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182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10648字,配圖10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4年2月26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Kagohl 3"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1916年,裝填有雙光氣(氯甲酸三氯甲酯)的"綠十字"窒息性毒氣炮彈在凡爾登戰役中的投用标志着德軍在化學炮彈的使用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德國人不再像1915年那樣僅是利用化學炮彈的催淚效果将敵人逐出陣地,而是要利用更狠辣的窒息效果最快速、最徹底的摧毀被毒氣炮彈攻擊過的區域的敵人。而在1916年6月22日夜晚-23日淩晨對蘇維爾堡壘的炮擊證明了綠十字炮彈在這方面的價值,大量的雙光氣導緻當面的法軍炮兵損失了1600人,占其全部力量的30%。
然而,綠十字炮彈在凡爾登戰役中也暴露出了以下問題:
1、雙光氣雖然毒性很強,爲氯氣的10倍,但德軍在實戰中發現這種毒氣無法有效穿透法軍裝備的M2型防毒面具。而根據後來的測試,即使在濃度高達1克/每立方米的雙光氣污染區中,M2型防毒面具也能維持4個小時的有效時間,所以當時不斷發生遭到綠十字炮彈轟炸後的法軍依然有足夠人力抵抗德軍進攻的尴尬事件。
2、雙光氣通常能在攻擊區域滞留一個小時,但這種時間放在全局來看并不夠用,所以綠十字炮彈在凡爾登戰役中難以實現徹底壓制法軍炮兵陣地和有效阻斷法軍後備隊增援這兩項目标。
3、雙光氣的密度爲空氣的6.9倍,這種特性雖然讓該物質能夠在污染區域保持足夠的濃度,但也讓綠十字炮彈隻能在地勢較低的區域發揮全力,如果抵抗的法軍處于一個高地形位置,綠十字炮彈就無可奈何了。
4、由于含有氯,雙光氣一旦接觸到水就會變得不穩定,因爲氯會與水發生中和從而無害化。
此外,綠十字炮彈直到1916年4月才開始大批量生産,到年終也隻有84.8萬枚的産量,最大的一次使用也隻發射了11萬枚。這點數量顯然是無法滿足前線德軍的需求。而随着戰争的逐漸殘酷,德國人發現如果想讓綠十字炮彈真正發揮出效能,就必須讓這種窒息性化學武器更殘忍、更無情,因此增強綠十字炮彈的毒劑容納量和對防毒面具的滲透性是必須完成的工作。
1916年11月,法國軍隊已經開始在凡爾登地區實施反擊行動,漸漸将德軍逐出被他們占領的區域,而不久前東線俄軍也成功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導緻奧匈帝國損失了超過80萬人,徹底失去了主動進攻能力。因此,英法軍隊高層帶着自信心于同年11月15日在巴黎以北41公裏處的尚蒂伊小鎮召開了會議,制定了在1917年徹底打爆德國的攻擊計劃。當然,此時協約國的西線局勢也确實讓英法軍隊高層有資格帶着這種自信:以德國爲首的同盟國總計331個師中有187個被沙俄死死的纏住,英法兩國在西線有數量龐大的坦克、飛機和大炮,而且擁有390萬大軍,而對面德國才250萬人。德國陸軍統帥部意識到與敵人差距太大後,開始進行戰略性撤退,将部隊全部後撤以保住目前還能控制的戰區,暫且不主動實施進攻。而德國拜耳化學公司也借着這段時間與負責彈藥制造的斯潘道兵工廠合作,以對"綠十字"毒氣炮彈進行升級。
圖1:拜耳公司位于勒沃庫森的化工實驗室,這裏的化學工廠于1915年6月率先生産雙光氣,最終達到了7900噸的産量
