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養老金不足的危機,在中年人和年輕人以 " 延遲退休 " 作出犧牲的同時,拿退休金的老人、體制内退休人員和政府這三大主體也應該站出來 " 共赴危機 "" 共襄盛舉 "。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張明揚
最近,中信證券一份關于 " 延遲退休 " 的研報令舉國沸反盈天。
研報聲稱,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 2023 年公布,并于 2025 年正式實施,到 2055 年前後實現 65 歲男女同齡退休。
這份研報唯一的信息增量在于 "2023 年 "。延遲退休被作為 " 狼來了 " 傳了好幾年,按說公衆和市場應該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但一旦 " 終于來了 ",哪怕說法未必靠譜,還是一夕舉國震驚。
延遲退休精準打擊的是中年人和年輕人。尤其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注定是 "65 歲男女同齡退休 " 的第一批實踐者。
這幾天,你隻要打開社交媒體,都可以看到年輕人的各種抱怨與口誅筆伐:"80 後 90 後到底得罪誰啊,要被這麼整?""35 歲就找不到工作了,要喝 30 年西北風麼?"……
圖 / 微博用戶 @SONG 富貴兒
說得都很有道理,所以呢?
在延遲退休這個問題上,盡管 " 代際 "" 性别 "" 地域 ",尤其是 " 編制 " 這些方面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公,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養老金正面臨着見底的危機。有一種存在争議的說法是,中國養老金結餘在 2035 年将耗盡。
" 養老金即将耗盡 " 是一個硬約束,讨論延遲退休,必須在這個前提下進行才有實際意義。
如何對養老金開源節流,無非就如下五個主要選項:
a、全面降低養老金現行發放水平,多拿多降,少拿少降
b、鼓勵生育,增多未來養老金的繳納人口
c、公共财政和國企利潤加大向養老金輸血
d、大幅通脹
e、延遲退休
選項 a,你覺得有現實操作性麼,多拿多降隻有理論探讨價值,多拿的人是規則制定者,而少拿的人也都盼着每年那幾個點的增幅。
選項 b,你願意生麼,都願意生那還讨論個啥?
選項 c,财政也不富裕啊,誰救誰啊,而國企那點利潤我看你還是别當真了。
選項 d,沒辦法的時候當然也隻有這麼幹,但這個可比延遲退休引發的民怨就更大了。
看起來,也就是 " 延遲退休 " 最有可操作性了。
不然呢?年輕就是你的軟肋啊。
延遲退休勢所難免,但也會引發很多事與願違的 " 次生損害 "。
延遲退休的一大背景是:沒人生娃了。
從某種冰冷的經濟理性邏輯出發:既然年輕人不願意生娃,那就延遲退休呗。年輕人的自由選擇在于:你可以在兩杯 " 毒藥 " 中,自由地選擇一杯。
但對于社會和政府而言,同樣存在一個冰冷的邏輯:延遲退休很可能進一步下壓生育率。甚至逐漸形成某種負面循環:生育率越低,退休越晚;退休越晚,生育率更低 ……
就中國現實語境而言,這一點都沒有誇張。
圖 / 微博用戶 @有限次重複博弈
舉個例子。按照現行政策,女性是 55 歲退休,在中國普遍雙職工的狀況下,55 歲退休的奶奶和外婆實際上是年輕人生娃的最強有力保障,當然,60 歲的退休的爺爺和外公雖然大多 " 廢柴 ",但多少也能幫點忙。
如果男女 65 歲同齡退休,特别是潛在的奶奶和外婆遲退休了整整十年,那誰給想生娃的年輕人帶娃?就說 65 歲退休了,這多上十年班帶來的體力衰減,還帶得動娃麼;當然,她們仍然可以提前退休,但在尚拿不到退休金的情況下,在經濟上如何幫助兒女分擔育兒壓力?
這對已經走低的生育率而言,是某種意義上的毀滅性打擊吧?
當然,有人會說,反正年輕人無論如何也不想生娃了,何必操心這事?
