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226 篇原創文章,作者:電光飛翔。
全文共 3916 字,配圖 N 幅,閱讀需要 15 分鍾,原文曾于 2024 年 1 月 8 日在知乎 - 艦載機的整備間專欄發表,經作者授權于 2024 年 4 月 24 日在本号轉發,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于作者 "電光飛翔"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大家好,這兩天過完元旦後就被熱力學期末考試弄得焦頭爛額,因此拖更的文章一直沒更,實在是不好意思。
說到熱力學,作爲東京大學的學生,在課上的時候我也偶然聽到了老師的老師曾參與了著名的 " 譽 " 系列發動機的開發工作。每當想起這個傳奇發動機的前生今世,一個抹不掉的威名就一直久久地纏繞在我的腦海中。那就是舊日本海軍最悲情的末代機,也是尾崎紀男老師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更是舊日本海軍将航空力量重心從航母機動部隊轉到基地航空隊的有力佐證,最後,她也是舊日本海軍艦上爆擊機技術的絕唱。她就是那顆永遠卻又轉瞬即逝的,B7A1" 流星 " 艦爆。
和往常一樣,這個系列也分爲三期 + 一篇尾崎紀男老師的回憶錄翻譯。今天帶來的則是各位期待已久的《B7A1 計劃說明書》導讀。既然我提到了導讀這個詞,那自然說明我不會一字一句的帶大家讀完,我會将這本資料的原件免費贈與任何有需要,有興趣讀完她的人,大家可以私信我。同樣的,這份資料的版權屬于渡邊哲國老師,如果有人要用它撰寫文章,請務必加上這句話或者在圖片上标注水印 " © 渡邊哲國 "。
B7A1 計劃說明書愛知航空機軍極密 16 第 6 号。
計劃概要
本機爲根據十六試艦上攻擊機計劃要求而完成的起降,收納容易且可以進行俯沖轟炸的高性能艦上攻擊機。
爲此,我們一方面注重最大速度,俯沖轟炸和雷擊能力,另一方面同時也注重空戰性能。在滿足性能要求的範圍内,我們已經通過努力試驗取得了接近九九艦爆的性能成績。
爲了獲得高速,我們使用了高速用翼型并盡可能地減少阻力面積,除了魚雷以外所有類型的炸彈,以及起落架,着艦鈎均安置于機身内,減少了阻力系數。同時我們也煞費苦心的将主翼設置爲中單翼以減少寄生阻力。駕駛艙的形狀也設置爲在不影響視野的情況下盡可能取得小阻力的形狀。後方機槍的設計也考慮到了射界和空氣阻力。
然後關于俯沖轟炸性能,本機擁有減速闆來滿足所需的 300 節或更低的最終(俯沖)速度。爲了确保高速俯沖時的機動性和穩定性,水平尾翼的安裝角是可調整的,并增加了機身的側向面積以防止俯沖時的左右橫搖。
在空戰性能方面,我們從主翼設計階段就研究并充分考慮抗偏轉對策。另外,通過在空戰中使用減速闆(空戰襟翼),作戰性能将會進一步得到提高。
在結構方面,我們從設計之初就密切關注批量生産适應性,并通過合理選擇結構樣式和材料,努力使制造更容易的同時減輕重量。特别是在全重方面,我們會仔細計劃計算并管理全重,直到最後完工。
在滿足上述性能的範圍内,各種設備的布置、新機械和維護将盡可能方便。另外,我們将對木制模型進行充分的研究。
要目表
計劃性能
重量
單位載重
三視圖
主要大小
機身
因爲配置了給定的發動機,所以我們計劃在這基礎上使其和機身結合獲得最佳的空氣動力學形狀。同時我們計劃可以将包括大型炸彈在内的所有炸彈都放入機身中。爲了防止機身高度因此增加,機身内部采用了單梁設計,并将大梁至于操縱席和偵察席之間。
考慮到視野,射界等因素,機身橫截面呈橢圓形且凸起較低,并且在側視圖中,機身側後方面積較大以保證機身本身良好的方向穩定性。
機身結構爲全金屬制半硬殼式結構,從防火闆(機身和發動機艙的結合處)到後部總長 8.39 米,防火闆向後 1.8 米爲主翼的主梁連接部分,其前方爲操縱席,後方爲偵察席。操縱席地闆高于推力線 168 毫米(可以理解爲中軸線),偵察席地闆高于推力線 18 毫米,該地闆中間下部(即防火闆後 3.5 米)爲彈艙。
上方設置了視野良好,空氣阻力較小且開閉容易的擋風玻璃。同時爲了考慮全封閉狀态的性能,我們規劃好了駕駛艙玻璃的固定部分以及活動部分。
操縱席的固定擋風玻璃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取出以方便檢查各種儀表盤等裝置。
