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丹書戰史 ,作者經理小小
蘇聯在一戰後不久就開始研究空射火箭,相關成果被運用到了伊 -15、伊 -16 等戰鬥機身上,在此基礎上着手研制地 - 地版陸戰火箭炮,最著名的成果當屬 1941 年正式服役的 BM-13" 喀秋莎 " 火箭炮。也正是因爲它的成功," 喀秋莎 " 一名被廣泛使用,二戰時蘇聯軍隊研發的多種滑軌發射火箭炮都可以稱爲 " 喀秋莎 "。
BM-13" 喀秋莎 "
在 1942 年,BM-13 的改進版 BM-8 開始投入使用,BM-8 是一個新的火箭炮系列,它算是 BM-13 的削弱版,發射器擁有更多、更短的發射導軌,一次性可以發射 48 枚火箭彈,火力密度更大,發射的火箭是航空火箭改裝而來的 82 毫米火箭,最大射程 5500 米,在最大射程上彈藥最大橫向偏差 105 米,最大縱向偏差 220 米,一次齊射耗時 8~10 秒,再裝填時間爲 10~15 分鍾。
BM-8
相比之下 BM-13 火箭炮發射的是 132 毫米火箭彈,有 8 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上下各挂載一枚火箭,也就是一部發射器單次齊射最多 16 發,它的優點是單枚彈藥殺傷力大,據稱可以和 152 毫米榴彈媲美,并且最大射程爲 8500 米,比 BM-8 遠不少。82 毫米火箭彈的重量隻有 7.92 千克,戰鬥部内填充 0.6 千克爆炸物,兩者的威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别。
M-8-24
BM-8 的優勢是緊湊、輕巧,因此被稱爲輕型火箭炮,它可以安裝在多種更小的載具上,比如 M-8-24 就是安裝在 T-60 輕型坦克上的火箭炮名稱,M-8-12 安裝在鐵路手搖車或掃雷艇上,這些載具的特點是小,這或許就是 BM-8 系列存在的意義。該系列還有一個 " 小家夥 ",堪稱迷你 " 喀秋莎 ",它就是 BM-8-8 山地火箭炮。
1944 年的蘇聯軍隊 " 壓力山大 ",撤退到北高加索山一帶的蘇軍嚴重缺乏山地火炮,某機動維修車間的負責人想到了開發山地火箭炮,上級很快批準了這個想法,并安排了 2 名來自 14 師的技術人員參與研發工作。
M-8-8 整體重量爲 68 千克,包括發射器軌道、腳架和它的方向機 / 高低機,發射器有 4 根軌道,每根軌道上下各挂載一枚 82 毫米火箭彈,一次最多裝載 8 枚,腳架有 4 根可折疊的支腿,使用時需要釘入地裏加強穩定性,腳架上的安裝座可以旋轉,這就算方向機了,俯仰調節則通過兩根弧形滑軌來實現,最大仰角 45 °。
M-8-8 可以拆解成 3 個部分,3 名士兵就能背負行軍,也算是一種輕巧的多發火箭炮,雖然精度不算好,但在大規模的戰鬥情況下可提供寶貴的覆蓋型火力,制造和維護都很簡單,炮兵需要攜帶電池給電擊發裝置供電,炮手有一個有線遙控器,轉動遙控器的手柄實現觸點依次閉合通電,很容易就能控制射速。
這款山地火箭炮在 1942 年 9 月正式量産,很快便裝備到迫擊炮營參與實戰,不久後搞了一個鐵路火箭炮營,該營把火箭炮安裝在鐵路手搖車上,還用其他手搖車改成了彈藥補給車,不過這個營沒發揮什麽作用,1943 年春季解散了。黑海艦隊也獲得一些,水兵們把火箭炮安裝在漁船或掃雷艦上使用,曾在登陸戰中提供火力掩護,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則在 1944 年獲得最新的自行火箭炮版本,也是山地火箭炮的最後一個型号,M-8-8 被安裝在威利斯吉普車上,總計 12 輛。
M-8-8 的産量雖然不算高,但卻是一款成功的輕量化火箭炮,在蘇軍手裏發揮了一定作用,這款應急裝備在二戰後即淘汰,據稱一部分幸存裝備參與了朝鮮半島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