事實上,到了1917年,德軍已經深刻意識到以前依賴的鋼罐放毒模式極其不可靠。英軍曾在報告中對此總結道:
"德軍在戰争中期就很少采用施放毒氣這種有效的攻擊方式了,這要歸因于它會消耗極大的人力和物力。視其預定攻擊的陣地大小和地形之難易等,準備的時間需要2—6個夜晚……現在僅以将2000個毒氣瓶部署到2英裏長的戰線上所需勞動量爲例:這些毒氣瓶不得不預先布置到戰線後方的數條道路與交通壕的交叉點上,這種地方隻能在入夜後乃至拂曉時采取行動,且不能集中大量馬匹和汽車進行搬運——共計需要5000部以上腳踏式裝卸車和90輛以上常用的四輪馬車。在搬運的過程中還要随時注意防禦敵軍炮彈的襲擊,因爲裝卸毒氣瓶的場地通常是堆放補給物資和建築材料的集散地,這些普通物資與毒氣瓶經常得同時裝卸(非常危險)。将毒氣瓶從後方運送至前沿戰壕,以最常見的戰壕結構來說,要通過1—1.6英裏路程,途中每個毒氣瓶至少要配置4名士兵,也就是說2000個毒氣瓶同時搬運需要8000名官兵的龐大部隊。運抵前線後,要在塹壕這麽狹窄的地方于深夜布置這些毒氣瓶,需要專門訓練的特種連,但即使是他們也須要克服極大的困難……德軍要想布置12000個毒氣瓶發動毒氣攻擊,至少需要一個團的兵力連續工作3—5個晝夜。"
因此在這一年,德軍開始放棄這種扯淡的化學戰方式,将重心全部轉向利用火炮發射的毒氣炮彈。與毒氣鋼罐相比,毒氣炮彈有着更大的射界、更大的覆蓋範圍、更好的打擊精度。1917年2月,德軍對使用"綠十字"毒氣炮彈的條件做出了限定,包括"風速不能超過每小時5.5英裏",以及"必須在一段時間内采用慢速射擊的方式用毒氣彈逐漸覆蓋目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限定意味着消耗大量的炮彈,根據計算,覆蓋1平方英裏的目标區域就需要21000枚輕、中、重型毒氣彈,相當于41噸綠十字毒氣,這比施放氣瓶産生的毒氣量要少一些,但由于受天氣的影響較小,可以更精确地擊中目标,殺傷力并不亞于毒氣雲攻擊。事實上,裝填毒氣的各種炮兵武器大大地征服了戰争決策者中對化學戰持反對态度的人——毒氣彈更易于配合高爆炮彈對敵人發動襲擊,與毒氣鋼罐相比顯然是有可怕的殺傷效果。直到此時,毒氣戰終于不那麽依賴風向和漏氣的鋼罐了,鋼罐常迫使數以百計的老鼠蹿過無人地帶,給敵人帶去将要發動突襲的警報,現在毒氣鋼罐已經從塹壕裏消失了。
就在德軍發布綠十字炮彈使用限制的上個月,也就是1917年1月,拜耳化學公司就聯手斯潘道兵工廠對這種窒息性毒氣炮彈做出了改進,而第一個被改進的便是15厘米綠十字炮彈。此次改進的目标在于大幅度提高綠十字炮彈的毒劑容納量,因此15厘米綠十字炮彈改用體型較大的Gr.12n/A型炮彈作爲原型,将起爆裝藥削減到90克,同時取消保護炮彈内壁的鉛層。事實證明,這次的改進取得了成功,新式的15厘米綠十字炮彈的毒劑容量從原來的3.1千克(2.3升)直接上升到6.5千克(4.8升),而且由于起爆裝藥的減少,爆炸對毒氣分散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得到了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負責毒氣防護工作的安德烈.克林博士于1917年1月30日發現了這種新式毒氣炮彈。
圖2:15厘米改進型綠十字炮彈
