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新中産家庭危機中的共進退》,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這幾年,新中産是一個頗具讨論熱度的群體,他們的生活仿佛被放到了顯微鏡下,從衣食住行,到三觀愛好,每個細微的變化都可以被無限地放大。
" 新中産 " 這個詞也極具魔力主義,人們一邊樂此不疲地調侃他們的危機,一邊又對能夠被劃歸其中充滿着希冀。
這或許是因爲在 " 新中産 " 的背後,總是暗含着諸如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着體面的收入、進步的思想以及品質感的生活方式等标簽,能給人帶來一種自我身份上的認同和滿足。
但與之相對的另一面,則是新中産們内心深處岌岌可危的安全感,所謂的财務自由也過于 " 表面 ",加上又正值壯年,還面臨着生活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既承受着現實的重擔,也有着對未來的不安。
然而,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說,大部分新中産的焦慮與危機程度倒也遠沒有旁人想象中的那麽嚴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依靠努力讀書或是做對了選擇,搭上了時代紅利的電梯才跻身于此,因爲經曆過底層的困苦與艱辛,也會對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格外珍惜。
我身邊絕大多數的新中産,他們普遍既有進取之心,也明克制之禮;縱然心有猛虎,亦能細嗅薔薇。
因此,人們在看待新中産的焦慮多少是帶有一些誇大的濾鏡,它本質上就是人類在持續追求美好、穩定生活這個目标之下的一種合理壓力。就像我們在運動過程中乳酸的産生會帶來肌肉的不适,但這種不适感其實是身體發出的風險信号,是一種機體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
當然,因爲存在的焦慮并不會憑空消失,因此也就不能放任不管。
而在應對這樣的焦慮時,如果說過往新中産的注意力都應該集中在工作上如何繼續向前一步,那麽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更在于家庭内部能否達成新的共識。
衆所周知,中産階層的工作更受制于外部環境的波動以及職業黃金期等客觀規律的影響,但在人生天平的另一端——家庭生活裏,其内部的财務經營、子女教育、情感關系等方面,卻是可以通過刻意訓練和努力去實現一個好的結果。
因此,關于此類問題的讨論和思考,對于新中産而言就顯得必不可少。
财務經營目标
首先,新中産家庭要有經營目标。
如果按照美國标準來看的話,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 5 萬~25 萬美金(折合人民币約爲 36 萬 ~180 萬)就會被歸到中産階層,當然這個标準并不十分固定,也會受到地區、職業等因素的影響,比如在紐約,由于物價和房價都比較高,标準就要相對高一點。
而大部分美國普通中産家庭的年收入基本是在 5~15 萬美金(折合人民币約爲 36 萬 ~100 萬),這類家庭經營的首要目标應該是安全和穩定,盡量保證财務的健康,避免經濟動蕩所帶來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這一波陷入困境的中産,不管是撬杠杆還是大投資,其實無一例外都是忽視了 " 安全 " 才是普通中産家庭财務經營的第一要義,他們更傾向于和通貨膨脹進行交手博弈。
人性總是這樣的貪婪而不自知,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不掌握生産資料、隻是搭上了時代的快車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實則也并不容易。
那麽針對 " 财務安全 " 更爲具體的做法是啥?
首先,是基本險的安全。要保障家庭成員最基本的醫療、重疾、養老等保險的配置,但不要對需要連年繳費的商業保險進行大量投入,因爲一旦家庭經濟遇到困難時,就會發現一年兩三萬的保費也會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一旦退出,也意味着還要承擔之前繳納過的費用損失;
其次,是現金流的安全。一是放下虛榮心,一年一趟的出國遊,人手一件的始祖鳥,也并不意味着就此能夠帶來穩固的社會階層地位;二是規避過高的房貸或者是創業投資、極具誘惑力回報的理财,因爲這些極易成爲讓家庭失去現金流的高危因素。
中産返貧除了說有時運不濟之外,很多時候也有自己 " 努力 " 的結果。因爲多少有點資本,所以才敢冒險,因爲經曆過,才會無比自信,因爲錯過了很多機會,才更想拼命抓住機會去賭一把。
然而,人永遠無法賺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那些憑實力賺到的,最終也會憑實力虧掉。
時代的逆變影響着每一個人,但對城市中産群體的經濟沖擊往往尤爲強烈。
子女教育目标
新中産階層因爲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并因此受益,自然也就更加不吝惜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
而在教育這項成本上的投入,既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高到沒有上限。
這些年,由于出國留學這條路投入很大,結果卻不理想。因此新中産另辟蹊徑,比如開始熱衷于拿香港身份,投資海外房産,希望孩子未來可以通過這條路低分考取國内的優質大學,這其中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之大不言而喻。
但我一直認爲,一條衆所周知的捷徑,如果新中産都可以通過踮踮腳夠到,那麽也就意味着這條 " 捷徑 " 可能将很快失去性價比。
