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升職過程中會遇到障礙:不敢去主動争取,希望有人能夠看到我工作的成效,給我戴上皇冠;對升職有一種羞恥感,總用"往上爬"等等各種不好的詞來形容升職,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我霸淩…… 這些障礙背後的底層困境是什麽?
很多年輕人對未來是非常悲觀的,覺得世界其實充滿了問題,爲什麽還要生一個孩子到這個世界上來受罪呢?我也是如此,但這個預期後來其實是發生了變化的,并不是說我突然就變的樂觀了,而是說我當時其實想清楚了……養育到底是一件怎樣的事?
我有10個煩惱,減掉8個就不會那麽煩惱了,用腦子想似乎是這樣的。比方說我現在遇到一些大問題,錢不夠多,房子有問題,車有問題;還遇到一些小問題,下水道堵了,客廳裏飛來一隻蒼蠅。想象有一天,你的大煩惱沒有了,可能90%的煩惱都沒有了,不過廚房的下水道還沒弄好,蒼蠅還在飛,你會不會覺得,我的煩惱已經是原來的10%了?
事業、家庭、生活、自我……
職場的層層障礙、育兒帶來的繁重事務、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如何一一克服?
李一諾老師曾做客混沌,帶來課程《李一諾:女性成長,力量從哪裏來?》。
她說,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意識和信念 —— 每一位女性無論她出生的禀賦和境遇如何,我們在任何境遇下都有很多可以選擇的空間。
如果我們能夠面對自己内在的問題,我們都有可能會成長成一個獨立的、優秀的、自帶光環和充滿力量的個體。
今天是3月8日,女神節。混沌一直都非常重視女性的力量,我們邀請過近30位女性企業家講課,混沌的同學中女性的占比也越來越大。去年,我們舉辦了女性企業家專場的盛大活動,影響力非常大,混沌同學的呼聲很高。
3月6日—3月8日,混沌開啓"突破天花闆·新世代女性影響力"專場直播,來繼續呼應每年一次重要節日。
授課老師 | 李一諾 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前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
本文根據李一諾2022年3月5日在混沌學園的課程《李一諾:女性成長,力量從哪裏來?》整理而成
想聊女性成長,可能我們首先要聊一聊,爲什麽這一題目如此重要?我覺得現在社會上對女性問題的理解,實際上存在誤解和窄化。
其實女性問題不是某個性别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社會都要面對的問題,因爲每一個人在生命最基礎層面、社會交往層面、社會有效性層面,都和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
女性問題也不是玫瑰色的娛樂問題。一提到女性問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明星,或是美、藝術這類偏娛樂性的話題。但隻有在社會公平和社會發展這個層次來看待女性面對的問題,我們才能理解女性面對的真實困境。
女性成長面對多重的限制,更值得我們深入地分析它的困難和挑戰來自于哪裏。
女性成長的本質是什麽?
爲什麽女性成長這麽難?因爲女性成長面對兩大方面的限制。在現代社會裏,女性成長面對外部結構性限制:
01. 無報酬工作。泛指付出但沒有金錢回報的工作,比如照顧孩子、老人、做家務等等,在全世界範圍内從事無報酬工作的女性人數是男性的2.6倍,這個比例在中國更高,大概接近3。
02. 對女性的物化。最近出現的一些類似拐賣的惡性社會問題,這些違反法律也擊穿道德底線的行爲,說到底就是對女性的物化。
03. 職場媽媽的困境。很多想兼顧職場和家庭的女性都會對這一問題有很深的感觸。很少有人提到職場爸爸的困境,爲什麽?因爲這個問題後面隐藏着一個假設,就是不管你是否身處職場,孩子的撫養主要是媽媽的責任和義務。
在外部結構性的限制之上,"不敢",是女性在身上普遍存在的内在限制。内外限制交加,最後緻使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多重困境:
第一重是職場困境,表現爲不敢發聲、不敢不同、不敢當領導等等。
第二重是育兒困境,女性不敢生,不知道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這個過程中又會充斥着失敗感。
第三重是生活困境,生活中會面臨無窮無盡的煩惱。
第四重是自我困境。我們面對的職場、育兒、生活困境,歸根結底是關于"自我"、也就是"我是誰"的困境。
在成長中面對的這些困境叫做多重困境,它們的關系并不是并列的,反而可能是逐漸深入的。如果我們不去審視這些困境,就不會真正地去活出人生的樣子。
女性成長面對的困境實質上是一種"不覺知之痛"。
不覺知的表現是什麽?
