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197篇原創文章,作者:汪明軍。
全文共11092字,配圖3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4年3月15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汪明軍專輯"
接上期()
開皇三年(583)二月,沙缽略可汗聯合阿波可汗又複擾隋邊,經過近三年準備的隋帝國已決心發起反擊。當年四月,隋文帝下诏征伐突厥,其诏曰:
"往者魏道衰敝,禍難相尋,周、齊抗衡,分割諸夏。突厥之虜,俱通二國。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氏西虞,懼周交之厚。謂虜意輕重,國逐安危,非徒并有大敵之憂,思減一邊之防。竭生民之力,供其來往,傾府庫之财,棄于沙漠,華夏之地,實爲勞擾。猶複劫剝烽戍,殺害吏民,無歲月而不有也。惡積禍盈,非止今日。
朕受天明命,子育萬方,愍臣下之勞,除既往之弊。以爲厚斂兆庶,多惠豺狼,未嘗感恩,資而爲賊,違天地之意,非帝王之道。節之以禮,不爲虛費,省徭薄賦,國用有餘。且彼渠帥,其數凡五,昆季争長,父叔相猜,外示彌縫,内乖心腹,世行暴虐,家法殘忍。東夷諸國,盡挾私仇,西戎群長,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徒,切齒磨牙,常伺其便。達頭前攻酒泉,其後于阗、波斯、挹怛三國一時即叛。部落之下,盡異純民,千種萬類,仇敵怨偶,泣血拊心,銜悲積恨。斯蓋上天所忿,驅就齊斧,幽明合契,今也其時。故選将治兵,赢糧聚甲,義士奮發,壯夫肆憤,願取名王之首,思撻單于之背,雲歸霧集,不可數也。東極滄海,西盡流沙,縱百勝之兵,橫萬裏之衆,亘朔野之追蹑,望天崖而一掃。
但皇王舊迹,北止幽都,荒遐之表,文軌所棄。得其地不可而居,得其民不忍皆殺,無勞兵革,遠規溟海。諸将今行,義兼含育,有降者納,有違者死。異域殊方,被其擁抑,放聽複舊。廣辟邊境,嚴治關塞,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卧鼓息烽,暫勞終逸,制禦夷狄,義在斯乎!何用侍子之朝,甯勞渭橋之拜。普告海内,知朕意焉。"
檄文雄偉浩蕩,激昂壯烈,闡述了隋軍讨伐目的并不在殺戮生靈,而是重在安撫教化,隻要突厥能和平相處,便不需要像匈奴那樣稱臣歸附。
當月,隋軍二十萬(一說十餘萬)兵分八道,大舉進擊突厥。隋文帝以其異母弟衛王楊爽爲行軍元帥,督李充等四将率師數萬自馬邑出塞。河間王楊弘督上柱國豆盧勣等領軍數萬出靈州道,幽州總管陰壽率步騎十萬出盧龍塞,秦州總管窦榮定率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涼州道,諸路隋軍統一由楊爽節制。楊爽軍與沙缽略可汗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至武川縣古道),李充向楊爽建議道:"周、齊時代,互相征伐,曠日持久。突厥每來入寇,将領隻想到保存部隊,不能死戰,故此突厥每每勝多敗少,因此輕視中原軍隊。現在沙缽略傾國而來,更是對我不會防備,如果以精兵突然襲擊,定能取勝。"諸将對此都感到懷疑,隻有長史李徹贊同,楊爽遂命李充率五千精騎發動突襲,突厥果然毫無準備,被隋軍大敗。混亂之中,沙缽略可汗丢棄所穿金甲,躲進草叢中逃遁。
圖8.隋軍反擊突厥交戰示意圖
河間王楊弘率軍出靈州道後與突厥軍遭遇,一場鏖戰斬獲突厥敵首數千級。幽州總管陰壽軍出和龍道進擊高寶甯,高寶甯見隋軍勢大,慌忙求救于突厥。此時的突厥主力正與楊爽激戰于白道,已無暇分兵來救,高寶甯不敵,隻得放棄和龍城北逃,于是和龍諸縣悉平。後高寶甯又引契丹、靺鞨之衆複來襲擾,陰壽深以爲患,便以重金懸賞捉拿高寶甯,又派人離間其部将,衆叛親離的高寶甯隻能避走契丹,後爲其部下所殺,至此隋東北邊境趨于安定。
