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的慈善,慈善所帶來的幫助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慈善經常表現出一種自願 " 給予 " 的幫助行爲,扶貧濟困,救急纾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社會福利均衡。
經濟學者從第三次分配的視角,理解 " 慈善 " 豐富着沒有被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所涵蓋着的資源和财富分配,讓社會生态系統更健康永續。
倫理學者則看重社會力量在從事捐贈和志願服務等公益慈善行爲時,都有傳遞和提升積極正向的社會價值觀的作用,内嵌和彰顯着仁愛與共享的理念。
因此,慈善行爲,既有着資源的自願有意的流動,也有着精神的自然有益的傳承。
謙遜的慈善是常青的,更是長情的,經常跨越代際,締結學緣親緣,哺育着人和人之間一些美好的情感。在這種長期性的氛圍中,幫助是人本的,是一一的。
我見過不少慈善人士願意花很多時間跟接受他們支持而探索的學者、接受他們的資助而成長的學生面對面交流,并從旁給予指點、提攜乃至于深度合作等許多人際幫助。越是着眼于長期,慈善就越滋養出從容大氣、敢想願試。
之所以有謙遜的慈善,是有謙遜的人格在裏頭,是形神一緻的、言行一緻的慈善。慈善不比大小,心意最爲難得。
許多慈善人士并非大富,甚至在助力公益時是勉力爲之,但非常注重諾言,看重落實。他們所不喜歡的,是資源被消耗在并不能起到幫助作用的一些過程、儀式、行政事務上,甚至他們會因此而感到痛心。
他們所鼓勵學生的,也是他們心裏想的和身體力行的。他們自身所表現出的精神,也在勉勵着受到他們支持幫助的後輩,像他們一樣負責任、有愛心。
許多針對年輕人的慈善行爲,會深刻地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而不僅僅隻是一過的境遇,其中起作用的,财務資源是一方面,認可鼓勵是一方面,榜樣的精神力量或者叫人格垂範是絕不可低估的。
這就是我所提出的 " 謙遜的慈善 " 的一點思考,想給小荷才露并蘊藏着巨大可能的中國慈善實踐提供些許可以叫做領導力角度的建議。
是的,領導力如果從領導個體、領導團隊、領導組織這三層延伸開來看的話,超越組織邊界的社會領導力,經常是慈善參與者貢獻者自己并非那麽自覺,卻實實在在發揮着的影響。謙遜的慈善,除開其中的物質資源給予,也給社會貢獻着有機的精神财富。
謙遜,讓慈善更偉大。
(楊斌,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經作者授權發布)
圖文 | MBA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