第一類,是不加思索地把外在的評判内化成内心的标準。别人說什麽我們都會非常容易去認同,而且不僅認同,還會馬上把它當成自我評判的标準。
第二類,不加審視地把外在标簽内化作真實自我。你是幹什麽的,什麽學曆,長什麽樣子,家是哪兒的,我們會相對容易地把一個人放到某個框架内。如果我們也用同樣的标簽方法去标注自己,會不覺知地把這些外在的标簽作爲真實自我的定義。
第三類,不能通過外在困境看到我們内心的障礙。其實外在的世界或者我們體驗到的外在世界,都是内心狀态的某種投射。當身處某種困境,如果沒有轉換視角,看到折射出内心的限制是什麽,我們就會處于無覺知的狀态。
不覺知,是我們所有人成長的最大限制和障礙,無關性别。
我想聊聊關于成長的幾個重要的信念,聽上去也許很主觀,但在我們講的個人成長裏,信念實際上是最重要的。
第一條信念是,每個人都有自我發展所需要的能量和智慧,去活出自己最燦爛和最精彩的樣子。佛經裏有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自性具足或者本性具足的。每個人其實都擁有我們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所有的能量和智慧,就好像每一個泉眼都跟地下水源相連接。
第二條,我們和水源的連接往往被很多内心的障礙阻斷了。這些障礙來自我們童年的經曆、教育和社會教化,包括家庭對我們的不接納、淘汰制教育對人的高評判和社會教化的限制性觀念。
第三條,成長的路徑,就是看到這些内在障礙,并不斷破除的過程。當你去除這些障礙的時候,水源和泉眼之間又連接起來了,人就會獲得汩汩的能量去活出生命的樣子。
其實我們最大的成長永遠來自于困境,隻有在困境裏我們才能看到自己一些盲點,困境即禮物。
掃描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更多精彩直播内容!
如何戰勝職場膽怯,迎接野心和夢想?
我們從職場困境講起。2005年我加入麥肯錫的時候,一個在美國非常成功的女性領導講了職場的三個階段,我後面加了一個階段,四個階段形成了一個完整閉環。
第一個階段是Do(做事),就像蓋一棟房子,Do的階段就是做好泥瓦匠砌好每一塊磚,要有一些必須的專業技能,這是職場領導力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Build(建造),這一階段你需要作爲領導帶領大家蓋房子,你要知道項目是如何進行的,從藍圖到設計再到施工都要負責;
第三個階段是Coach(教練),這是一個少說多聽的角色,要支持團隊明确他們心目中房子的樣子,并幫助團隊看到自身限制,進而幫助大家成長,蓋好他們自己的房子,這一階段十分重要;
第四個階段是Inspire(激發),這一階段要啓迪與引領周圍的人确定自己的目标和願景,激發大家的潛力去實現自身目标。當我們找到職業的熱情,活出我們真正的價值和有力量的樣子,其實是對我們周圍人最大的一種激發。
我們今天也會用這四個階段,作爲講述職場困境的一個框架,在這四個階段,都有"不敢"的影子。
(1)初入職場,不敢發聲,甘做"乘客"。
轉變1:放下過去,重新開始
當我們進入一個職場環境的時候,你會發現過去所謂的成績,在新的環境裏面不一定有用,或者更殘酷地說,可能很多時候是沒用的。我們越是執着于自己的标簽,越難真正去面對職場需要我們做出的改變。
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真實地去面對問題,不會就學。不管你在什麽樣的年齡、以什麽樣的資曆,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都要學會放下過去。因爲你的過去除了能夠阻礙你自己的發展之外,沒有别的意義。
轉變2:從搭車人變成開車人
從乘客到駕駛員,做那個握緊方向盤的人。我在麥肯錫第一年的時候,工作坊裏面有一個我們的客戶總以旁觀者清的姿态指手畫腳,我的一個同事做了一個永遠烙印在我腦海裏的動作。他把客戶摁到轉椅上,推到屋子中間,對他說"Now you are the driver." 你是駕駛員,你來說要做什麽。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行爲藝術,讓客戶明白了自己需要做哪種轉變,這個轉變也是在我們初期非常重要的。
轉變3:有選擇時,聽從内心
做選擇時,與自己對話,選擇那件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事。在面對選擇的時候,養成自我對話的習慣非常重要。它能幫助我們通過現象或者表面的得與失,看到這個經曆對自己的真正意義。