五月,秦州總管窦榮定出涼州道,與阿波可汗大邏便對峙于高越原(今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西北一帶)。此地原本幹旱無水,隋軍饑渴難耐,隻能刺馬血而飲,死者十之二三。所幸後來天降大雨,隋軍士氣大振,數次擊敗阿波軍。正當隋軍節節勝利之際,一名來自敦煌的戍卒來到窦榮定軍前自願效力,這名戍卒正是隋初名将,後來征南定北,威驚絕域的太平公爵史萬歲。
《隋書》記載:"史萬歲,京兆杜陵人。少英武,善騎射,骁捷若飛,好讀兵書。年十五,值周、齊戰于芒山,萬歲時從父入軍,及平齊之役,其父戰沒,萬歲以忠臣子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後從上柱國梁士彥擊尉遲迥之亂,每戰先登,以功拜上大将軍。後爾朱勣以謀反伏誅,頗相關涉,坐除名,配敦煌爲戍卒,自請弓馬,複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歸。後每辄入突厥數百裏,名譽北夷。"有此等猛将加盟,隋軍更是如虎添翼,窦榮定遂向突厥提出:"士兵有什麽罪過,何必讓他們互相殘殺呢,隻在兩軍中各選一位勇士決鬥定勝負吧。"阿波可汗應允,遂派一名騎将挑戰,隋軍則派史萬歲應戰。兩相交戰,史萬歲馳馬陣斬突厥首級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再戰,即請議和而退。
此時長孫晟正在窦榮定軍中擔任偏将,借着隋軍獲勝,乘機派人遊說阿波可汗道:"攝圖每次出征都獲大勝,但你阿波才入隋境,就被打敗。此乃突厥之恥,難道你心裏不慚愧嗎?況且攝圖和你兵力相當,但是攝圖常打勝仗,被衆人推崇,而你阿波出師不利,爲國家帶來恥辱,攝圖肯定會把罪過歸結到你阿波頭上,消滅你這一支北牙。請你好好想一想,你能對付攝圖嗎?"被長孫晟忽悠一番的阿波可汗一時也沒了主意,便派使者前往長孫晟處詢問對策,長孫晟對使者說:"現在達頭可汗已與我大隋聯合,攝圖就拿他沒辦法。阿波可汗何不依附隋國天子,并連結達頭可汗,這是萬全之計。何必喪失兵馬,回到攝圖手下,受他的淩辱和殺戮呢?"阿波可汗接受了長孫晟的建議,留兵塞上并派人跟随長孫晟入朝。此時沙缽略可汗已經在白道敗于楊爽,聽聞阿波可汗心懷貳意,與隋朝結盟,一氣之下掩襲阿波所居的北牙,盡俘其部衆,并殺其母親。阿波退無所歸隻得西奔達頭可汗玷厥。玷厥聞訊大怒,借兵給阿波東擊沙缽略。此戰阿波大勝,複得故地并收聚部衆十萬餘戶,後與沙缽略作戰屢屢得勝,其勢力益增。還有諸多突厥首領都與沙缽略有隙,他們或投奔玷厥,或歸附阿波,彼此之間攻伐不斷。爲了壯大聲勢,突厥各方勢力紛紛遣使至長安求援,隋文帝都不答應,有意令他們自相削弱。
五、宜将剩勇追窮寇:隋對突厥持續讨伐及突厥内部分裂
開皇三年(583)六月,突厥沙缽略可汗大舉入寇幽州。隋幽州總管李崇率領步騎三千人迎擊突厥軍,輾轉苦鬥十餘日,士卒傷亡慘重,隻得退保砂城(今河北省懷來縣境内)。突厥軍團團圍困,城牆多處倒塌,難以防守。李崇日夜血戰,又缺少糧食,因此每夜都派軍劫掠突厥營寨,奪取牛羊等牲畜充作軍糧,爲此突厥一直高度戒備以防隋軍偷營。後來李崇軍實在饑餓難忍,隻能冒死突圍,但鏖戰一夜幾乎死亡殆盡,天明時奔回城中的隻有一百多人,且都已身負重傷。後來突厥派遣使節對李崇招降,許諾封其爲特勒(突厥貴族名)。李崇自知終難免一死,吩咐部下說:"我失地喪師,罪該萬死。今日隻有一死報效國家。你們等我死後,可暫時投降敵軍,然後再乘機逃走,争取還鄉。如果有人見到皇上,可轉告我的話。"于是單劍匹馬沖入突厥陣中,又殺死多名敵軍,突厥亂箭齊發,将他射死。此戰隋軍全軍覆滅,後來隋文帝以李崇之功封其子李敏爲柱國。
同年八月,隋以尚書左仆射高熲出甯州道(今甘肅省慶陽市甯縣),内史監虞慶則出原州道(今甯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分兵進擊突厥。此時的沙缽略可汗西邊受迫于達頭、阿波等勢力,東面又被契丹侵逼,已是内外交困。開皇四年(584)二月,沙缽略可汗向隋朝請求和解,千金公主也上表請求改姓爲楊,認作隋文帝之女。隋文帝遂派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出使突厥,封千金公主爲大義公主,晉王楊廣建議乘機讨伐,隋文帝不許。是時沙缽略遣使緻書隋文帝曰:
