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1 日,位于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曆史博物館通過官方賬号,發布了一則動态。
展示了該博物館收藏的一門法國斯托克斯 - 勃蘭特(Stoks-Brandt)1927 型 81mm 迫擊炮,館方表示這種法國迫擊炮對于蘇聯迫擊炮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1904 年,參加日俄戰争的列昂尼德 · 尼古拉耶維奇 · 戈比亞托,爲了有效殺傷躲藏在戰壕内的日軍,将一種老式的 47mm 海軍臼炮安裝到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帶有長尾翼的炮彈,擊退了日軍多次進攻。這種新型火炮當時被稱爲 " 雷擊炮 ",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上世紀 20 年代初,蘇聯炮兵研究所氣體動力實驗室成立 "D 設計和測試組 ",并以組長 N.A. 多羅夫列夫命名。最初,多羅夫列夫團隊同時研制新型迫擊炮和超口徑炮彈,其設計思路與法國杜梅齊爾 2 号迫擊炮相同。可以看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的産物,拆下炮輪之後,安裝到金屬或木制底盤上,發射帶長尾翼的超口徑炮彈。
當 1918~1922 年内戰結束後,蘇聯軍隊參加的第一次重大武裝沖突就是 1929 年秋的中東路沖突。這也是蘇聯軍隊第一次使用 T-18(MS-1)坦克參加的武裝沖突。在中東路沖突中,蘇聯軍隊繳獲了大量中國東北軍隊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數十門法國斯托克斯 - 勃蘭特 1927 型 81mm 迫擊炮和數百發炮彈。這門新型迫擊炮立刻被送到莫斯科和列甯格勒,最終對蘇聯迫擊炮的發展産生了很大影響。
斯托克斯 - 勃蘭特迫擊炮上使用的三角形炮架,後來成爲蘇聯迫擊炮的重要特征之一。這種炮架設計非常出色,通過兩個支腿和三個鉸鏈可以适應不同的地形。同時,法國勃蘭特公司還爲這款斯托克斯迫擊炮研制了新型炮彈。鑄鐵材質的流線型彈體後部有尾翼,炮彈在飛行過程中不會翻轉,可以保證落地時彈體頭部的引信首先觸地引起爆炸。1927 年,法國陸軍采用斯托克斯 - 勃蘭特迫擊炮,随後投入大批量生産,并出口到世界各國。
多羅夫列夫小組在研究各種設計方案之後,決定放棄落後的杜梅齊爾 2 号迫擊炮設計,并采用斯托克斯 - 勃蘭特迫擊炮的概念。1931 年 11 月 29 日,多羅夫列夫将 82mm 迫擊炮的設計圖紙提交給炮兵裝備總局。這款蘇聯迫擊炮就是法國斯托克斯 - 勃蘭特迫擊炮的直接複制品,但口徑比法國原型略大,改爲 82mm。按照多羅夫列夫的想法,這将使蘇聯迫擊炮使用繳獲的炮彈,而敵人無法使用繳獲的蘇聯炮彈。
1932 年 1 月 7 日,紅十月工廠接到了生産 5 門 82mm 迫擊炮的訂單。1936 年結束所有的廠家和軍方測試之後,蘇聯陸軍正式采用新型迫擊炮,并命名爲 1936 型(BM-36)82mm 營級迫擊炮。這種迫擊炮參加了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等衆多戰争和地區武裝沖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美國、日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都向法國購買了斯托克斯 - 勃蘭特迫擊炮的特許生産許可證。1927/31 型的斯托克斯 - 勃蘭特迫擊炮曾在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服役。1939~1940 年,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并入蘇聯後,以及蘇芬戰争(1939~1940 年)結束後,蘇聯陸軍裝備了大量斯托克斯 - 勃蘭特 81mm 迫擊炮。蘇聯列甯格勒民兵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海軍陸戰隊使用這種法國迫擊炮,在衛國戰争中大量殺傷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士兵。
斯托克斯 - 勃蘭特 1927 型 81mm 迫擊炮性能參數:
口徑:81mm
戰鬥全重:59 千克
仰角:45 °~85 °
射速:25 發 / 分鍾
射程:100~2850 米
炮組:3 人
爲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