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
在俄征戰史
龍
起
的
崛
系列欄目
整個2023年,是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最輝煌的一年。
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正式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
在這一成績中,俄羅斯進口了近90萬輛,占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一,霸占整個俄羅斯汽車市場銷量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是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銷量的全部!
因爲有相當一部分中國汽車,并不是由中國車企的代理商賣出去的,而是由各種各樣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倒爺,以各種名義通過各種渠道倒賣過去的!
▲在霍爾果斯口岸,到處是卡車拖着嶄新的國産汽車運往中亞各國
這類零散的出口數據往往很難統計,所以有人估測,把中國直接出口、在俄羅斯組裝,以及平行出口的中國汽車全算上,要超過100萬輛!
當所有人都爲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優異表現歡欣鼓舞的時候,中國的車企卻異常低調。
因爲他們知道,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赢了一時,不代表能夠赢一世,在這方面,中國車企有過深刻教訓。
那就是十幾年前,中國汽車敗退俄羅斯那一段慘痛往事。
第1章
首次進軍的慘敗
一提到俄羅斯汽車,中國人的印象大部分是90年代中國大街上跑的那些"東歐四大破"(莫斯科人、波羅乃茲、伏爾加、拉達,排名不分先後)。
的确,這些車雖然短暫滿足了90年代中國爆發的市場需求,但說實話根本談不上是什麽好車,所以沒過幾年就被大舉進入中國的日韓汽車打了個落花流水,丢掉了市場。
▲伏爾加汽車
如今在國際市場上,除了T-72坦克,根本就看不到有什麽俄羅斯生産的知名暢銷車,爲啥俄羅斯汽車這麽差?因爲蘇聯時代就沒打好基礎。
蘇聯曾是個汽車大國,産量最高時創下過年産200萬輛,出口30萬輛的記錄,甚至連中國人造汽車,也是蘇聯人手把手教的。
不過,汽車大國,不代表汽車強國。
蘇聯汽車的最大問題在于兩個:
一是設計落後。
蘇聯沒有經曆過美國那個汽車産業大爆發的時代,蘇聯人的收入一開始也不足以讓汽車走進家庭,這就讓蘇聯的"國民車"定位始終處于一種魔幻的狀态,這從蘇聯60年代汽車銷量冠軍是一輛面包車,而不是轎車就能看得出來。
一直到60年代末,蘇聯才從意大利拉來了意大利炮......哦不對,是菲亞特124,推出了自己的VAZ2101,這才真正讓轎車走進蘇聯普通家庭。
▲菲亞特124和VAZ2101
但是,蘇聯爲了适應國内環境,在國産版菲亞特中采用了更厚實的鋼闆,放棄了昂貴的四輪碟刹,原車講究駕駛操控感的懸挂和底盤結構,也針對蘇聯國内惡劣的路況進行了大量結構性的強化。
結果就是,這種車皮實歸皮實,但沒有任何操控性和舒适性可言,甚至連安全性都難以保障(沒氣囊)。最要命的是,因爲這種引進産品是一錘子買賣,蘇聯人自己又沒有升級能力,導緻一款車型生産20年不改款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