"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緻書大隋皇帝:使人開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語,具聞也。皇帝是婦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是一。今重疊親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不斷,上天爲證,終不違負。此國所有羊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彩,都是此物,彼此有何異也!"
圖9.高熲畫像
收到沙缽略可汗來書後,隋文帝也回書答複:
"大隋天子贻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好心向此也。既是沙缽略婦翁,今日看沙缽略共兒子不異。既以親舊厚意,常使之外,今特别遣大臣虞慶則往彼看女,複看沙缽略也。"
在收到沙缽略可汗上書後,隋文帝派尚書右仆射虞慶則出使突厥,長孫晟作爲副使同行。隋朝使團抵達後,沙缽略一面集結軍隊,炫耀軍威;一面又羅列珍寶,展示财富。自己則高坐堂中接見虞慶則,聲稱有病,不能起身,并且揚言從其父以來,從不跪拜外人。虞慶則責備并曉以大義,沙缽略不理。千金公主私下對虞慶則說:"可汗是豺狼性格,與他過分争執,他發怒了就會吃人的。"長孫晟則提醒沙缽略說:"突厥可汗與隋朝皇帝都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肯起身跪拜,我們怎敢違背您的意願。但是可賀敦是隋朝皇帝的女兒,那麽可汗您就是大隋天子的女婿。女婿怎麽能不尊敬嶽父!"沙缽略大笑對屬下達官貴人說:"那是必須跪拜。"這才起立跪拜,然後跪着接受玺書,頂在頭上。過一會兒,感到非常羞愧,與其部下相聚恸哭。虞慶則讓沙缽略對隋上書時稱臣,沙缽略問左右侍從說:"什麽是臣子?"左右回答說:"隋朝所說的臣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奴仆。"沙缽略說:"我能夠成爲大隋天子的奴仆,全仗虞仆射出力成全。"于是饋贈虞慶則馬一千匹,并将堂妹嫁給他。
與此同時,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邏便的勢力正迅速壯大,其控制疆域向東越過都斤山,向西越過阿爾泰山,龜茲(新疆庫車縣)、鐵勒、伊吾,西域各國吩咐歸附,阿波自号爲西突厥,強大的突厥事實上已經分裂。在西突厥和契丹等部落的兩面夾擊下,沙缽略遣使向隋朝告急,請求帶領部衆越過沙漠,向南遷移到白道川,并希望隋朝能夠提供庇護。隋文帝同意并命晉王楊廣出兵接應,并提供物資,後又賞賜車樂等物器。有了隋軍支持,沙缽略有恃無恐,乘機西擊大邏便而破之。此時蒙古高原東部的阿拔國(鐵勒部落之一)乘突厥汗庭空虛而偷襲,掠走了沙缽略的妻子和兒女,隋軍反擊大破之,并把繳獲的全部人畜都還給了沙缽略。對此,沙缽略大爲感動,約定兩國以沙漠爲界,并上書曰:
"大突厥伊利俱盧設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言:大使尚書右仆射虞慶則至,伏奉诏書,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逾久愈明,徒知負荷,不能答謝。伏惟大隋皇帝之有四海,上契天心,下順民望,二儀之所覆載,七曜之所照臨,莫不委質來賓,回首面内。實萬世之一聖,千年之一期,求之古昔,未始聞也。