(2)面對升職,不敢主動,等待皇冠加冕。
在職場的第二個階段,我們可能有升職的機會,如果沒有,就說明職場環境是有問題的。大量女性在升職過程中會遇到三個障礙:
一是等待皇冠的障礙,不敢去主動争取,而是希望有人能夠看到我工作的成效,然後給我戴上一個皇冠。
二是對升職有一種羞恥感,總用"往上爬"、"往上走"各種不好的詞,來形容升職這件事情,我們把它恥化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我霸淩。
三是認爲争取職業上的提升是不務正業。
在三大障礙背後是兩大底層困境,一是我們不停地尋找外在的認可,而沒有足夠的内心的自信。二是自我苛責、自我評判。
如何破解這些問題,第一個方法就是意識到職場上最重要的阻礙是我們内在的阻礙,我們敗給的是不想或者是不敢想。如果我們敢想,很多時候路徑是有的,并且是豐富多樣的。
第二個方法就是要看到真正的成長都來自看到和面對自己内在的困境。
第三個方法是看到,很多"市井智慧"都是有害的,很多"天經地義"的限制都來自于我們内心。大量的市井智慧都是大家用自己的一種路徑或者一種經驗去給你提供建議,它是有限制性的。
(3)初當領導,不敢"建造"。
當領導的本質,就是不僅要做好手頭的事,還要思考"大局",超越自己"做事"領域之外的事。在當領導的過程中,可能最大的困難在于不知道該怎麽當領導,或者說不敢去建造。
那如何學習當領導?領導力的來源是什麽?要分爲對事、對組織、對人三方面。
對事情,要有方向感,能夠選對路,而選對往往是從選錯開始的。
對組織,要會"砸牆",創造環境和條件。這裏面有三個方面,一是要清楚組織内部結構和發力點,知道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我們能夠形成更好的合作發力點。二是要會講故事,要學會把一些不同的觀點或者看上去互相矛盾的利益點,放在更大的框架裏,去看到它們内在的邏輯,從而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很多曾經的"牆"也就消解了。三是要爲團隊建造做事和成長的"匝道",讓大家在組織裏共同發力。
對人,要勇當"壞人",接地氣。真正的領導需要去承擔多于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當團隊遇到挑戰時,領導要堵槍眼兒;當團隊内部有分歧時,領導要做那個"壞人";要接地氣,知曉團隊真正的需求。
我們以爲做領導是一種能力,其實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轉變。當我們的底層心态轉變的時候,你的能力也自然會轉變。
這裏講到當領導的一些底層困境,其實我會意識到剛才講的這些方法可能大家都聽得懂,也覺得合理,但有的時候爲什麽做不到?還是回到剛才講的内在的限制,女性内心對自己的限制往往更加苛刻。
如果讓你去想象一個領導是什麽樣子的,我覺得很多人想象的不會是自己的樣子。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還是挺震驚的。
我覺得自己有很多典型的所謂的女性特征,我比較愛說話,比較愛笑,如果跟朋友在一塊也願意聊一些八卦。我們會覺得領導怎麽能是這樣的呢?其實這相當于給你自己做了一個包裝,這個包裝跟領導是絕緣的。
所以當時我在内心有意進行了一個轉變,就是去想象這樣一個領導,他既是領導又是一個我這樣的人,或者是具備我這樣的一些特質的人。這些特質它不一定是缺點,其實很多女性的特質,實際上是反而是成爲一個好領導的重要特質。當我們做這個轉變的時候,其實就是内在視角的轉型。
(4)成爲高層:敢說不敢聽,敢答不敢問
大家經常有一個誤解,覺得領導就是侃侃而談,不停地對外輸出觀點,而且是強勢突出觀點,但到了教練(職場領導力的第三層)這一層,我們應該做的恰恰是相反的,應該更多保持的是一種放松和傾聽的狀态。
隻有當一個領導能夠去放下自己内心的執念哈、去真正去傾聽的時候,他才能夠一方面看到真正需要看到的方向和團隊的需求,一方面也能提供最好的支持。這種敞開的狀态,就是承認有些事我不懂、不知道,團隊會更願意分享他們的想法。
此外,提問其實是教練的一個核心能力。你要通過問問題去看到對方的真正的需求。當你理解他的需求的時候,才能夠相應地給到更合适的建議。
那如何成爲高層,有一個比喻叫"要做鏡子、不要做海綿",我們要意識到别人說的話都是他們内心的投射,和你并沒有關系。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當一塊吸收的海綿,而是當一面反射回去的鏡子。做鏡子,需要我們内心清明,可以關注周圍人的底層心理狀态;也需要相信對方可以憑借自身的力量去他應該去的地方。我們要從一個給答案的人變成一個問問題的人。