結果到了1980年,莫斯科要開奧運會,但國産汽車太差勁太丢人,爲此蘇聯政府特意進口了一批西方轎車作爲門面。
▲俄羅斯總統座駕
而且從1993年葉利欽開始,俄羅斯總統和保镖的座駕都是定制的德國奔馳車,堂堂五常大國總統乘坐當年侵略者的車,這其實讓外人看起來很尴尬,一直到2018年普京在第四次總統就職典禮上,才換成了國産的Aurus牌總統座駕。
二是産能有限。
在計劃體制下,蘇聯人生産的汽車永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蘇聯笑話:
一個蘇聯人走進一家汽車店,想買一輛車,店員很客氣地跟他說:"先生,請十年後的今天來提車。"
那人問:"那是上午還是下午呢?"店員很驚訝地說:"十年後的事情,您還在乎上午還是下午?"那人點點頭說:"是的,十年後的上午我約了水管工。"
這個笑話一方面嘲笑了蘇聯人的死闆,另一方面也反映蘇聯汽車的産能實在是太少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規模私有化國企,把汽車廠統統賣給了寡頭,但90年代俄羅斯正經曆休克療法的陣痛,民間沒錢,汽車生産出來也沒人買。于是寡頭們爲了節約成本,紛紛把車廠賣的賣,關的關,結果就導緻俄羅斯汽車工業從此一蹶不振,整個國家就剩下了AvtoVAZ、GAZ和UAZ這三家汽車公司,而他們在90年代生産的汽車,和70年代的仍然沒什麽兩樣。
▲2011年産的拉達2107内飾
從2000年開始,西方車企開始大舉進入俄羅斯市場,很快就把20年不改款的拉達打了個落花流水,短短幾年就把俄羅斯國産車的市場占有率從90%打到了50%以下。
西方車企的成功,引起了中國車企的注意,也紛紛開始試水俄羅斯市場。
中國産的汽車首次在俄羅斯正式銷售是在2004年,中國的田野汽車是第一個吃螃蟹者,當時投放的是Admiral皮卡。
2005年俄羅斯市場又出現了4家中國汽車生産廠家:長城、興凱、奇瑞、比亞迪,當年這4家的汽車銷量達到了6733輛。
2006年可以視作俄羅斯消費者開始認可中國汽車的拐點,這一年俄羅斯進口中國汽車20529輛,其中奇瑞品牌售出了1.2萬輛。在這一年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進入俄羅斯,市場上的中國品牌達到了9個。
到了2007年,中國汽車繼續高歌猛進,增長率超過100%!全年賣出了将近5萬輛!也就是在這一年,俄羅斯成了中國汽車最大出口市場。
但是說實話,在2007年,中國汽車在中國市場上都賣不明白,爲啥能在俄羅斯市場賣這麽好?
原因很簡單,便宜。
以在俄羅斯市場賣的最好的SUV爲例,中國SUV的售價爲1.5萬-2.4萬美元,如奇瑞瑞虎售價爲1.6萬-2.1萬美元,長城G5四驅全配僅爲1.9萬美元,中興無限爲2.2萬美元,哈弗最高售價爲2.4萬美元。
而日本和韓國同級的SUV,沒有低于3萬美元的,所以中國汽車對并不富裕的俄羅斯家庭來說,極具誘惑力。
但是,與熱銷的同時,中國汽車也面臨着俄羅斯汽車消費者的瘋狂吐槽。
首先就是質量問題。
比如,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于高寒地帶,冬天溫度很低,超出了中國汽車在設計和測試時的極限,結果就是這些汽車在中國沒問題,但到了俄羅斯就出問題了。比如低溫下中間支撐、減震膠塊等橡膠件彈性差,塑料件在寒冷時非常容易斷,暖風等結構回路過長導緻進入駕駛室的暖風變成冷風等等。
而且,因爲俄羅斯經常撒融雪劑來道路除雪,對汽車底盤腐蝕極大,比如河北中興皮卡爲了打開市場,曾經捐了一批皮卡給俄羅斯的交通警察,結果沒過多久皮卡後艙就鏽蝕脫落了......