但總有些人還想生娃,延遲退休對這批 " 響應國家鼓勵生育政策 " 的人而言,不是一種真正的勸退麼?給人家一月 500 元的生育補助金,然後讓本可以帶娃的爹媽繼續上班,這種鼓勵生育你覺得可笑麼?
圖 / 網絡
對國外而言,因為老人參與帶娃的比率遠沒有中國高,所以沒有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在中國的語境下,這件事對生育率有多大沖擊力,不需要專家幫你想也可以想明白吧。
除此之外,延遲退休,還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年輕人的 " 未來經濟展望 ",這對生育率而言同樣是負面的。
更不公平的是那些已經生娃或剛剛生娃的年輕人。人家也生了,該盡的 " 所謂社會責任 " 也盡了,最後,不也還是要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是一個難以逆轉的大趨勢,但為了減輕民怨,為了社會公平,一些配套的措施也應該跟上。
比如剛才說的 " 老人帶娃 ",不能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隻要正視了,自然就可以有辦法。
是否要對有第三輩的老人進行一些諸如提前退休的特别 " 優待 ",這在中國當下整體 " 反感生育 " 的社會輿論中,可能比較敏感,可能會引發 " 不公平 " 的争議,但該正視的該讨論的總不能回避。
不過,就延遲退休而言,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 " 全民共擔 "。
所謂 " 全民共擔 ",第一當然是代際。延遲退休的代價不能僅僅由年輕人承擔,而應該由各個年齡層的共擔。
前一段,社交媒體上曾有一個熱搜:年輕人工資不如退休金高。這種說法固然有偏頗之處,我等會還會談到,但這背後的社會現實是,在延遲退休對年輕人造成極大心理壓力的同時,中國的養老金卻還在持續上漲。
圖 / 微博用戶 @價值投資日志
既然養老金不夠用了,中年人年輕人必須以延遲退休來填補缺口,那麼,至少作為一個姿态,國内的養老金上漲也應當進入 " 凍結 " 狀态。等延遲退休塵埃落定了,再經過廣泛的社會讨論,看養老金何時恢複上漲。
畢竟,如果養老金停止上漲,也可以緩解 " 延遲退休 " 的經濟壓力,至少讓延遲退休的增長曲線更平緩點。
所謂 " 全民共擔 ",第二是 " 編制 "。" 年輕人工資不如退休金高 " 的讨論,更真切的對象其實是 " 體制内退休金 ",也就是充滿争議的養老金雙軌制。
從某種程度上,我們應當尊重既成事實。相比所謂的降低,更妥善的辦法是,長期凍結體制内養老金的上漲:一方面降低雙軌制的民怨,為延遲退休争取輿論空間;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養老金的支付壓力,這也是全國的大局。
事實上,體制内的同志們也無需過多擔心。從長遠而言,養老金還是應該 " 多繳多拿 ",體制内的收入相對高,繳納的養老保險也相對多,那麼未來拿到的養老金當然也應該更高。
問題的核心是,這種以 " 多繳少繳 " 而不是 " 體制内外 " 的養老金發放标準,更符合市場化,更公平,更能激發養老金參保的熱情。
所謂 " 全民共擔 ",第三是 " 政府—社會 "。
長久以來,中國的公共财政高度傾斜于 " 養人 " 和 " 基建 ",忽視了福利支出。
前不久,殷劍峰先生在《居民消費率為何這麼低?》一文中指出:
在國民收入的部門分配中,政府部門占有了過高比重的收入。
在 2012~2020 年間,中國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隻有 32%,在 15 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一 …… 低于發展水平相近的金磚國家、尤其是發展水平比中國差很多的印度,就實在是不好意思了。
也就是說,對于養老金不足的危機,在中年人和年輕人以 " 延遲退休 " 作出犧牲的同時,拿退休金的老人、體制内退休人員和政府這三大主體也應該站出來 " 共赴危機 "" 共襄盛舉 "。
這不僅會在公平層面上緩解年輕人的怨言,也會在事實層面上更大力度的減輕養老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