(5)開始創業,"離開平台"的恐懼。
創業最大的恐懼,可能就是離開平台。大的平台給我們帶來保底的安全感,滿足了我們的底層需求。但如果離開了平台,我們就沒有安全感,其實是把我們自己的人生定義得非常的工具化或者狹窄。
從麥肯錫到蓋茨基金會再到創業,我的感受是,有一點空閑,有一點天馬行空的心情,是創造力發生的一個重要的條件。2014年,受王甘老師啓發,我體會到我們做的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在幫助别人,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如果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會發現世上的生命本爲一體,以助人始,将以助己終。
如何兼顧家庭事業,既要、又要、都要?
女性還要面臨的一種困境,就是育兒困境。有些人可能覺得女性要孩子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我大概和我先生結婚8年半才有了第一個孩子,那時候我就是沒有想清楚爲什麽要孩子。
我推薦大家都去真正思考這個問題。不一定要想清楚,因爲其實很多問題,永遠不會真正地想清楚。但至少在這些重大的生命決定裏面,跟自己對話是非常有意義的。
比方說那時候我就理解到,其實我們做決定是基于對未來的預期,也就是說我們要孩子往往是一個自己對未來的期許,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要去審視自己對未來的預期和期許是什麽樣的。
我之所以能夠從不要孩子到要孩子,實際上是因爲預期發生了變化。可能跟很多年輕人一樣,我對未來是非常悲觀的,就覺得這個世界其實充滿了問題,爲什麽還要生一個孩子到這個世界上來受罪呢?但這個預期後來其實是發生了變化的,并不是說我突然就變的樂觀了,而是說我當時其實想清楚了。
第一,這個世界并不是完全客觀的,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每個人的選擇對這個世界是有影響的。所以,孩子并不是一個受體,不是一個受害者啊,他其實是在跟世界主動地交互的;
第二,生養孩子實際上是每個成人的自我完成之旅;
第三,人隻有活出内在和外在的一緻,才是自洽的、幸福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自洽和幸福,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我們自己要做到。
如何做成功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保持一種心靈上的連接。這種連接實際上是孩子成長中所需要支持的一個入口。當我們有這個入口的時候,不管發生什麽樣的挑戰,我們都會有一個入口可以去幫助和支持孩子。
第一,讓孩子在跟你在一起的時候有十足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于無條件接納。第二,不要隻關注孩子做了什麽,要更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态。第三,放下自己頭腦裏的聲音,學會真正看到和傾聽孩子,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麽。第四,在跟孩子的互動裏面多讓孩子赢,孩子在得到支持和認可的時候,才有最好的發展。
職場媽媽好像最大的困難在于時間不夠,當時間不夠的時候,就會對育兒這件事情特别焦慮,這時候就需要看到問題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很多難題其實都有答案。
一方面,不要對平衡有執念,生活最終是取舍;其次,要不斷告訴自己,做媽媽和職場工作不相悖,還能加分,比如做母親可以充分鍛煉溝通能力、共情能力、解決糾紛的能力,這些能力在職場上也是非常底層和核心的;第三,要有意識的自我關懷,媽媽愛自己,才能愛孩子;第四,要學會接納,做媽媽或者做父母,應該是天下最難的工作,當我們有接納的心态,反而可以看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掃描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更多精彩直播内容!