再比如,在售後服務方面,因爲中國和俄羅斯本地經銷商的合約,中國汽車保修期僅爲2年或5萬km,普遍低于歐洲和日本汽車保修期。
除此之外,第一批涉足俄羅斯汽車市場的中國車企,國際化經驗幾乎爲零,也不吸取中國摩托車敗退東南亞市場的教訓,爲了搶市場拼命打價格戰卷同價位的中國汽車,"内仗外打",結果導緻低價帶來的是簡配、售後變差、毛病頻出,砸了中國汽車的口碑。
種種問題,讓當時的俄羅斯人對中國汽車釘上質量差、低端貨的标簽,影響深遠,很多俄羅斯人如今一提到中國車,依然是這種評價。
這些問題,在中國汽車還能維持低價的時候,勉強可以維持市場,但一旦發生變故,就必死無疑。
很快,變故來了。
第一個變故,是汽車認證。
我們都知道,一輛車進入市場上賣,要進行質量認證,所以我們買的每一輛車,都有《車輛合格證》。
同樣的道理,你進入俄羅斯市場,也要進行質量認證。
當然,這裏面有個後門:日内瓦協議。
日内瓦協議是1958年,幾個國家在日内瓦簽訂的關于汽車質量認證标準的協議,1986年蘇聯加入了這個協議,承認西方國家的質檢标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同樣承認這一協議,隻要簽約國家的汽車進入俄羅斯,是不用質量認證的。
但是,中國當時不是《日内瓦協議》的簽約國,所以俄羅斯機構不承認中國機構出具的相關質量檢驗證明。
本來這事俄羅斯一開始要求也沒那麽嚴,中國汽車可以做一個簡化檢驗就能賣。但2008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修訂的道路安全法修訂案,要求非《日内瓦協議》的簽約國,必須按照俄羅斯的标準進行實驗後取得的合格證(OTTC),才能在俄羅斯市場出售。
這種質量認證時間長達數月,而且費用高昂,在這一點上,中國汽車與西方汽車相比已輸了一籌,很多汽車哪怕運到了俄羅斯,也沒法賣,直接讓經銷商陷入了困境。
第二個變故是關稅
一開始,中國車企雖然也願意在俄羅斯建廠生産,主要是考慮避稅,全部散件在中國生産,然後運到俄羅斯擰螺絲組裝好,就變成了免稅的汽車,這叫CKD模式。
然而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俄羅斯也受到沖擊,爲了獲取新的财源,2008年12月1日,俄羅斯取消了進口零部件的關稅豁免,除非汽車制造商同意整車的60%組裝在俄羅斯本地完成。
這一下子,中國在俄羅斯組裝汽車,成本可能要比在中國生産還要貴了。
除此之外,俄羅斯還宣布對所有進口外國品牌新車征收30%關稅。這一規定,利好西方的大車企,畢竟願意花高價買西方汽車的人,不在乎多花30%的錢。但對以小批量進口、低價占領市場的中國汽車帶來了巨大打擊,對買中國汽車的俄羅斯人來說,讓他多花30%的錢,他們可能就不會選擇中國汽車了。
這可能就像一輛保時捷,本來賣100萬,漲價到130萬,該買的人還是會買。但是如果一輛賣5萬的五菱宏光,漲價到6萬5,那很多人就不會選擇它了。
再加上俄羅斯政府被寡頭推動和民意所驅動,開始嚴查中國汽車的質量問題,導緻中國汽車愈加艱難。
結果就是,2009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汽車總量,從2008年的8萬多輛,銳減到7431輛,同比下降91.3%!一夜回到解放前。
也就是說,在2009年,除了一些西伯利亞地區使用的載重車、皮卡等,中國乘用車基本撤出了俄羅斯市場,而且撤得相當狼狽,這也讓中國汽車口碑在俄羅斯市場臭了大街。
第2章
重返俄羅斯
2011年,普京簽署有關批準俄羅斯加入WTO的法案,而俄羅斯加入WTO的一項義務,就是把汽車關稅降下來。
于是,俄羅斯把汽車進口關稅降低到25%,随後又降到了15%,中國車企一看關稅降了,又看到了機會,開始慢慢重返俄羅斯。
但是,因爲中國汽車的口碑原因,市場增長非常緩慢,相反,随着韓國車在俄羅斯市場的發力,韓國車憑借成熟設計和低廉價格,像當年席卷中國一樣席卷了俄羅斯。
從2011年到2021年這10年時間,中國汽車的成績差強人意。2021年,俄羅斯市場上以韓系、德系、日系、法系最爲成功,其市場份額分别爲22.6%、17.9%、14.6%、8.7%。而中國,僅爲6.9%。
然而萬萬沒想到,一場俄烏戰争,給中國車企送來了潑天富貴。
俄烏戰争後,西方和日韓汽車品牌紛紛撤離俄羅斯,工廠關停、配件斷供,俄國人不僅難以買到奔馳寶馬豐田這些汽車,原有的車主如果發生損壞要更換配件,也無處可修,新配件需要從隔壁哈薩克斯坦進口,時間變的很漫長。
加上全方位的制裁導緻經濟惡化,2022年俄羅斯的汽車銷量萎縮了59%,降低到了68.7萬輛。而且因爲西方零部件的斷絕,供應鏈斷裂,俄羅斯的國産汽車産量也降至近31年來的最低水平。
但是在這個下降的過程中,中國車企的市場份額卻逆勢上漲,市場占比來到了24%!與之相對應的是,韓國車份額從28.3%降至11.2%,歐洲車份額從28.3%降至7.3%,日系車份額從17.9%降至6.6%,中國車的市場份額,已經比日韓歐加起來都多了!