此外,随着德軍在1917年逐步轉向戰略性防守,英法軍隊也開始利用西線兵力優勢不斷向德軍發起攻擊,德軍也因此越來越仰仗克虜伯公司開發的各類遠射程加農炮用來對付協約國軍隊的炮兵,而當時壓制炮兵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毒氣炮彈。因此在同年3月,德國人推出了一種由克虜伯Kanone.17型加農炮所發射的10厘米"綠十字"毒氣炮彈。該型炮彈采用鑄鋼打造而成,彈體高409毫米,螺紋彈頭高72毫米,直徑104.6毫米,彈殼厚度14-17.5毫米。炮彈全重17.5千克,口徑100毫米,可容納1.3升氯甲酸三氯甲酯(雙光氣),同時采用Gr.Z.14n/A型瞬爆引信,搭配62克托利特炸藥用來起爆。10厘米綠十字炮彈的射程可達16.5公裏,在當時足夠對付英法軍隊的炮兵陣地 。
10厘米綠十字炮彈的誕生伴随着另外一種變化:德國人總算明白此前隻把綠十字标志塗抹在炮彈底部是會對彈藥分類造成不良影響的做法。因此從1917年3月開始,德軍在這類炮彈的側面也塗抹了綠色十字架以方便炮兵識别。相信看到這種變化的德軍炮兵會說一句"very good"。
圖3:用于加農炮的10厘米綠十字炮彈
1917年4月,綠十字炮彈迎來了一次重大變化。這個月德軍爲7.7厘米野戰炮開發了一種容納量更大的炮彈:Lange Feldkanone Granade,意爲"野戰炮的長尺寸射彈"。該炮彈很快就被用來改造爲一種新式的窒息性毒氣炮彈:綠十字1型,其變化在于毒劑配方:德軍放棄了表現不佳的氯甲酸三氯甲酯,改用毒性更強的光氣和能夠穿透法軍面具的氯化苦。
氯化苦是拜耳化學公司于1916年7月開始生産的一種窒息性毒劑(月産量200噸),其化學式爲C Cl3 NO2,常态下無色或微黃色油狀液體,有劇毒,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數有機溶劑。其空氣濃度隻需要超過1毫克/每立方米就可以導緻受害者出現嚴重的眼與咽喉部刺激症狀、頭痛、惡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心悸、氣促、胸部緊束感等症狀。嚴重者發生肺水腫,往往由于肺水腫而緻死。氯化苦還可引起角膜炎和虹膜炎,若是皮膚接觸可緻灼傷。然而氯化苦最可怖的不是其劇毒,而且當時面對雙光氣遊刃有餘的法軍M2型防毒面具在該物質面前如同擺設,完全沒有阻攔能力。
氯化苦首次被德軍使用是在1917年1月。當月31日下午17:00,德軍第35毒氣工兵團與第36毒氣工兵團第2營在普呂内和蘭斯之間的香槟地區的理姆斯東部一口氣放出了270噸氯氣&氯化苦混合氣體,對法國第2、4、5、6、10軍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德軍毒氣工兵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1月31日下午5點的氣象情況:西北—北西北風,風速每秒3米(但時斷時續),氣溫7攝氏度。施放正面約2.5公裏。使用毒氣類型:氯氣及氯化苦的混合物。第一波毒氣攻擊于下午5點進行,持續時間40分鍾。第二波攻擊于下午7點進行,持續時間40分鍾。施放效果很好,毒氣雲非常濃密,一直接觸地面,并向敵人飄過去。一共打開了約12600個毒氣瓶(120噸—190噸毒氣),其餘毒氣瓶由于風向不良,恐怕會誤傷友軍,遂中止施放。我軍陣地的守備隊,在毒氣攻擊開始之前即從施放陣地撤退,隻在第二線陣地留有監視哨和一些機槍手。"
"此次毒氣攻擊,看起來達到了出敵不意的效果,敵人的炮火并不猛烈,而敵軍發動的反擊也較爲遲緩。由我軍飛機的偵察來看,敵軍炮兵已經沉寂或陷于窘迫境地。在毒氣施放的正面,我軍偵察兵不得不冒險潛入敵軍陣地,盡管此時距毒氣雲覆蓋陣地已過去兩三個小時,但在敵軍陣地工事内,仍然存在毒氣。此外,偵察兵還發現敵軍的防護極不充分。"