除此之外,在教育方面,未來到底還會發生什麽樣的變革,誰也說不準。
因此,相比較貴族階層以培養常青藤精英爲目标的教育路徑,普通新中産家庭的子女教育目标應該更爲 " 務實 ",不要總想着花錢走捷徑一步登天,因爲大概率是資本盯着中産口袋設計的一場精準收割。
引導孩子去選擇一條可以通過腳踏實地來安身立命的路,選擇可以通過技能和經驗完成時間積累的工作,而不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金錢和人脈才能實現。
所謂富養的教育觀,它真正帶來的東西并不是金錢堆砌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禮儀、審美、知趣、自律、磨難、勇敢、創造力等品質,是一種充滿野性卻不乏精緻的養育體驗方式。
我們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學習的料,所以沒必要統一都在學業上去追求一個好的結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影視劇就講述了因爲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系,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下被忽視的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劇中的孩子生活條件都很優越,卻活得很累,抑郁、崩潰……比如朱莉,一個在衆人眼裏完美無缺品學兼優的高中生,熬完了高考,卻在拿到了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選擇了結束生命。
當下很多新中産家庭裏成長起來的孩子,什麽都不缺,幹什麽都沒動力,就是一闆一眼地完成父母交代過來的一項又一項的任務,社會稱之爲 " 空心化 ",就是對人生提不起興緻。
就像吳曉樂老師在書中說的那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每個孩子也一定都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并甘心投入精力。
能夠激發一個孩子無限潛能的地方絕不是補習班,而是他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所在。家長需要去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找到這項興趣和特長,一味地想要補齊短闆,語文不行補語文,數學不行補數學,殊不知短闆怎麽補都不會超過長闆,未來的人生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是一個人的長闆所在。
家庭情感目标
新中産家庭裏日積月累的情緒消耗和激情折損,究竟是出于經濟危機下的焦慮處境,還是一夫一妻制的必然困境,已經失去了讨論的意義,因爲好的家庭關系始終都是治愈中年人疲憊不堪的一劑良藥。
大抵也是因爲全力培育下一代是新中産家庭的重中之重,因此夫妻間的任何嫌隙都可以礙于體面和理性選擇閉口不談,爲了維護往昔的和平與穩定,拒絕直面溝通問題成了最節省成本的相處方式。
但那些在沉默中未被解決的問題對于彼此而言又都如鲠在喉,在日後的某一天也一定會出現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比如電影《遊客》就曾講述了一個因雪崩而陷入信任危機的瑞典中産家庭故事。
男主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一雙可愛的兒女,劇中夫妻二人自始至終都沒有發生過任何正面激烈的争吵,大家都是按照各自的處理态度和預設的結果去推動每一次交流。
先是妻子強烈的自尊心下的頻頻責難,然後是丈夫在理性自控下一成不變的搪塞,矛盾一次次被推向了更深的地方,于是夫妻間的每一次溝通隻是徒留大面積的失語,彼此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最終整個家庭就是沉浸在冰冷無邊的沉默裏。
除了缺乏溝通以外,新中産家庭失去一段金貴的關系,另一個重要的導火索就是用舊的眼光去看待眼前這個新的人。
或許兩人相知于微時,但當其中一方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後,在家庭中卻并未得到相應的情緒反饋,在一方的眼裏,伴侶可能始終都是那個灰姑娘 / 窮小子,讓對方感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不配得感,沒有人甘願始終卑微。
而最可悲的,莫過于眼中沒有對方的存在,不能一緻對外,把自己置于彼此生活中那個局外人的位置。
就靜靜地看着對方因爲生活的重壓或者是外界的聲音而崩潰,或者是發瘋,說不定最後還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對方做錯了選擇,又或者是情緒不夠穩定。
事實上,區别于頂級階層關系中一方對另一方一騎絕塵的引領,和低級階層關系中最易僞裝的低廉保姆式情緒價值供給,新中産階層更需要家庭成員間戰友般的同榮辱共進退。
步入婚姻後的兩個人就不再是一種零和博弈,而是深度的利益捆綁共同體,那麽不管是在争取社會資源,還是情緒感受始終都應該選擇步調一緻,這也是新中産家庭中最爲可貴的情緒價值。
尾聲
人生步履不停,但無論前面走的多快,後面也難免會慢掉一拍。
也許是努力打拼多年,結局卻是失業;也許是殚精竭慮養育的孩子,結局卻是平庸;也許是一次意料之外的變故,讓生活脫離原本的軌道……
但在任何時候,隻要中産家庭裏兩個人尚能在财務、教育、情感經營等大方向上達成堅定的共識,以及在危機中給予彼此無條件的信任、支持與陪伴,這就是新中産家庭安全感和歸屬感真正的來源。
前半生屬于轟轟烈烈的事業,後半生屬于安安穩穩的家庭。
新中産的生活并不總是充滿着浮誇的腔調和無盡的焦慮,努力在家庭中經營一份安穩且能共進退的幸福,或許才是他們生活真正的底色。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