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巨頭的暗戰,已經擺到了明面上。
比亞迪前腳剛對供應商提出降價 10% 的目标,特斯拉後腳就說自己的付款時間比去年又縮短了。
今天,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微博放話,2024 年特斯拉對供應鏈夥伴的付款周期現在隻需要 90 天左右。
她認爲與供應商夥伴同生共赢,通過技術革新來增效降本,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行業才能更繁榮,消費者才能持續得到最棒的産品。
昨天,一份比亞迪要求供應商明年起降價 10% 的郵件在網絡上刷屏。
比亞迪随後回應稱,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
他們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标,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無獨有偶。上汽大通也被曝向供應商緻信稱,希望供應商夥伴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的大項目中,目标降本 10%。
無論是向供應商壓價,還是通過技術革新來增效降本。
所有這一切,隻有一個目的:提升複雜形勢壓力下的生存能力。
當前汽車市場供大于求,已經成爲車企們統一的共識。
而降價幾乎成了搶奪市場份額的唯一手段。紅海之中,沒有一家廠商能夠置身事外。
前不久,面對國産新能源的圍攻,特斯拉 Model Y 直接來了招 " 釜底抽薪 ",銷冠 Model Y 直接降價 1 萬,繼續 5 年免息。
按照以往慣例,特斯拉的降價必然會有聯動效應,新一輪的價格戰山雨欲來風滿樓,大概率會更猛更激烈。
對于老百姓來說,零部件成本降下來,汽車就有了進一步降價的空間,大家以後買車會更便宜,這是好的一面。
但往壞了說," 要麽卷死要麽餓死 " 發展到極緻,供應商隻能想辦法省錢,會不會犧牲産品質量,會不會劣币驅逐良币,這都說不準。
當下,汽車行業早已經不是前些年的暴利行業了,絕大多數汽車汽車都不掙錢,經商商、4S 店暴雷數不勝數。
也難怪長安汽車總裁王俊表示,中國 71 個乘用車品牌僅 3 家盈利,預計未來 80% 以上中國品牌将面臨關停并轉。
如果真的是這樣,也就是五六十家汽車品牌都要倒下,可謂慘烈。
前不久,瑞銀投資銀行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曾預測,相關補貼政策可能已經提早透支市場需求。
在車企加大産能的前提下,價格戰将會持續,新一輪車企 " 價格戰 " 很有可能會在 2025 年 1 月出現。
随着一波又一遍新車大量上市,市場供需失衡狀況預計在短期内難以得到根本改善。
毫無疑問," 卷成本 " 将是 2025 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下一個撐不住倒下的,你猜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