孩子代表着未來,而未來就是不确定的。孩子讓我們去面對不确定的未來,去面對我們最深的恐懼,面對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成的過程。
有了覺知就會明白,養育孩子的核心隻有兩條,第一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是家庭成員之間親密幸福的關系。成功人士的共同特點不是童年家境優越或者生活安逸,而是家庭成員會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和接納,從而讓他獲得心力的滋養。
如何撥開一地雞毛尋找生活喜樂?
生活的本質就是瑣碎的煩惱構成的小困境,這才是生活的真相。找不着手機的充電線,很煩。車壞了,很煩。孩子的老師病了,不能上學了,很煩。如何去面對這些小困境,是對我們真正的智慧的修煉。能夠心态平和甚至心懷喜悅地面對生活瑣碎的煩惱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如何去面對煩惱?
第一步是停下來、深呼吸。當有影響心情的情緒出現時,很難做的一步就是停下來,我們的教育總是教我們去多做、去積極入世,但遇到影響我們心情的事情時,我們要做的反而是停下來,深呼吸,而不是做得更多。
第二步是放下那些"應該"。有時候很多煩惱,是因爲腦子裏有很多應該。我們的煩惱很多時候來源于現實的劇本與我們心裏的劇本不配套。我們覺得這是别人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我們心裏那個劇本的原因。
第三步是做情緒的主人,女性情緒是豐富而多變的,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無覺知的時候,你會變成情緒的受害者,所以要做情緒的主人。所有的煩惱都是通向心靈自由的必經之路,煩惱即菩提,我們可以經由煩惱來實現自我成長。
第四步,消除煩惱不靠"減法",而靠心智成熟。
我有10個煩惱,如果減掉8個就不會那麽煩惱了,用腦子想似乎是這樣的。比方說我現在遇到一些大問題,錢不夠多,房子有問題,車有問題;還遇到一些小問題,下水道堵了,客廳裏飛來一隻蒼蠅。想象有一天,你的大煩惱沒有了,可能90%的煩惱都沒有了,還剩下10%的煩惱,比方說你的這個廚房的下水道還沒弄好,蒼蠅還在飛,這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我的煩惱已經是原來的10%了?不會的,我們實際上大腦的運作模式是,哪怕隻剩下一隻蒼蠅,這個蒼蠅也會變成你100%的煩惱。
面對煩惱和欲望,我們做減法消除煩惱,或者做加法來滿足欲望,其實都得不到幸福,隻會換來更多的痛苦和焦慮。真正的改變依靠的是心智的改變,知道欲望和煩惱都是我們頭腦中勾畫出來的圖景。我們既然可以勾畫這類圖景,就可以勾畫另類圖景,還可以放下"勾畫",這就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第五步,如何面對煩惱,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叫做當下有一切的答案。我們的煩心事,說到底就是想得太多。當一件事發生時,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我們在看到這件事以後,頭腦中不斷想象和演繹出來的未來可能出現的無數狀況。
我們遇到的挑戰、傷害和壓力,很多都是自己内心編造和想象的。當我們進入當下的時候,就能夠把自己和我們編出來的做一個分離,就事論事地面對事情的時候,反而很多事情沒有那麽可怕。
然後我們回到人生的具體的場景,人生的路到底該如何選,我用四象限的方法論跟大家分享。
人生的選擇無非幾類,大部分的選擇實際上是不重要的,不重要的時候怎麽選都可以,不用花太多的精力。
還有一類事情實際上是無法選擇的,比如你的老闆是個什麽樣的人,你的公司是個什麽樣的公司……這時候你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選擇的,無法選擇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全然接納。
很多人聽起來可能覺得很别扭,不好的事情怎麽能接納?這裏面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接納不等同于認可",不是說我同意,而是說我知道了。