突厥自天置以來,五十餘載,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過萬裏,士馬億數,恆力兼戎夷,抗禮華夏,在于北狄,莫與爲大。頃者氣候清和,風雲順序,意以華夏其有大聖興焉。況今被沾德義,仁化所及,禮讓之風,自朝滿野。竊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号,今便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颡,永爲籓附。雖複南瞻魏阙,山川悠遠,北面之禮,不敢廢失。當今待子入朝,神馬歲貢,朝夕恭承,唯命是視。至于削衽解辮,革音從律,習俗已久,未能改變。阖國同心,無不銜荷,不任下情欣慕之至。謹遣第七兒臣窟含真等奉表以聞"。正式向隋文帝俯首稱臣。
隋文帝十分高興,回書答複:"沙缽略稱雄漠北,多曆世年,百蠻之大,莫過于此。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情深義厚,朕甚嘉之。已敕有司肅告郊廟,宜普頒天下,鹹使知聞。"并封沙缽略之子阿史那窟含真爲柱國、安國公,同時引見給獨孤皇後,賞勞甚厚。沙缽略大悅,從此向隋朝貢獻不絕。開皇七年(587)正月,沙缽略再遣使入貢方物,并請求在隋朝恒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一帶組織圍獵,隋帝許之,并遣人賜其酒食。沙缽略率部落叩頭領受,并于一日内手殺鹿十八頭,赍尾舌以獻。不久後沙缽略去世,隋文帝爲其辍朝三日,并派太常前往祭奠。
沙缽略可汗臨死前認爲兒子阿史那虞闾個性懦弱,遺命弟弟阿史那處羅侯繼承汗位。阿史那處羅侯認爲突厥曆代以來汗位都是兄弟相傳而非父死子繼,傳承不合理,主張阿史那虞闾繼位。雙方謙讓再三,方由處羅侯繼位,号稱莫何可汗,封阿史那虞闾爲葉護(相當于親王),并派使者向隋政府通報。隋以長孫晟持節冊封處羅侯爲突厥可汗,并賜予鼓隊旌旗。處羅侯勇而有謀,他打着隋朝賜予的旗鼓向西攻擊阿波可汗,阿波部衆以爲隋軍參戰,都望風而降,阿波可汗也被生擒。
戰後處羅侯上書隋文帝,請示如何處置阿波可汗。隋文帝召集衆臣讨論,樂安公元諧建議就地斬首,武陽公李充建議押解到隋都大興城公開處決,而長孫晟認爲這是屬于突厥内讧,阿波可汗并沒有公開與隋朝爲敵,如今乘他落難而将其誅殺,達不到招撫人心的目的,應該讓他們長期存在。高熲也贊同留下阿波,以示隋朝寬大。隋文帝表示同意(殺了阿波可汗,必然使處羅侯勢力空前壯大,不利隋朝分而治之局面)。開皇八年(588)冬,莫何可汗阿史那處羅侯西征鄰國,中流矢而死,突厥貴族擁立阿史那虞闾繼位,号颉伽施多那都藍可汗。
開皇九年(589),隋軍滅陳,自晉末以來分裂近300年的中華大地複歸一統。戰後隋文帝特意把陳後主的屏風賞賜給大義公主以示恩寵,但大義公主内心始終懷有國破家亡之痛,對她而言這道屏風分明就是隋朝又滅一國的炫耀與警告。睹物傷人的大義公主随手就在屏風上題詩一首:"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弦歌讵有聲。餘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惟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詩中最玩味的一句當屬"餘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通常讀者都會覺得"虜廷"是指突厥,可在大義公主心中,這個"虜廷"究竟是指突厥還是隋朝,旁人必是無法得知的。但是隋文帝知曉此事後深以爲恨,認爲大義公主終歸是隋朝的隐患。
開皇十三年(593),一個叫楊欽的隋朝逃犯流亡至突厥,并妄稱原北周驸馬彭國公劉昶與其妻西河公主密謀反隋,特派他來密告大義公主。報仇心切的大義公主信以爲真,不斷煽動都藍可汗起兵反隋。爲探聽突厥動向,長孫晟奉命出使突厥,大義公主見到長孫晟後,言辭不遜,并派心腹安遂迦(西域胡人,史載其與大義公主通奸)與楊欽計議反隋。隋文帝多次向都藍可汗索要楊欽,都藍都謊稱查遍突厥内外并無此人,拒絕交出。後長孫晟便買通其下屬,獲知楊欽所在,趁夜将其抓獲,都藍無奈隻得交出。與此同時,原莫何可汗阿史那處羅侯之子阿史那染幹(号稱突利可汗)向隋朝請求賜婚,隋文帝放話隻要能除掉大義公主,隋朝立即許婚。爲此突利四處散布大義公主通奸之事,突厥舉國嘩然,都藍可汗惱羞成怒,最終親手殺入大義公主,大義公主年僅33歲(楊欽之事,很可能也是隋朝爲了除掉大義公主所用的反間計,可憐突厥一再中招)。