更輝煌的成績,發生在2023年。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近90萬輛!市場占有率超過了一半!比2022年增長了4倍!
從車型來看,2021年俄羅斯汽車銷量前十大的汽車品牌中,除了拉達、韓國起亞、韓國現代占前三名之外,剩下的都是來自德系和日系,中國汽車根本不上榜。
但是2023年的數據你看看?
除了第一名仍然是俄羅斯國産神車拉達之外,第二名至第七名全都是中國品牌!依次爲奇瑞、吉利、哈弗、長安、星途、歐萌達。韓國起亞、現代和日本豐田已經跌到了第八至第十。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拉達排名第一,但拉達車中相當一部分配件,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而現在俄羅斯汽車市場在賣的新車,從原來的60個品牌,變成了現在的14個,除了萬年不變的拉達、嘎斯、瓦滋外,剩下11個全是中國品牌。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火到什麽程度?這麽說吧,連給車機刷俄語系統的野生工程師,都大賺了一筆!
那麽,爲啥短短兩年時間,中國汽車就在俄羅斯市場上實現了全面逆襲呢?
俄烏戰争後西方車企讓出來的汽車市場固然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恐怕還是因爲中國車企走對了路。
老電影《特警新人類》有句話, "你很會打嗎?你會打有個屁用!出來混要有勢力,要有背景。"
俄羅斯市場也是如此,爲啥當年俄羅斯處處針對中國汽車?因爲中國汽車沒背景啊!
所以進入俄羅斯市場,找背景最重要。
比如,俄最大汽車代工廠之一阿維托托爾(Avtotor),以前都是和西方國家合作生産寶馬、起亞、以及捷尼賽思,但因爲西方車企的撤離,Avtotor的工廠裏到處停滿了半成品的韓國車,大多缺乏電子元件、儀表闆或車機,無法交付。
沒辦法,Avtotor隻能去找新的合作夥伴,目前找到了東風、江鈴、北汽,這三家都是中國的。
爲啥中國車企紛紛選擇與Avtotor合作呢?因爲Avtotor背後的老闆,就是俄羅斯寡頭、前蘇聯的副總理弗拉基米爾·謝爾巴科夫。
現在寡頭的勢力雖然不比90年代,但在俄羅斯疏通汽車領域的政商關系,已經足夠用了。
除此之外,中國車企也開始學會向俄羅斯政府分潤利益,借此換取俄羅斯政府的各種綠燈。
俄羅斯現在最頭疼的是什麽?是西方車企撤離後,在俄羅斯境内的一些零部件生産商怎麽辦。
拜俄羅斯剛剛建立時的私有化大潮、寡頭橫行所賜,蘇聯時代勉強完整的汽車工業供應鏈被折騰了個七零八落,導緻俄羅斯雖然現在也能生産汽車,但零部件自給率隻有35%左右。
也就是說,俄羅斯之前一邊和西方劍拔弩張,一邊還要從西方進口65%的汽車零部件。
現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一制裁,零部件就斷供了!以至于俄羅斯政府一度宣布允許不帶安全氣囊、不帶車身穩定、防抱死制動、安全帶預緊器、不符合排放标準的汽車上市銷售,看來是逼得真沒辦法了。
更關鍵的是,零部件斷供影響最大的不是新車供應不足,而是整個汽車産業鏈條上上百萬人的就業問題!
工廠沒法生産,工人就拿不到工資,拿不到工資就沒消費,沒消費就無法拉動經濟,就這樣陷入惡性循環。
不過,零部件問題,碰上中國,根本不是問題。
中國也許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整體水平還差一點點,但要說混動技術、電動車技術以及零部件産能,絕對遙遙領先!