我們經常會認爲接納就意味着認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認可的。這裏面要做的一個區别就是接納的定義,接納的意思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的時候,要看到這個事情的現狀,盡管不同意,但是可以接受它,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該做什麽的觀點和方法。
另外一類事情叫做不确定性大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方法就是去選擇與衆不同,與衆不同不是爲了不同而不同,複制别人反而是一個高風險和高成本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走出自己不同的一條道路。
最後一個關于選擇的重要的原則,就是多考慮微觀的因素,少考慮宏觀的結果。有一個原則叫做五六個人原則,就是生活中不管在什麽環境,在學校也好,職場也好,家庭也好,你周圍的五六個人構成的微環境對你的影響是遠遠大于宏觀環境的。所以,我們要從微觀的角度入手,這跟"進入當下"以及看到眼前的實相,它們的概念是一緻的。
職場裏面我們如何去面對每一個階段的挑戰,育兒的時候看到眼前的孩子,其實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就是從微觀這個角度去着手,看到我們周圍真實存在的情景,而不是在宏觀層面上做理論研究。
在職場困境、育兒困境、生活困境之外,我們最終的困境是自我困境。
先讀懂時間的本意
面對自我困境有多種方法,其中一個方法是從時間的角度來入手,我們在面對自我的時候,就是在不斷地精進理解我們跟時間的關系。我自己對時間的理解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做事,做事的時候你會覺得時間實際上是跟你的效能挂鈎的,所以這時候就是希望能夠在同樣的時間裏面有更多的産出,是要分秒必争的奮力奔跑。這個階段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義的,但如果這是唯一的追求,很快你就會發現它失去了意義感,因爲人再有效,在很多方面也不如機器高效。如果爲了做事和做效能,那我們的意義在哪兒,所以它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第二個階段是爲人,要接受生命成長的自我節奏。
特别是我們做了媽媽以後,你會發現生命有自己的節奏,對孩子再用心,他也不可能在三個月的時候說話。這時候你就會理解,你要對時間有敬畏之心。它并不是跟投入是正相關的,能做到越投入産出就越大,或者說越聰明越有智慧産出就越大,它有它自己的節奏。
第三個階段就是合一,要感受時間和意識的一體性。
所有的時間就是現在,隻有現在這個時間是真實的。以前的時間已經發生了,它不存在了,它隻是存在在我們的記憶裏。以後的時間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投射,是我們的預期,它也是不存在的。隻有現在的這個時間是真實的。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人最大的效能來自于我們跟當下時間的合一。
但我們大部分人很難達到這種境界。
我們對時間的很多概念産生于工業社會之後,是因爲有了集中生産高效能的需求而産生的一種分離的概念,我們把表放在牆上,然後讓它去衡量我們一天的行爲和産出。
我想做過藝術創作,或者真正進入無我狀态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感覺。我在一些小的地方體會過,我的書裏面放了很多插畫,都是我自己畫的,畫畫其實就是給你的一個通道。畫畫的時候,必須去看和觀察眼前的東西,其實會給你帶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體驗,不是我作爲一個工具去做事情,而是一件事情通過我而做成。當我們完全放下自己,成爲一個做事情的通道的時候,我們反而能有一些有意思的創作。我們其實不是作爲效能、作爲機器而存在的,是作爲一個跟時間的合一的形式而存在的。
掃描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更多精彩直播内容!