殺了大義公主後,都藍可汗又向隋朝請婚,隋文帝召集衆臣商議,長孫晟認爲都藍一向反複無常,因與玷厥有矛盾,所以臣服隋朝。如果把公主嫁他,他必然憑借隋朝的聲威征服玷厥、染幹,今後更難制服。而阿史那染幹是處羅侯之子,兩代人都有隋朝交好,不如同意染幹求婚,命其南遷作爲防禦都藍的屏障,隋文帝對此同意。
開皇十七年(597),突利可汗派使者前來迎娶公主。隋文帝将宗室之女安義公主嫁與突利可汗爲妻,并相繼派遣牛弘、蘇威、斛律孝卿作爲使者,不斷賞賜突利夫婦。都藍可汗十分惱怒,認爲自己是突厥大可汗,反而不如突利這個小可汗,于是斷絕了對隋朝朝貢,開始侵擾隋朝邊境。
開皇十九年(599)二月,突利報告都藍可汗準備攻擊隋朝大同城,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爲行軍元帥(名義指揮,不到前線),以尚書左仆射高颎出朔州道,尚書右仆射楊素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道,三路進擊突厥。都藍可汗獲悉隋軍讨伐,十分畏懼,遂與達頭可汗結盟,共同打擊突利,雙方在長城下會戰,突利大敗。都藍盡殺突利兄弟子侄,并不斷追擊,突利與長孫晟隻帶着五騎連夜南逃,天明時行才陸續收集了數百名散騎。此時突利卻對長孫晟說:"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長孫晟恐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遠鎮(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令鎮中速舉烽火。突利見四處烽火俱燃,便問長孫晟:"城上然烽何也?"長孫晟謊稱:"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使見賊多而又近耳"。突利可汗聞後大懼,隻能火速避入隋朝。後來長孫晟帶突利可汗入朝,隋文帝聞大喜,進授長孫晟左勳衛骠騎将軍,持節護突厥。
四月,隋上柱國趙仲卿率軍三千在族蠡山(今山西省朔州市以北)與突厥軍相遇,激戰七天大破之,俘虜千餘人,牲畜以萬計。都藍可汗大軍趕到後,趙仲卿把軍隊結成方陣,四面抵抗,苦戰五日,高熲大軍終于趕到,内外夾擊,突厥敗退,高熲一路追擊過白道川,越過秦山(内蒙古大青山)七百裏而還。
同月,越國公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阿史那玷厥遭遇。以往隋軍在與突厥交戰時因擔心騎兵沖擊,都采用戰車、騎兵和步兵相互交叉的陣法,陣外四周遍設鹿角、蒺藜等物,騎兵被保護在最裏面。楊素認爲這隻是自我保護的辦法,不能取得勝利,于是改變戰術,下令騎兵擺開陣勢。達頭可汗聽說後大喜道:"真是天賜我也!"并下馬仰天而拜,即率十餘萬精騎直撲隋軍。隋上儀同三司周羅睺看到突厥陣形不整,乃請令率精騎迎擊,楊素指揮大軍随後繼進,突厥大敗,達頭可汗身負重傷逃走,突厥軍死傷不可勝數。
圖10.楊素像
十月,隋朝冊封突利可汗阿史那染幹爲意利珍豆啓民可汗,原屬染幹之部衆紛紛前來歸附。隋文帝命長孫晟率軍五萬駐朔州,興築大利城以便他們居住。當時安義公主已經去世,隋文帝又把宗室女義成公主嫁給染幹。長孫晟上奏表示雖然染幹部落回歸的越來越多,但在長城之内,還是會被都藍襲擊,不能安心定居,建議把他們遷徙到五原(今陝西省定邊縣)一帶放牧,可以憑借黃河天塹免遭都藍攻擊,人心必然安定。隋文帝同意了他的建議,并派越國公楊素出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慶州(今甘肅省慶城縣),太平公史萬歲出燕州(今河北省涿鹿縣),大将軍姚辯出河州(今甘肅省臨洮縣),合擊都藍可汗。大軍還未出發突厥内部已經大亂,都藍可汗爲部下所殺,達頭可汗阿史那玷厥自稱步伽可汗。隋軍連戰告捷,突厥内部持續分裂,臣民四散流離。隋朝趁此機會以染幹名義前往招撫,于是諸部歸降染幹者日益增多。