由于氯化苦的加入,本次襲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西線戰場發動的毒氣鋼罐攻擊行動中戰果最大的一回:毒氣雲不但覆蓋了寬20公裏的陣地正面,還飄到了距陣地達15公裏的後方——蘇帕河附近,并在那裏毒死了人,甚至在23公裏外都有人中毒,30公裏外都需要戴上防毒面具,氯氣的臭味則一直傳到40公裏遠;共計有2062名協約國官兵中毒(占陣地總兵力的20.6%),其中531人死亡(25人立即死亡)。
1917年4月,德軍毒氣工兵在法國海岸地區和洛林地區各自實施了一次氯化苦攻擊,導緻法軍至少600人死傷,徹底證明該物質對法軍防毒面具有很強的滲透效果。在此情況下,新版的綠十字1型毒氣炮彈會加入這種毒劑也是理所應當的。7.7厘米口徑的綠十字1型毒氣炮彈的戰鬥全重爲7.2千克,高314毫米,頂部安裝KZ.14型觸發引信和22克托利特炸藥;此外,7.7厘米綠十字1型炮彈可以容納600毫升液态毒劑,由75%光氣+25%氯化苦混合而成,足以穿透M2型防毒面具。 該型炮彈于1917年4月7日和4月11日分别在拉格山谷和Berry au Bac地區對法軍目标實施了轟炸,不過戰績不明。
圖4:7.7厘米"綠十字"1型炮彈
圖5:拜耳公司位于路德維西港的巴登苯胺與純堿工廠(Badische Anilin und Soda Fabrik,簡稱BASF),該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遇過18次轟炸,但仍量産了總計14281噸光氣
圖6. 1904年-1929年時期的拜耳公司logo
1917年9月,口徑21厘米的綠十字1型毒氣炮彈也被德軍搞了出來。這種炮彈全重120千克,高度796毫米,使用Gr.Z.92或Gr.17型觸發引信,同時裝入850-920克托利特炸藥起爆,可以容納10.6升毒劑,其光氣與氯化苦配比與7.7厘米綠十字1型炮彈相同。而從此開始,10厘米加農炮彈、10.5厘米榴彈炮彈和15厘米榴彈炮彈也紛紛使用了光氣+氯化苦作爲混合毒劑,它們均被稱作綠十字1型。
1917年6月20日,英國陸軍第15軍在比利時佛蘭德斯海岸接管了部分原本由法國陸軍駐紮的防線,負責保衛該海岸線的德國"佛蘭德斯"海軍陸戰隊在6月21日發現了這一變化并在當天上報,海軍陸戰隊總司令施羅德将軍準确的判斷出英軍是想以紐波特作爲橋頭堡對該海岸發動攻擊。如果英軍成功,德國海軍在佛蘭德斯的兩處潛艇港口将受到嚴重威脅。施羅德将軍很快就策劃了代号"海岸派對"(Strandfest)的攻擊行動,試圖先發制人奪取紐波特橋頭堡,将英國人趕出海岸線。與此同時,英國人派遣了第257隧道工兵連和第2澳大利亞隧道工兵連前往紐波特橋頭堡完善這裏的防禦設施,但直到德國海軍步兵發動行動,這兩個工兵連也沒有完成任務。此外,英國人的炮兵火力也極其不充分:計劃中本該部署583門各類火炮,但真正做好準備的卻隻有176門。
1917年7月10日淩晨5:30,德軍出動3門24厘米重型列車炮和58個普通炮兵連向紐波特海灘發動了轟炸,猛烈的轟炸導緻紐波特橋頭堡隻有一座橋未被炸毀,而電話線全部被切斷,使得英軍第1師第2旅被隔離在了橋頭堡左翼。本次行動德軍首次使用了一種嘔吐性毒氣炮彈,也就是藍十字毒氣炮彈。該型炮彈内部的玻璃容器中裝填有固态的二苯基氯胂,該物質可以滲透防毒面具的過濾罐制造嘔吐,迫使英軍扯下面具從而遭到窒息性毒氣殺傷。協約國士兵再次對德國人的化學襲擊毫無防備。由于二苯基氯胂引起的嚴重咳嗽和嘔吐,他們摘下了防毒面具,直接暴露在了緻命的光氣之中(綠十字1型炮彈)。
藍十字毒氣炮彈在"海岸派對"行動中獲得的成功極大振奮了德軍對化學炮彈的信心,而其生成的二苯基氯胂毒霧能夠滲透防毒面具造成嘔吐效應,從而迫使英軍摘下防毒面具被綠十字炮彈殺傷的效能也給了德國人一個啓發:如果把藍十字炮彈的特性融合到綠十字炮彈身上,是否能直接加強後者對防毒面具的穿透能力?
