秩序,那些對自我的敏感細膩的覺察。
或許隻有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給身體和情緒的變化找到依托,和那些莫名其妙的低落、抑郁、煩躁和解,不焦慮、不否定、不羞恥,不再将其歸咎于自身,不再自怨自艾、茫然無措。
然後逐漸學會敏銳地識别自己的不适,以更直接的方式表達,接納那些或好或壞的變化,将自己從激素的控制中解放出來,并在漫長的時間裏,逐漸學會和激素和平共處,獲得新的自由。
文字 / cc
編輯 / 超楠
圖源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