六、聖人之光照朔漠:隋朝對突厥的完全勝利及
啓民可汗統一草原
開皇二十年(600)四月,突厥步伽可汗阿史那玷厥大舉進犯隋朝邊塞。隋文帝命晉王楊廣、越國公楊素出靈武道,漢王楊諒、太平公史萬歲出馬邑道,分兵迎擊。當時長孫晟爲秦州總管,受楊廣指揮。大軍出塞後,長孫晟向楊廣獻計,預先在突厥軍飲用水源處投放毒藥,突厥人畜飲水後多被毒死,紛紛以爲天降惡水,是滅亡征兆,因此連夜遁逃。長孫晟率部追擊,斬殺突厥千餘人,俘獲牲畜數千頭。楊廣爲賀長孫晟之功,擺下宴席,與其同飲言歡,席間有突厥來降貴族,對衆人言道:"突厥之内,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爲霹靂,見其走馬,稱爲閃電。"楊廣大笑雲:"将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爲此,一何壯哉!"可見長孫晟之威已深入突厥人心,凱旋回朝後,長孫晟被授予上開府儀同三司,并受命開赴大利城安撫新投降的突厥部落。
同月,史萬歲軍至大斤山(今内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地區),與突厥軍遭遇。步迦可汗派人訊問隋軍主帥何人,斥候回報乃是史萬歲。步迦可汗又問:"得非敦煌戍卒乎?"回曰:"是也。"步迦可汗大爲畏懼,匆忙引軍回撤。史萬歲追擊百餘裏,大破突厥軍,斬殺數千,又深入沙漠數百裏,凱旋而歸。後來步迦可汗又派其侄阿史那俟利伐從沙漠東面攻攻擊啓民可汗,隋文帝發兵防守延邊要道,俟利伐無計可施隻能退回沙漠。戰後啓民可汗阿史那染幹上表緻謝隋文帝曰:
"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也,如地無不載也。諸姓蒙威恩,赤心歸服,并将部落歸投聖人可汗來也。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谷。染幹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啓民可汗爲隋文帝上尊号稱"聖人莫緣可汗", 意爲"聖賢、富有的君主",這也是中國有曆史記載以來,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一次兼任遊牧民族的可汗,可以說隋文帝創造了曆代中原皇帝都未曾達到的功業。
仁壽元年(601)正月,突厥步迦可汗又犯邊塞,并擊敗隋代州總管韓弘。長孫晟上奏隋文帝:"臣夜登城樓,望見碛北有赤氣,長百餘裏,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隋朝對突厥的最後打擊即将到來。當年十一月,隋文帝诏令楊素爲雲州道行軍元帥,以長孫晟爲受降使者,聯合啓民可汗北擊步迦可汗。仁壽二年(602)三月,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南渡過黃河,掠奪啓民可汗部衆男女6000人、牲畜20餘萬頭。長孫晟與大将軍梁默率輕騎追擊,轉戰60餘裏,大敗突厥。思力俟斤北走,楊素大軍緊追不舍,到夜裏終于趕上。爲防止突厥分散逃跑,楊素命令大隊騎兵悄悄跟在後邊,并親率兩名騎兵和兩名突厥降人混入敵陣與之同行,等到突厥停頓之際,立即招呼後邊的騎兵發動襲擊,突厥由此大敗。經過此戰,步迦可汗遠逃塞北,再也不敢侵掠漠南。
步迦可汗既敗,長孫晟又建議啓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鐵勒等部招撫。仁壽三年(603),鐵勒、阿拔、仆骨等十餘部皆降于啓民可汗,步迦可汗部衆潰不成軍,隻能向西投奔吐谷渾汗國。之後數年,啓民可汗在隋朝扶持下重新統一了東突厥。
七、尾聲
