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的春節檔,《我們一起搖太陽》和《紅毯先生》這兩位末位選手紛紛選擇撤檔出局。
《我們一起搖太陽》是死亡絕症題材,片方直言是在檔期選擇上出現了重大失誤。
可 " 甯浩+劉德華 " 的王炸組合,淪落到春節檔的評分和票房雙雙墊底,簡直匪夷所思。
是電影質量真不行,還是成了個大冤案?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
《紅毯先生》
劉德華和甯浩的緣分,始于 2006。
當年正是劉德華發起的 " 亞洲新星導計劃 ",甯浩才得以拍出《瘋狂的石頭》驚豔四座。
如今劉德華在整個亞洲娛樂圈仍堪稱頂流,甯浩也成爲了繼馮小剛之後華語電影界難得的諷刺喜劇導演。
兩人的作品雖都充斥着大量的荒誕、黑色幽默元素,但早年馮小剛的鏡頭還是以現代都市的普通人爲主,
甯浩則不然,他用強烈癫狂的、遊走在灰色犯罪地帶的底層小人物來向社會發出質疑和呐喊。
《紅毯先生》是甯浩繼《瘋狂的外星人》後,時隔 4 年的作品。
電影一開始最大的賣點爲" 改編自娛樂圈 999 件真實事件 "。
像網紅蹭紅毯,在知名人物身邊強行合照。
頒獎典禮前,有人把自家藝人的姓名牌換到了靠前的位置——某年微博之夜彭于晏與李冰冰的換座位風波。
劉德華本色出演的大明星" 劉偉馳 ",等于他自己+梁朝偉+周星馳,代表了上世紀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縮影。
劉偉馳在金像獎被主持人戲耍,讓他誤以爲本屆最佳男主是自己的一幕,來自 40 屆金馬獎上蔡康永和劉德華之間的真實經曆。
那年《無間道》上映創造了奇迹,梁朝偉和劉德華雙雙提名了金馬影帝,在頒獎典禮當晚梁朝偉又缺席,
大家都以爲影帝非劉德華莫屬,身爲主持人的蔡康永也炒足了氣氛,結果影帝最後花落梁朝偉。
《紅毯先生》中把金像影帝給到了陳龍(即成龍)。
然而現實中成龍連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都得了,身爲香港人的他提名了數十次金像影帝,卻一次都沒得過。
這也是觀衆最想看到,208W 們内部勾心鬥角搶 C 位互撕,對外還高高在上瞧不起咱們普通人。
終于有導演指着 208W 的鼻子狠狠地罵一頓了。
比如劉偉馳不懂當下的網絡流行語的梗。
他不明白" 老鐵雙擊 666"" 奧利給 "是什麽意思。
又比如能從劉偉馳身上看到,明星既享受紅毯上的閃光燈時刻,又害怕私底下被曝光隐私從而事業被毀。
劉偉馳的團隊,在酒店裏裏外外搜查是否安裝了竊聽器。
以及最大膽的,是甯浩對投資方的瘋狂冒犯。
在預告片中,能看到甯浩借投資方之口毫不客氣地罵:你們電影圈什麽德性,你當導演的不知道嗎?
投資方壓根不在乎一部電影講了什麽故事,他們滿腦子隻想着植入廣告。
當三個投資方非要亂改劇本台詞,戲中戲的甯浩自嘲丢下一句:
你能比資方還專業嗎?按資方說的來。
這與《紅毯先生》原本定檔去年的 11 月,又宣布改檔時甯浩通知劉德華的那一句" 改檔是資方的意思 "形成了完美的裏外呼應。
上面的每一段情節,單拎出來都很有意思,但觀感上卻令觀衆 " 不舒服 "。
" 不舒服 " 的原因在于,甯浩并沒有用插科打诨的方式來消解尴尬,而是用了一種極其認真的态度來批判娛樂圈衆生怪相。
《紅毯先生》并不是一部讓觀衆看了後有 " 解氣、過瘾 " 的電影,相反,全片透露出一股近乎冷場的尴尬氛圍。
其尴尬程度,就像過年聚餐面對撒謊吹牛的親戚,你一本正經地說出實話,使得原本熱鬧的酒席突然沉默。
尤其是甯浩用了一頭豬、一匹馬來隐喻全片的核心主題,同時也是他想對觀衆說的心裏話:溝通。
但在隻想圖一樂的觀衆眼裏,他們搞不明白一頭豬爲何會發瘋摔死。
換句話說,甯浩明明有更 " 接地氣 " 的笑料制造手法,可他不妥協,仍堅持按照自己的私人化想法來拍。
" 不妥協 " 的後果,是票房墊底的慘敗。
有網友在春節檔提到了一個社會心理現象的名詞,叫 " 馬太效應 "。
即票房高的越高,票房低的排片越少,最終會陷入兩極分化現象。
逢年過節,觀衆走進電影院選擇看這部電影的理由,一爲國民度高的喜劇演員。
如多次打着 " 含騰量 " 實則挂羊頭賣狗肉的開心麻花。就算《超能一家人》爛到隻有 3.7 分,沈騰在觀衆眼裏依舊是香饽饽。
二爲輕松幽默愉快的合家歡結局。
《熊出沒》系列在每年的春節檔固定上映,成爲了親子家庭的第一選擇。
三爲有足夠刺激的感官體驗和大場面,能一直挑動觀衆的情緒。
這也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擲》能成爲爆款的重要原因。
可《紅毯先生》從一開始走的就是" 不玩爆笑梗、非大衆化,不走合家歡 "的宣發。
" 打不過就跑 " 這一舉動的确有些丢臉。
但就目前這個票房走向,連基本宣發成本達不到,那甯浩勢必面臨巨額虧損。
就像 " 口罩 " 那年春節檔七部電影集體撤檔,宣發費無異于打水漂,擇檔期上映另需大量宣發費用。
《紅毯先生》在票房上無疑是失敗的,但作爲春節檔最 " 另類 " 的一部電影,讓小妹想到了一位業内人士說過的話:
在宣發上,片方将所有類型的影片都推向同一種情緒性的發洩、推向直白廉價的營銷方式,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方面,
因爲宣發手法的單一化将擠壓不同類型影片的生存空間。
這段話一針見血指出了如今電影市場的弊端:台下的戲,比銀幕上的還多。
于是觀衆看到了 " 張藝謀 " 式震驚、" 路人觀衆 " 的大笑、受驚吓,流淚的畫面,這裏面又有幾分真?
偏偏沒有看到電影本身。
所以,《紅毯先生》不僅揭開了娛樂圈的遮羞布,更是電影市場的一面照妖鏡。
希望它下次上映,能赢一次。
把選擇和思考的權利,留給觀衆。