所以,中國車企,就對俄羅斯汽車生産鏈進行了一次"降維填補",填補模式有兩種。
第一種模式,是以SKD+LC的模式生産中國汽車,也就是說,中國提供一部分零部件總成,然後在俄羅斯本地再采購一部分,在俄羅斯的工廠制造出中俄混血的汽車,但品牌還是中國的。
比如長城在俄羅斯圖拉設置了一座巨型工廠,是長城第一座具備沖壓、車身、塗裝、總裝四大工藝車間的海外工廠,光這一個廠生産的哈弗汽車,幾乎占俄羅斯汽車市場的10%!
▲喜提一輛俄産換标哈弗F7新警車,交警高興的跳起舞
第二種模式是,賣解決方案。
西方車企斷供導緻你的國産車無法生産?沒關系!中國和你合作!中國給你提供零部件,甚至連車型都不用你設計,直接把中國的現成車型拉過來,換個标就行!
例如,"莫斯科人"汽車工廠本來在90年代就破産了,後來被雷諾公司收購,2022年俄烏沖突後,雷諾撤離俄羅斯,空置的工廠成爲了政府資産,莫斯科政府決定重新恢複自己的本土汽車"莫斯科人"。
▲生産線上的"莫斯科人3"
▲江淮"思皓X4"
僅僅幾個月,工廠就時隔20多年複産出第一輛車"莫斯科人3"型,此車是授權複刻的江淮"思皓X4",以SKD模式組裝生産,一年的時間售出了6000輛。不過如果你看看發動機上面的商标,就會發現上面寫的不是"莫斯科人",而是"安徽人"。
不過這又有什麽關系呢?中國車企賺了錢,而俄羅斯維持了國産汽車産業,皆大歡喜。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UAZ正在生産和坦克300極其相似的UAZ海燕等等。
既然都和俄羅斯本地企業合作生産了,幫你忙了,那投資搞個CKD廠,你總不好意思拒絕了吧?再說了,組裝還是在你的境内,還能拉動你的就業呢,何樂而不爲?
這就是中國新一代車企在俄羅斯市場大殺特殺的秘訣,從過去把利益全部吃掉,變成了向俄羅斯分潤,這樣才能減少政策上的障礙。
除了與俄羅斯合作生産汽車,其實中國汽車還有一條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渠道:平行出口。
平行進口這個詞,中國人并不陌生,主要是把一些沒有在國内建立銷售渠道的車企汽車,以二手車的名義進口進來,然後再加價賣給國内消費者,比如一些跑車,很多都是平行進口進來的。
可是誰能想到,有一天中國汽車也混上了平行出口的待遇?
比如,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強調2025年前不會有出口計劃,但在俄羅斯,理想卻并不罕見,甚至登上了俄羅斯汽車銷量排行榜上第十一名!
這些理想汽車,大都是國内貿易公司購買後上完險,再以二手車的身份出口到俄羅斯的。
俄羅斯人喜歡理想是有原因的,一是空間大,比較适合俄羅斯這種穿厚衣服的環境,二是百公裏加速時間爲5.3秒,秒殺一衆老爺車,迎合了俄羅斯消費者喜歡張揚的心理。
▲理想L7國内30多萬,俄羅斯賣60多萬
而中國汽車的平行出口,也讓"新時代"倒爺們賺了個盆滿缽滿。
中俄汽車市場差價巨大,理想L9在中國賣50多萬,但到了俄羅斯,竟然一度賣到了将近100萬!而且一車難求!中國人很少買的上汽IM LS7,在俄羅斯市場的售價也要70萬,而中國的售價則隻有35萬。還有星越 L 在國内的售價約爲 20 萬人民币,到了俄羅斯就能賣到 40 萬人民币以上。
你哪怕是一個普通人,隻要在國内買一輛國産車,找個擁有出口資質的貿易公司辦個手續,運到俄羅斯,刨去各種稅收、物流費用、手續費用,差不多都能掙回汽車一半的錢出來。
所以整個2023年,中國做汽車平行出口是一個巨大風口。2019 年的時候,中國擁有出口資質的試點企業隻有 46 家(主要賣真的二手車);到 2022 年時,已經增長到了400多家。而事實上,挂靠這400多家出口企業的賣家,已經達到3000家以上,每天在中俄口岸排隊清關的嶄新的中國"二手汽車",能排隊幾公裏長。
闖進風口的人多了之後,中國倒爺們很快又發現了新的路子:先把車平行出口到吉爾吉斯斯坦,然後再從吉爾吉斯斯坦出口到俄羅斯,更賺錢!