自開皇元年(581)突厥沙缽略可汗入寇隋境,至仁壽三年(603)啓民可汗重新統一東突厥,突厥與隋朝的戰争持續了二十多年,最終以隋朝的全勝而告終。究其原因,在于新生的隋王朝以其強大的國力和軍力爲基礎,一改周、齊時代對突厥和親退讓的對外政策,出動出擊、決勝千裏。無論是作爲最高統帥的隋文帝楊堅還是前線将領楊爽、高熲、楊素、史萬歲等,或運籌帷幄,或奮戰疆場,君臣一心、三軍用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長孫晟成功運用了離間分化的戰略,漢武帝時代漢匈大戰延綿數十年,終究兩敗俱傷,而隋朝能在二十年時間内征服突厥,長孫晟之計實居首要之功,也令後世史家贊歎不已。
獵獵的狼頭旗在寒風中如泣如訴,仿佛在狠狠責罵這個不成器的民族:自木杆可汗以來稱雄漠北數十年,控弦數十萬的突厥帝國,在隋朝連續的反間計下被打得分崩離析,不得稱臣納貢。突厥之敗,其實不在于戰場,而在貴族之間,可汗叔侄兄弟之間,爾虞我詐,相互猜忌,緻使敵人離間計得逞,曆來國必自侮,然後敵國始得而侮之,此語誠不虛也。
至隋炀帝時代,啓民可汗始終忠心順服于隋朝,甚至有率全族改穿中華衣冠,歸入隋朝的念頭。隋炀帝巡幸北境期間,啓民可汗率領諸部落酋長數十人,親自爲隋帝割除禦帳外的稻草,謙恭之态無以複加。然而好景不長,隋炀帝繼位以來窮奢極欲,對内開鑿運河,巡遊無度,對外三征高麗,天下苦弊之極。至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揭竿而起,烽火已是遍布全國。在處理突厥關系時,隋炀帝也是昏招頻出。他采納了大臣裴矩的建議,設計殺害了突厥始畢可汗(啓民可汗之子)寵臣史蜀胡悉,始畢可汗由此怨恨隋朝,并趁隋炀帝北巡之機,親率數十萬大軍在雁門郡包圍隋炀帝,後者向義成公主求救方得解圍。經過此事後,突厥對隋的臣服關系也不複存在。
大業十四年(618),隋朝最終覆滅于農民起義的浪潮之中,而東突厥則利用中原的紛亂重新走向強盛。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紛紛降附于東突厥,《新唐書》記載:"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窦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就連唐高祖李淵起兵時,也遣使通好,事實上臣服于突厥可汗。唐朝建國後,突厥曾八次南侵,兵鋒直抵渭水,逼迫唐太宗締結城下之盟,直到貞觀三年,李靖擊破突厥,俘獲颉利可汗,東突厥方告滅亡,此乃後話。
附:突厥汗國世襲表(至颉利可汗):
名 稱 | 在位年代 | 與前者關系 | 同期中原王朝時代 |
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門) | 552年 | 一任可汗 | 西魏廢帝元年 |
乙息記可汗(阿史那科羅) | 552年~553年 | 土門之子 | 西魏廢帝元年之二年 |
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 | 553年~572年 | 科羅之弟 | 西魏廢帝二年至北周天和七年 |
佗缽可汗 | 572年~581年 | 俟斤之弟 | 北周天和七年至隋開皇元年 |
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 | 581年~587年 | 科羅之子 | 隋開皇元年至開皇七年 |
莫何可汗(阿史那處羅侯) | 587年~588年 | 攝圖之弟 | 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八年 |
都藍可汗(阿史那雍虞闾) | 588年~599年 | 攝圖之子 | 隋開皇八年至開皇十九年 |
啓民可汗(阿史那染幹) | 599年~609年 | 處羅侯之子(一說攝圖之子) | 隋開皇十九年至隋大業五年 |
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世) | 609年~619年 | 染幹之子 | 隋大業五年至唐武德二年 |
處羅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設) | 619年~620年 | 咄吉世之弟 | 唐武德二年至武德三年 |