理解颠倒的世界
當我們面對自我困境的時候,是需要尋找到自我困境的原因的,這裏需要了解一個颠倒的世界。
最上面是方法論,我們很多人希望學到更好的方法,但它是相對的,是比較表層的,因爲方法論實際上是決定我們的效能、我們的産出。
再往下一層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就是我們如何去做選擇。面對同樣一個問題,有的人可能認爲它是機會,有的人可能認爲它是風險,就會做出非常不同的選擇。我們最終人生路走成什麽樣子,其實方法論的效能或者影響遠遠要小于我們的思維方式。
再往下一層是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什麽?價值觀其實決定的是我們的意義,有時候我們可能做了很好的選擇,也很有效能,但是你爲什麽要做這件事情?如果想不明白爲什麽要做這件事情,那我們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因爲我們找不到意義感。
最底的一層叫自我認知,它是關于我們内心的幸福和快樂的。有很多事情它可能很有意義,也有好的選擇,也很有效能,但是你就不喜歡做,或者你在這裏面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的感覺。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中不能得到自我實現或幸福的感覺,它還是不長久的。
當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理解,我們真正的自我困境是要通過這個颠倒的世界,從最上面的一層一直到最下面的一層,最終找到自己的存在啊,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
人生最大的問題是什麽?就是我是誰。這個問題看起來是非常哲學的和形而上的,但這又是我們所有人都在面對的一個終極問題。
2017年我推薦書單裏面的第一本書就是維克多·弗蘭克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英文叫《Men's Search For Meaning》。維克多·弗蘭克是一位猶太裔的心理學家,他當時在德國人的集中營裏,沒有财産,沒有身份,沒有所謂的職業,任何外在的自由都沒有,他就是一個數字。維克多·弗蘭克就在裏面觀察,爲什麽有些人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活下來,有些人的生命就凋零了,維克多·弗蘭克最大的一個感受,也是書裏面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人不管在多麽惡劣的外在環境下,不管失去了多少,你永遠有一個自由,就是你内心如何做選擇的自由。"他能活下來是因爲他的愛人,他希望能夠活着出去跟他的愛人團聚,最後維克多·弗蘭克也确實做到了。
如果我們想活出理想中的樣子,首先要明确,我們活出什麽樣,實際上是自己可以做選擇做決定的。第二,如果我們想活出個樣子,我們的目标要設立的更大,當我們用這個方向去指導自己的時候,才有可能活出我們想活成的那個樣子。
那到底什麽是我,答案就是能夠在覺知或者是在覺察跟我的相關的一切的心理活動的這個存在,實際上才是真正的我。
如果我們畫一個同心圓模型來表現它,最表面這一層就是标簽化的我,大家可以了解你的樣子、你的職業、你的經曆、你的學曆,看到你都擁有什麽。
再裏面一層,我們體現爲内在的批評家,批評家就是自我評判的人,爲什麽會有評判?就涉及下一層的創傷,這些創傷可能是關于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别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我們内化的社會外在的一些評判标準等等。
在這些創傷之下,才是真正的我,類似于地下水最核心的水源。這個我是可以覺察一切的,它也在覺察我們表面的這一些标簽,也在覺察我們可能存在的這些評判,也在覺察我們曾經的這些傷痛,最終其實是在覺察我們整個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講,真正地去理解、體會和活出真我的樣子,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人生的七個真相
最後一部分我稱之爲人生的七個真相,有些似乎是反常識的,但重要的是給我們一個提醒。