這個"創意"的産物就是1917年9月出現的"綠十字"2型毒氣炮彈,也是綠十字家族的第三代成員。爲了加強攻擊效果,綠十字2型炮彈隻使用15厘米口徑的Gr.12n/A型榴彈和21厘米口徑的Gr.96n/A型榴彈進行改裝。其中15厘米綠十字2型炮彈(全重41.42千克,高度547毫米,最大射程10公裏)保留了引信中的20克托利特炸藥的同時在内部中央新增了一根炸藥杆(其下部與炮彈底蓋凹陷契合,上部被引信護套固定),在裏面填充了145克托利特炸藥以讓彈體更有規律的破裂從而加強毒劑擴散效果。該炮彈可容納3.9升混合毒劑,比率是60%光氣+25%氯甲酸三氯甲酯+15%二苯基氯胂,這搭配可謂是"見者心驚":光氣毒性極強,氯甲酸三氯甲酯滞留時間長,二苯基氯胂能穿透防毒面具制造嘔吐。
同時期出現的21厘米"綠十字"2型炮彈(最大射程10.2公裏)的改裝方式與15厘米彈丸一樣,毒劑配制比率也相同,但該炮彈全重可達116.5千克,高度可達796毫米,由此帶來的是920克托利特起爆炸藥和10.6升混合毒劑,比15厘米彈丸更狠,但射速不如。
圖7:15厘米"綠十字"2型炮彈(左)與21厘米"綠十字"2型炮彈(右)
1917年西線德軍由于實施總體戰略防守,所以綠十字炮彈在這裏主要用于防禦戰鬥,殺傷或封鎖英法軍隊的炮兵和步兵,故沒有什麽戰績留存下來。但改進後的綠十字炮彈在東線戰場和意大利前線依然有自己的耀眼時刻,而這就必須提到德國的兩場大規模勝利:裏加戰役(Battle of Riga)與卡波雷托戰役(Battle of Caporetto)。
裏加戰役的相關計劃早在1916年12月就被東線德軍最高指揮部參謀長霍夫曼少将拟定,而1917年3月的俄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後,新登台的資産階級臨時政府罔顧民意,繼續實施對外戰争,導緻俄國境内怨聲載道暴亂不斷。霍夫曼意識到現在是給俄國捅上一刀逼迫其求和的大好時機,于是決定對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裏加實施攻擊,對彼得格勒構成緻命威脅。
爲了最大化的殺傷位于裏加的俄國第12集團軍,霍夫曼先是命令布呂赫穆勒上校策劃針對德瓦納河強渡戰的火炮支援,後想辦法爲擔任攻擊任務的第8集團軍湊足了1159門各類火炮,在攻擊區達成了每公裏148門的恐怖密度。德軍完善的鐵路系統讓他們得以給第8集團軍儲備了65萬枚炮彈,這讓布呂赫穆勒上校增添了不少信心。
第8集團軍胡蒂爾上将決定将位于裏加以南28公裏的西德瓦納河右岸作爲突破口,因爲該河左岸的俄軍因爲二月革命撤出了被稱作"死亡島"的橋頭堡,防備虛弱,是最适合讓德軍插刀子的地方。本次攻擊由三個步兵師作爲突擊刀鋒,而1159門火炮組成的170個炮兵連将劃分爲四個火炮群支援他們。德軍偵察機爲此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們事先就對西德瓦納河右岸的俄軍縱深防禦工事進行了詳細拍攝,德軍炮兵得以将總計8平方公裏的俄軍陣地劃爲40個分目标,每個分目标爲400*400米的矩形區域。