同時本機身爲了方便大量生産,分爲了前上方,前下方和後方三個區域,同時機身内的其他儀器也可以進行拆分。
機身長:8.39 米
機身最大寬:1.25 米
機身最大高(含駕駛艙玻璃):1.92 米
機身骨格
機身線圖
駕駛艙玻璃
該機的駕駛艙玻璃位于駕駛艙前面、偵察座椅前面以及後端。操縱席和偵察席均可任意控制自由打開和關閉相應的窗戶。
擋風玻璃完全關閉時,表面完全光滑。前擋風玻璃和上方玻璃有輕微彎曲的表面但不會有損視野。前防玻璃的的一部分具有平坦表面以提高視野,我們同時設計此駕駛艙玻璃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空氣阻力。
圖 17 爲其全視圖,當操縱席和偵察席均向後推時,軌條部分彎曲,将後部球形滑行車向上推時即可打開頂部玻璃。
關于本駕駛艙玻璃的材料,前面擋風玻璃部分爲普通玻璃,而所有其他部分都使用有機玻璃。
關于駕駛艙玻璃骨架的材料,其采用了杜拉鋁制結構,使其獲得了寬度小且在可視性優良的優勢。
最後面的偵察席配備了一個旋轉艙門,該艙門使用杜拉鋁型框架和有機玻璃,其中間包含一個用于旋轉機槍的配件。
駕駛艙玻璃
主翼
概要
本機主翼采用全金屬應力蒙皮結構,如圖 4 所示。我們将油箱盡可能的放大且同時有空間設置起落架艙。主翼爲中單翼型,由于雙梁形式的主翼在機身結合處對機身舾裝設置不利因此采用單梁式結構。同時爲了方便大量生産運輸,主翼可以在機身結合處拆下,且可以在航母機庫收納時折疊。
2. 平面形狀
形狀參考圖 4,最窄處比最寬處爲 1/2.26,爲了使得工作容易一部分的翼尖使用外曲線構造。
主梁隻有一根且均位于翼弦向後 41% 左右的位置。關于翼弦,爲了方便搭載數個油箱,起落架艙以及機槍等,在機身機翼結合處爲 3.3726 米。主梁貫穿機身但不妨礙機身内部的彈艙,舾裝等裝置。爲了調整重心于适當的位置,本機機翼的前緣後退角爲 1 °,爲了防止後緣前進角過大而産生襟翼效果不理想的問體,在襟翼處的後緣前進角爲 12 °,之後于折疊部向外稍微增加。本機平均翼弦爲 2.659 米,展弦比則考慮到最高速時,巡航時的抵抗以及空戰性能等諸多原因,設置爲 5.8。
3. 主翼切面
爲了适應高速機這個要求,我們試驗了 He119,He100 的翼型和 LB 翼的翼型,根據本社風洞試驗和空技廠高壓風洞試驗的結果,我們最終選擇了 He100 的翼型作爲流星的翼型。本翼翼型的變化主要集中于弧度,主翼最大弧度在機身結合根處爲 2%,而在翼尖爲 1%。同時變化的還有最大翼厚的位置,本機爲了方便攜帶油箱和起落架艙,翼根處最大翼厚位置爲 16%,而考慮到空戰性能,于翼尖處的最大翼厚位置反而向前推進到 10%。翼厚變化的趨勢也是在主梁上下設置直線,沿直線變化。然後就是剛剛提到的空戰性能,除了将最大翼厚位置設置的靠前以外,翼根處前緣半徑(假設主翼最前端爲一個圓形)爲 1.5%,翼尖處爲 1.3% 且翼根到翼尖中間處均爲 1.5%。爲了作圖便利,直接以上桁處爲中心設置翼弦線。
本機爲了達到計劃中的最高速,主翼骨架變得非常少。且同時在未來也決定繼續努力嘗試更多的技術以繼續突破最高速。
4. 安裝角,上反角
主翼安裝角在考慮了離艦時的升力,俯沖時的擡頭力,最大速度時機體傾斜等各種因素後決定爲翼根處 2 °。
同時因爲螺旋槳直徑過大的同時起落架又必須不能過長,且還要考慮到主翼折疊收納時容易,因此從主翼根部到起落架安裝部這一部分上反角爲負 6 ° 30 ‘,在外測則爲 8 ° 30 ’,因此有效上反角爲 3 ° 47 ‘(也就是說,本機的主翼是 " 倒鷗翼 " 結構)。
5. 主翼面積
主翼面積(包含襟翼,副翼)爲 35.5 平方米且在着陸時的升力系數爲 Cz=1.95 以滿足轟炸正規重量(4.9 噸)時的要求着陸速度。
6. 主翼各數據
主翼面積(包含機身内部連接處):35.5 米
展弦比:5.8
安裝角(翼根):2 °
上反角(平均):3 ° 47 ’
翼弦:翼根 3.3726 米,翼尖 1.485 米,平均 2.659 米
主翼線圖
主翼骨架圖
副翼,襟翼,尾翼,減速闆等不進行翻譯,而是放原圖,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試着自己翻譯看看。副翼
襟翼
減速闆
空戰襟翼
尾翼
使用材料
接下來是精選圖片環節。
起落架
着艦鈎(後取消)
燃料系統
操縱系統
液壓系統
彈艙
儀表盤
那麽感謝大家的收看啦!-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