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暗榮耀 2》在國内爆火的趨勢勢不可擋,這次沒有癌症、車禍和愛情,當年《浪漫滿屋》的喬妹也成爲了大殺四方 " 喬姐 "。
開播八集大放送,雖然已經完結一周,但一句 " 妍珍呐 " 一句 " 西八 " 依舊餘音繞梁。
從劇中角色到劇情細節都被網友翻出來反複咀嚼。
從狂磕河道英與文東恩的一眼萬年,到在孫明悟手機備注裏 " 笑出強大 "。
可熱鬧之外的畫風逐漸變味," 李莎拉吸毒頹廢妝 " 突然在網上走紅。
同時在引發了網友之間的激烈争論。
有人以吸毒仿妝不齒,大罵無知:
" 這個世界到底怎麽了?!好看在哪裏呢?是爲了熱度還是爲了特立獨行還是真的審美就是這樣,簡直扭曲我的三觀。"
" 家暴妝、吸毒妝,真有你們的,什麽都用來娛樂化。"
" 過度娛樂化了……那不就是一個糜爛玫瑰的妝造,之前什麽破碎頹廢病嬌不都這麽喊。"
也有人認爲是道德标兵們過于上綱上線,表示 " 成年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
畫 " 李莎拉吸毒頹廢妝 ",
不是蠢就是壞
在 " 李莎拉吸毒仿妝 " 出現熱搜後,緊接着官方現身 " 打假 ":
話題 # 這才是吸毒前後真實的面容變化 # 沖上熱搜,獲得上億閱讀。
(真實的吸毒狀态一覽↑)
在影視中,李莎拉吸毒妝明顯經過意識性的美化然後在熒幕上得以呈現。
(影視呈現效果離真正的吸毒狀态還有天壤之别)
其次,在對李莎拉的仿妝中不少人摻雜着的是對劇中 " 李莎拉 " 人生的羨慕之情。
" 父母疼愛,有自己的小金庫,犯了錯也有父母撈 ......"
這種價值觀導向最後甚至變成 " 羨慕這種享受一切自由的權利,但不想承擔任何義務 "。
而不是看到在父母無限縱容下的悲劇,更沒有正視毒品的危害。
再者,關于 " 吸毒仿妝 " 的對錯——不是蠢就是壞。
界限就在于," 吸毒仿妝 " 不是影視藝術,大家更容易信以爲真,形成錯誤導向。
很多人在模仿欲的助推之下,躍躍欲試,完全沒有思考過這種行爲會産生怎樣的不良影響。
用 " 精緻的妝容 " 無形的美化了吸毒的危害,不僅将警方多年努力的宣傳毀于一旦,更是對緝毒警察的一種諷刺和傷害。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2016 年,我國共有 362 名緝毒警犧牲在崗位上。緝毒警的每一次任務都是生死對決。
成千上萬的緝毒警察站出來 , 冒着生命危險 , 追繳毒品、緝拿毒枭 , 其中一些人 , 甚至永遠長眠于地下。
這個被過度娛樂化的時代,吸毒不該淪爲娛樂的附庸,這些是 " 底線 "。
而 " 成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 本身就是一種詭辯。
一方面,網民從來不被局限于成年人。
據《2018 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53.9% 的網紅粉絲年齡在 25 歲以下。
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網紅粉絲,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其次,說這種話的網友如果能夠明白是非,就不會去畫所謂的 " 李莎拉吸毒頹廢妝 "。
而在這類仿妝下面的評論區,聚集着 " 好美 "、" 好絕 "、" 狠狠愛住 " 的稱贊。
(某仿妝下的評論)
在不少美妝博主手上,更是将所謂的 " 吸毒妝 " 實現了化腐朽爲神奇,實則是其天生麗質難自棄的表現。
" 我的妝容我做主 " 從來都不是罔顧是非的擋箭牌。
而一味沒有底線的引流,終究會變成一場末日狂歡,娛樂至死是烏合之衆的雪崩。
不是所有的詞條,變成帶了 # 的話題,就可以變成一個輕飄飄的樂子。
被稱爲 " 地獄之眼 " 的毒品,一旦涉足,将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當年的紀錄片《鳳凰路》就曾殘酷的揭露了吸毒女性的掙紮與堕落。
但這血淋淋的警示正在互聯網被一個個網紅仿妝 " 抹去 "。
警方花了很多年做的毒品危害教育也在網紅美化的妝容裏功虧一篑。
是林則徐都要被氣到的程度。
" 吸毒仿妝 " 在網絡變成段子,被無意(或有意)的去美化,而對無知者來說卻是随時可能跌入萬丈深淵。
" 如果罪惡變成娛樂,将有更多人毀于這場娛樂。"
在《毒女人》一書中,一個吸毒女這樣自述:
毒瘾發作時,
渾身上下的火就竄到腦門裏面去,
都想把眼睛挖出來,恨不得就把皮撕掉,把肉撕掉。
那種疼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像在噬你的骨頭,使骨頭像劈開一樣。
……
所以一個上了瘾的人,
爲了避免那樣的疼痛,
就沒有不敢做的事了,
什麽廉恥、倫理、道德、法律,統統會忘得一幹二淨。"
隔着屏幕,我們都能感受到的可怕。
而流量網紅們繼續以絕對利益主導的冷漠和無知,才是最大的惡。
無底線的娛樂
就會成爲 " 惡 " 的幫兇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見識過了 " 入獄妝 "、" 家暴妝 ",甚至在疫情期間被幽默化的 " 病毒仿妝 "。
" 家暴妝 " 曾一度被歪曲成另一種 " 酷 " 和 " 美 " 的代表。
被家暴女性的噩夢竟成了一種 " 潮流 ",無疑是給受害者火上澆油。
網絡上陷入一切皆可娛樂化的病态,用他人的傷痛制造出一場場狂歡。
連勞榮枝這樣的惡魔都能成爲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爲她應援甚至組建粉絲團。
然後,不出意外的開始出現勞榮枝仿妝。
甚至對方努力在文案中做出解釋" 開玩笑,沒有蹭殺人犯熱度的意思昂 "。
世道崩壞,就是網紅文化從無序滑落至無底線導緻的。
尼爾 ·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這樣寫到:
" 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爲娛樂的周而複始;
如果嚴肅的公衆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如果人民蛻化爲被動的受衆;
一切公共事物形同雜耍,那麽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而當下互聯網環境正在陷入這樣的麻木之中。
網絡娛樂化背後,那些被扭曲的真相正在腐蝕人們的理智思維。
才有了那些唯美浪漫的幻想。
網絡上流行的視頻裏,他們隻看見國民時代霸道軍閥和嬌妻姨太。
吸毒這種惡性行爲也可以被美化,家暴可以成爲網絡上幽默的調侃,兵荒馬亂的時代被幻化成浪漫偶像劇 ......
本該嚴肅的話題也能被無限造梗,成爲全民娛樂。
當悲劇也被幻化一種娛樂,将有更多人毀于這場娛樂。
即使有人一遍遍的指責,依舊淹沒在流量的聲浪中。
他們還會反過來責怪你上綱上線。
" 至于嗎?不就是開個玩笑。"
" 至于嗎?又在道德綁架。"
粉絲的盲目随從,慫恿着他們一次次持續突破底線。
想起魯迅先生筆下吃人血饅頭的看客,麻木不仁一遍遍在當代重演。
一群人依賴流量成爲談資和牟利的工具,一群人吸食着娛樂的精神鴉片。
任何一個時代,如若甘心淪爲娛樂的附庸,結果隻會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