本次行動的重中之重依然是炮兵力量,但布呂赫穆勒上校做出了兩個改變,其一是不再盲目的依靠數天的無差别炮擊摧毀眼前的一切,這不僅容易暴露意圖還會導緻前方道路破壞嚴重阻礙德軍推進,炮擊改爲進攻前數小時的短促轟炸,但所有火炮都會憑據地圖上标出的重點用最大射速實施輸出,尤其是要全力破壞俄軍指揮中樞和交通道樞紐。其二是與本文主題相呼應的要點,布呂赫穆勒上校首次将藍十字炮彈和綠十字炮彈真正組合起來實施混合化學攻擊,德軍炮兵會使用射速占優勢的7.7厘米野戰炮和10.5厘米輕型榴彈炮先向敵軍炮兵陣地發射藍十字炮彈,布呂赫穆勒上校要求野戰炮在一分鍾之内必須向1平方公裏的敵軍陣地發射至少100枚毒氣炮彈,而輕型榴彈炮在相同時間内也要至少打出50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在迅速形成高濃度的二苯基氯胂覆蓋敵軍炮兵陣地,利用該物質能夠滲透防毒面具和制造強烈嘔吐效果的特性讓他們無法正常使用防毒面具,然後德軍炮兵就會發射綠十字炮彈轟炸這裏,該炮彈容納高度緻死的光氣制劑,足夠癱瘓炮兵。布呂赫穆勒上校解釋道:"我們的目标不是爲了破壞敵軍的炮兵設備,而是讓他們暫時失去功能。"
1917年9月1日淩晨4:40,1159門德軍火炮開始向俄軍第168步兵師位于伊克斯庫爾的防禦陣地實施猛烈轟炸,總計170個炮兵連中的104個負責化學攻擊,使得事先劃分好的40個分目标的主要地點均遭到2個德軍炮兵連的毒彈轟炸,德軍火炮每隔12分鍾就會用最大射速打出毒氣炮彈,一直持續了兩個小時。俄軍炮兵陣地在這兩小時中遭到了615門德軍火炮的密集襲擊,先是大量的藍十字炮彈落到這裏,劇烈的爆炸(藍十字炮彈炸藥裝填量很大)伴随而來的是成堆的二苯基氯胂納米顆粒,讓俄軍士兵的防毒面具幾乎成了擺設,不少人趴在地上嘔吐,随後綠十字炮彈也轟了進來,讓俄軍炮兵周圍全是窒息性毒氣。德軍後來發現毒氣轟炸導緻大批俄軍炮兵放棄陣地逃走,而他們的火炮沒遭到什麽破壞。
2小時已過,德軍炮兵将彈道轉向俄軍步兵陣地,開始了長達3小時10分鍾的轟炸,分爲四個階段,專門針對俄軍步兵塹壕、指揮所、後備隊營地和交通線輸出。俄軍步兵成爲了最大的受害者,第一時間就遭到了大量藍十字炮彈和綠十字炮彈的攻擊,俄軍第186步兵團所在的4平方公裏陣地被毒氣死死的覆蓋。早晨9:10,德軍步兵開始利用渡橋和小船強渡西德瓦納河,但德軍炮兵兇狠的毒氣攻擊讓他們幾乎沒有死傷,許多官兵覺得自己是來散步的。德軍從建立橋頭堡到攻占德軍二線工事都沒能遇到什麽炮火反擊,沿途還遇到不少被毒死的俄軍士兵的屍體,其中20多具是在一個掩護所發現的,一些屍體甚至還帶着防毒面具,說明改良後的綠十字炮彈确實取得了進步。德軍在5小時炮擊中發射了56萬枚炮彈,其中藍十字炮彈高達72280枚,綠十字炮彈高達44695枚,它們表演的"彩色炮彈射擊"讓轟炸俄軍炮兵的炮彈中有50-80%都是毒彈,而這個比例在轟炸俄軍步兵的炮彈中是20%-45%。英國戰略家、陸軍少将J.F.C.Fuller後來在1961年所著的《戰争行爲》中寫道:"第一次熟練使用毒氣進行滲透是在馮.胡蒂爾将軍對裏加前線的攻擊。"
圖8:被綠十字炮彈毒死的俄軍士兵