俄羅斯和吉爾吉斯斯坦同屬從歐亞經濟聯盟,聯盟内部稅率很低。而吉爾吉斯斯坦從中國平行進口汽車,稅率也比直接向俄羅斯出口低,所以一些倒爺往往把汽車出口到吉爾吉斯斯坦後,在向俄羅斯出口之前,降低申報的價格再平行出口到俄羅斯。這樣雖然要交兩遍關稅,但也比直接出口俄羅斯成本更低。
所以在2023年前十個月,吉爾吉斯斯坦的汽車進口量暴增了5倍!總數接近16萬輛,其中其中6萬輛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俄羅斯車評人拿勞斯萊斯與仰望U8做對比
正是因爲這種車企設廠+倒爺的出口模式,才鑄就了中國汽車如今的輝煌成就。
第3章
中國汽車的成功
中國汽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俄羅斯遭遇的各種制裁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企業自己的努力,是中國汽車産業體系的勝利。
簡單來說,就是孱弱多病的俄羅斯汽車産業,和發達成熟的中國汽車供應鏈實現了完美互補。
這讓一個瘋狂的預測成爲行業共識——兩年内中國車将會占據俄羅斯 90% 的市場份額。
但是,和如此輝煌的成就不相稱的是,中國車企的表現,卻異常低調,沒有一個大肆宣傳的。
一方面,這是因爲中國人特有的悶聲發大财性格,有了100分的成績,也要說60分,省的西方國家眼紅,随便找個理由制裁你。
另一方面,經曆了2009年大潰敗的中國車企,已經認識到,相比俄羅斯本地經銷商對汽車銷售利潤的分成,俄羅斯政府的各種政策才最危險。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上的霸榜,目前已經引發了俄羅斯政府的警惕,俄羅斯工貿部官員就公開指出,"中國汽車正源源不斷湧入這個國家,并從根本上扼殺了政府正在扶持的本土汽車工業。"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哪怕中俄關系再好,單獨依賴單一供應商的行爲,也是危險的。就像中國始終把俄羅斯原油供應比例控制在15%以内一樣。
所以,俄羅斯政府現在已經開始出手限制中國汽車了。
2023年8月1日起,俄羅斯把進口汽車稅費中的報廢稅大幅度提升,這樣一來,中國汽車僅一項"報廢稅"就從之前178000盧布/輛,提高到300000盧布/輛,足足貴了一萬塊人民币。
這樣,在相當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國汽車的價格優勢。
與此同時,對于平行進口問題,俄羅斯宣布從2023年10月1日起,已經通過經銷商經營的奇瑞、長安、星途、吉利、坦克、凱翼、東風、岚圖和廣汽本田(GAC)等中國品牌汽車,隻能通過經銷商銷售,這些品牌的汽車不能再通過平行進口的方式進入俄羅斯,這顯然是爲了保護本地經銷商的利益。
2024年2月14日,俄羅斯政府又決定:從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向俄羅斯出口汽車,将征收處置稅,也就是說,借道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所有節省出來的各項稅費,俄羅斯海關将會以處置稅的形式征繳,2024年4月1日生效。這樣一來,繞道吉爾吉斯斯坦向俄羅斯平行出口汽車,完全無利可圖。
之前在俄羅斯賺得盆滿缽滿的倒爺們,從去年開始轉向平行進口到哈薩克斯坦。
不過不管怎麽樣,這些措施都無法限制那些已經在俄羅斯投資建廠的中國車企,因爲經曆了"供應鏈打擊"的俄羅斯,本身已經成爲了中國汽車産業的一部分,這種聯系深入血肉,單靠行政命令,已經無法分開。
曾幾何時,我們的汽車産業比俄羅斯還不堪,不僅車設計差,供應鏈更爛,當年生産桑塔納時,隻有輪胎收音機和天線是國産,其他零件全要進口,但經過中國汽車産業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如今中國汽車已經笑傲全球,站在了90年代來華歐美車企的地位上。
也許,俄羅斯汽車市場的成功,隻會是中國汽車征服歐洲的起點,中國汽車征服世界的征途,不會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