第一個,人生并不是客觀的經曆,恰恰相反,人生是一個主觀的過程。這可能跟很多人接觸的教化不同,我們總覺得人生就是客觀經曆,你在哪兒上了學,在哪兒工作幾年,然後又做了什麽,但實際上這些東西跟你的真實經曆是沒有關系的。你的真實經曆是内在的,你的感受,你的真正體驗,它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人生的規律和物理的規律往往是相反的,給予越多,收獲越多。什麽是物理規律,我有10克豆子,你拿走2克我就還剩下8克,這就是物理的規律,它不可能變多。但是我們人生的規律恰恰是相反的,比如我有10份愛,給了你2份愛,是不是我就剩下8份愛了?不是的,可能因爲給了你2份愛,我就收獲了12份的愛,所以人生的規律往往是給予越多、收獲越多,它跟物理規律是相反的。
人生的很多困境就來自于我們會把物理的規律不加思索地套在人生上。
第三個,當我們改變内心狀态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外界也會随之而改變。第三條跟第一條是有關系的,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内心的狀态,就會發現其實外在所謂的困境也會因此而發生一些改變。
第四個,我們和他人不是分離的個體。我們用泉水比喻,每個人如果都是一個泉眼的話,看上去這些泉眼都是分離的,但實際上底層都是同一個地下水源,這也是人之爲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爲什麽看到社會不公的狀況,我們會感到憤怒和痛苦,如果我們是分離的個體,就不會或很少有這種感受。
女性在這方面擁有很強的特質,女性可能更容易在别人的痛苦中感到痛苦,女性更容易有同理心。
第五個,走出困境的唯一的路徑,其實是面對它。我們想到困境可能會有兩個反應,一個反應就是逃避,另一個反應就是屈服,但這兩條路都不會讓你走出困境,因爲你屈服的話,就會有新的人來欺負你,會有新的狀況來踩壓你,如果你逃跑的話,你看似能夠跑掉,但同樣的困境會以另外一個形式、用另外一個坑在前面等着你,所以我們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徑,就是勇敢面對它。
第六個,療愈傷痛的唯一的路徑,其實是去感受它。當我們内心有傷痛的時候,我們經常性的反應是逃跑,不想再去動它,但實際上它永遠在那裏,直到再一次有這樣的激發和反應,你才發現它其實永遠沒有離開。但是當我們敢于去感受它,讓它有一個自然的療愈和表達過程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療愈之路。當我們内心有痛苦的時候,不妨拿這句話來提醒下自己。
第七個,孤獨的對面不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溫暖,而是面對自我的勇氣。當我們能夠直面時,就會知道人生的本質不是"苦",而是巨大的愛和喜悅。如果我們去看跟人的心理相關的一些研究,就會發現其實人類的終極關懷都是一樣的,都是關于死亡、自由和孤獨,那如何去應對孤獨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知道孤獨的對面是什麽,孤獨的對面不是有人陪伴,而是一種面對自我的勇氣。當我們能夠直面孤獨的時候就會發現,人生不是給予恐懼、分别和孤立,而是基于愛和喜悅。
向光的路徑
就像黑暗屋子跟光的關系一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打開那個窗簾或者是打開燈。這件事有時候看上去非常困難,不是因爲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有沒有這樣的勇氣轉過身來做這樣的事情。當你真地去做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沒有能量,而是我們擁有無窮的能量。
如果我們經曆過人生的各個階段,從自己的成長到進入職場,特别是體會成爲母親的過程,你會發現自身的潛力是無窮的。
所謂的成長,最終就是跟自己的光源相連。而當我們跟自己的光源相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不僅照亮自己,不僅可以去解決你生活裏面、職場裏面種種具體的困境,你還能夠真正地照亮整個世界。因爲在不經意間,你發光的樣子成爲了别人的榜樣,成爲别人希望追随的和成爲的樣子,那個時候你就活出了真正的了不起的自我。
受篇幅限制,更多精彩内容,請掃碼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