1917年8月19日,意大利第2集團軍成功搶渡伊松佐河,連續攻破奧匈軍隊三道防線,突破10公裏之多,占領了具有戰略價值的巴因西紮高地。奧匈帝國在9月4日反擊失敗,前後僅被俘人員就超過三萬人,維也納的奧匈高層們不得不承認不依靠德國力量遲早完蛋,于是向德國政府緊急求援。德國陸軍統帥部第一軍需總監魯登道夫上将派遣阿爾卑斯戰區的專家克拉夫特·馮·德爾門辛根前往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考察。克拉夫特深信意大利再次進攻,奧匈帝國必定失守,于是提議奧匈帝國及德國聯軍沿着弗裏錫和托敏中間30英裏長的狹窄小道發動進攻。而那個名爲卡波雷托的小鎮就坐落于這條戰線的中心。這位巴伐利亞參謀長拒絕使用慣常的哈布斯堡強攻戰術,而是沿着阿爾卑斯山脊向前推進,以便對山谷地區進行大面積的突襲。他稱這次行動"艱難,危險,并充滿了不确定性"——但并非不可實現。魯登道夫對此表示贊同。他任命奧托·馮·畢洛将軍率領新組建的第14集團軍,克拉夫特·馮·德爾門辛根擔任集團軍參謀長。從9月20日開始,2400餘列火車載着重型火炮和飛機從波羅的海前線駛向卡爾尼奧拉和卡林西亞,而火炮部隊的總指揮依然是布呂赫穆勒上校,他負責指揮第14集團軍麾下的1621門普通火炮和301門塹壕迫擊炮。
1917年10月24日淩晨2:00,第14集團軍炮兵開始用毒氣炮彈對意大利第2集團軍陣地進行等速射擊,襲擊意軍第二線掩體、指揮所、炮兵陣地和交通線。在普萊佐方向進行了兩次毒劑抛射炮攻擊。化學攻擊後,進行威力空前的破壞射擊,很短時間内,意軍掩體、掩蔽部、避彈所均遭破壞,指揮所與前沿陣地聯系全部中斷。由于意軍防毒器材不完備,德軍的化學攻擊取得成功,在炮擊開始的第一時刻就有超過2000枚藍十字與綠十字炮彈砸向意大利人。霧雪籠罩下,毒氣在狹窄的阿爾卑斯山谷中快速擴散,而意大利原始的防毒面罩根本無法爲卡多爾納軍隊提供任何保護。清晨6:30,第14集團軍炮兵使用重型塹壕迫擊炮對在意大利的第一線上實施密集轟炸,這一戰線上部署了絕大多數部隊士兵和機關槍。
10月24日8:00,第14集團軍的步兵轉入進攻。在托爾米諾方向,當天占領了卡波雷托。在普萊佐方向,由毒氣大隊建立的毒氣偵察組協同2個突擊隊在步兵之前前進,除伊宗佐河對岸曾有意軍機槍射擊襲擾外,幾乎未遇抵抗。在深谷中,發現意軍500~600人已中毒死亡,其中僅有少數人戴着防毒面具。
圖8、9:1917年10月24日被第14集團軍毒彈轟炸殺死的意大利士兵
圖10. 拜耳集團2002年至今使用的logo。德國拜耳集團(Bayer)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和醫藥保健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爲知名的《财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全球制藥巨頭,在生命科學、高分子材料創新、精細化工、作物科學及醫藥保健等衆多領域位居業界前列。總部位于德國的勒沃庫森,在六大洲的200個地點建有750家生産廠;擁有120,000名員工及350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世界各國。公司的産品種類超過10000種,是德國最大的産業集團。該公司生産的阿司匹林,被人們稱爲"世紀之藥",也創造出了"魔鬼的傑作",就是海洛因。2016年2月25日,拜耳集團發布的2015年度财報顯示,集團銷售額爲463.24億歐元。2016年9月14日,拜耳與孟山都達成收購協議。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