颉利可汗(阿史那莫賀咄設) | 620年~630年 | 俟利弗之弟 | 唐武德三年至唐貞觀三年 |
另有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邏便) | 581年~587年 | 俟斤之子 | 同上 |
第二可汗(阿史那庵邏) | 581年~587年 | 佗缽之子 | 同上 |
達頭可汗(阿史那玷厥) | 575年~602年 | 室點密可汗之子 | 同上 |
隋與突厥主要交戰紀年表
戰役名稱 | 時間 | 地點 | 結果 | 隋軍參戰将領 |
突厥第一次入侵隋朝之戰 | 581年-582年 | 隋朝整個北方國境線 | 突厥取勝 | 陰壽、虞慶則、達奚長儒、賀婁子幹等 |
隋軍第一次出擊 | 583年-584年 | 河套地區、靈州道、和龍道 | 隋朝取勝 | 楊爽、楊弘、陰壽、窦榮定等 |
突厥入寇幽州 | 583年 | 幽州地區 | 突厥取勝 | 李崇 |
隋軍第二次出擊 | 583年 | 甯州道、原州道 | 隋朝取勝 | 高熲、虞慶則等 |
隋軍反擊阿拔部 | 584年 | 晉陽以北 | 隋朝取勝 | 楊廣等 |
隋軍第三次出擊 | 599年 | 朔州道、靈州道、幽州道 | 隋朝取勝 | 楊諒、高熲、楊素、燕榮、趙仲卿等 |
隋軍第四次出擊 | 599年 | 慶州、靈州、燕州、河州 | 隋朝取勝 | 楊素、史萬歲、韓僧壽、姚辯等 |
隋軍第五次出擊 | 600年 | 靈武道、馬邑道 | 隋朝取勝 | 楊廣、楊諒、楊素、史萬歲、長孫晟等 |
隋軍第六次出擊 | 601-602年 | 雲州道 | 隋朝取勝 | 楊素、啓民可汗、梁默長孫晟等 |
參考文獻
[1](唐)令狐德棻:《周書》卷50,北京:中華書局,1971。
[2](唐)魏征:《隋書》卷84,北京:中華書局,1973。
[3]林幹:《突厥與回纥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馬長壽:《突厥人與突厥汗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6]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7]姜玉成《塞外烽煙—突厥之戰,北京:中國财富出版社,2015。
[8](北齊)魏收:《魏書》卷103,北京:中華書局,1974。
[9](南梁)沈約:《宋書》卷95,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10](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卷59,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11](北齊)魏收:《魏書》卷4,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 楊軍:《鮮卑帝國傳奇》,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13](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217,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14]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5](唐)李百藥:《北齊書》卷4,北京:中華書局,1972。
[16](唐)魏征:《隋書》卷51,北京:中華書局,1973。
[17](唐)魏征:《隋書》卷53,北京:中華書局,1973。
[18](唐)魏征:《隋書》卷37,北京:中華書局,1973。
[19]韓昇:《隋文帝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